首页  >  党刊重磅  >  正文

【先锋策划】聚英才 强云南

2023-01-17 10:40:13  来源:2023年第1期《云岭先锋》杂志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云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全省工作大局,着力搭平台、活机制、给政策、优环境,推动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开幕式上,省委书记王宁为人才代表颁发人才证书、发放“兴滇惠才卡”   雷桐苏摄

省委书记王宁指出,云南省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为广大人才施展才华、成就梦想提供良好条件和广阔舞台,为广大人才安居乐业提供服务保障,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才新高地和区域性人才中心。

云南的发展,依靠人才;发展的云南,呼唤人才。作为全省党管人才的重要职能部门,云南省委组织部持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努力做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不断强化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

踏上新征程,云南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完善的制度、更开放的政策、更广阔的舞台,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汇聚人才力量 赋能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都对人才工作作出专门部署。省委书记王宁指出,人才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滇之基。要充分肯定成绩,找准存在问题,以服务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着力点,以对云南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才新高地和区域性人才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占文(中)和团队成员交流 郝亚鑫/摄

创新机制  引才入滇

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关键在人才。为引才入滇,云南坚持人才引领驱动,着力营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环境。

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实施“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工程,党管人才工作机制日益完善。2022年来,云南先后出台《云南省“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云南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关于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及系列配套实施细则。初步构建起以《规划》为引领、以《意见》《办法》《措施》为支撑、以系列实施细则为补充的“1+3+N”人才政策体系,政策的引领力、支撑力、竞争力不断增强。

“云南对基础研究很重视,给人才的支持和待遇也好,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到云南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韩占文扎根云南多年,他是“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专项等人才计划的受益者,并在2017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他看来,云南新出台的人才政策,既保持了以往政策的延续性,又有很大的创新突破,更加突出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和服务现代产业发展。

以韩占文等“两院”院士为代表,近年来云南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初见成效。2017年、2019年和2021年,连续三个增选年度云南共有7人入选“两院”院士,目前在滇“两院”院士累计13人,位居西部地区前列。同时,云南把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作为推动科技入滇和招才引智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截至2022年底,全省共建立省院士专家工作站673个,院士专家团队在滇攻克了电解铝液直接铸轧制备超宽幅超薄铝箔坯料等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筛选出适宜云南推广种植的“云柠1号”等一批新品种,联合培养了包括博士、高级职称人员在内的1100余名科技创新人才。

为加大人才支持力度,云南投入“真金白银”广纳英才,省级每年投入40亿元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给予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最高一次性100万元工作生活补贴,给予引进团队最高300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回到云南,既是回馈家乡、服务家乡,也得益于这里越来越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的“80后”冯晶,如今已是昆明理工大学的一名教授、博导,他和团队研发的稀土超高温钽酸盐热障涂层材料,已在本领域实现突破。

拓宽渠道  汇才兴滇

近年来,云南坚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抓实平台载体建设,人才引育渠道更加开放多元。通过不断加大交流平台、创新平台、合作平台、学科平台建设力度,平台聚才引才育才用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造就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2022年11月12日,李兰娟院士名医工作室揭牌仪式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举行。作为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有着诸多的科研成果,她之所以选择云南,看中的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对于人才工作、医疗事业的高度重视。她希望通过名医工作室,将5G医疗技术、人工肝移植等先进技术引入云南,让医疗创新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李兰娟院士名医工作室落户云南,只是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达成的人才智力合作项目之一。2022年11月,云南以“智汇彩云南·共谋新发展”为主题,高规格举办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促成人才智力合作项目201项、招商引资项目129项、131个创新主体与云南建立合作关系。同年12月,首届腾冲科学家论坛成功举办,促成人才智力引进项目220项,引进院士专家团队10个、高层次人才130余名,招商引资项目78项。

在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招才引智的同时,云南不断强化内功,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逐渐形成以平台集聚人才、以人才带动项目、以项目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全省建成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27个,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1822个。

近年来,云南不断深化“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2022年9月,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完成首届300名硕士、100名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学校采用“部属共建高校+云南高校”结对组成“双导师制”,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6所高校的20位院士、184名“杰青”“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专家聚集到一起,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创新的体制机制,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将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一体化,努力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前沿学术研究基地。”云南大学副校长、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胡金明说。

聚焦发展  聚才强滇

云南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大抓产业发展、大抓营商环境、大抓市场主体、大抓改革开放、大抓创新发展、大抓绿色发展,绿色铝、硅光伏、生物医药等产业快速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

先导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稀散金属综合服务商,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红外、光通讯、显示、光伏等领域。如今,该公司在昆明投资建设的科技产业园主体建筑即将完成装修投入使用。“我们将充分发挥先导科技集团在全球稀有金属材料科技领域的引领作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先导科技集团执行董事朱世明表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企业也得到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企业有信心把项目做好、做强、做大,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推动云南新材料产业发展。

2008年,已经掌握白芸豆淀粉酶抑制剂关键技术的钟毓,结束在英国多年的留学和科研生涯回国,创办云南天保桦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几年前,该公司入驻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后,得到快速成长。“2021年,中国白芸豆提取物终端消费品市场突破142亿元。而在2019年,市场规模还不到12亿元。”钟毓表示,“未来,我们将通过农业科技和生物科技的双向赋能,努力把云南的白芸豆产业培育成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助力乡村振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云南坚持外引和内培并重、人才和团队共育、刚性和柔性并举,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关键抓手,以项目化推动为主要方式,有效提升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云南人才总量达611.08万人,人才在产业强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未来,云南将按照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营造人才发展最优生态,为推动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本刊记者 王学勇 

$[page]$

做强人才引擎 驱动产业发展

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产才融合是发挥人才驱动作用的关键。近年来,云南始终秉持“人才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滇之基”的理念,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通过出台《关于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云南省科技副总及产业导师选聘实施细则(试行)》等,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广大人才服务和支撑云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势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

为稳步推进产业强省,云南着力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为此,云南不断优化人才聚集、助推发展的环境,打造人才助力重大项目建设的良好生态。随着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云岭大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企业和项目入驻。在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建成、投产中,各领域人才发挥出积极作用。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项目能够迅速落地曲靖市,与公司董事长孔令涌全力推动是分不开的。”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名项目负责人表示。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的核心产品纳米磷酸铁锂,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2021年,该公司总投资17.28亿元、年产7.2万吨的纳米磷酸铁锂项目在国家级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同年7月进入设备调试阶段,目前已开始运行。

“近4年时间里,孔令涌先后推动德方系列13个项目落地,总投资207亿元,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达608亿元,项目全部满产后将带动1.2万余人就业。”曲靖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重大项目的落地,同样离不开领军人才和专家团队的推动。为此,云南省坚持以项目、产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人才引进与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以人才推动项目落地、产业发展。”云南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一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云南省还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紧紧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铝、绿色硅等12个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实施招大引强专项行动,着力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示范引领优势明显的大企业和大项目,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快构建云南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强省建设取得新突破。

从1999年至今,中央先后选派了22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到云南服务锻炼,他们在推进重大项目落地中发挥出重要作用。第22批博士服务团在滇服务期间,促成一批合作项目落地见效,张萍博士积极推动国际贸易企业集聚平台建设,亚马逊等50余家企业来滇商洽落户意向,京疆集团落户中老经济合作区;郭怀广博士推动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在昆明设立生鲜农产品、普洱茶2个直播销售基地等。

德宏州农业专家、公司负责人、农户共同探讨石斛增产。郝亚鑫/摄

人才驱动与创新驱动并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云南省坚持“自主培育+外部引进”相结合,强化科技人才体系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及新产品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文山州紧扣绿色铝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加大政策供给、推行双轨并行、优化人才服务,广纳天下英才助力“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建设。目前,全州铝企业人才队伍总量达1.33万人。其中,科技研发人才60人、高级工程师96人,为全州绿色铝产业快速发展提供科研、技术支撑保障服务。

“文山州先后聘请3名国内知名绿色铝领域专家作为州委、州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引进专业型党政干部储备人才2名,为绿色铝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21人、技能人才460余名,有力推动破解发展、技术和管理难题。”文山州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核心技术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命门’,也是企业做优做强的根本保障。”这是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玉溪沃森生物是一家专门从事人用疫苗研发、生产、销售的生物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为攻克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冻干工艺技术,该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黄镇带领企业科研人员,连续半个月吃住在企业,终于攻破技术难关。

2005年,黄镇带队向被称为“疫苗之王”的PCV13(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发起挑战。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款、世界第二款PCV13,打破了美国公司在全球长达20年、在中国长达12年的垄断。

2020年,黄镇带领科研团队奋战百日,完成了与中国军事科学院、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中国首款mRNA新冠疫苗临床前研究,同年6月获得临床研究批件并同步启动生产线建设。

自2022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以来,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产业强省战略部署,聚焦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搭平台、活机制、给政策、优环境,全面启动56项具体任务,持续引导广大人才服务和支撑云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并行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云南省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充分发挥好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推进特色产业向纵深发展和提质升级。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要在现代化、产业化上动脑筋、想出路。”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朱兆云经常说,“民族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回应着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呼唤,我们要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民族药,让它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近年来,朱兆云带领团队深耕不辍、创新不止,以第一发明人创制痛舒胶囊(片)、肿痛气雾剂等5个国家新药并成功上市实现产业化推广……在创新研发路上,朱兆云不断用汗水浇灌民族药的幼苗,让其渐渐走出深闺、向阳而生。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云南省还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等,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将技术、信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引入农业农村一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农科专家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种植技术,艺术家在水稻田里绘出五彩画卷吸引游人,规划专家实地调研为乡村发展量体裁衣,高级教师送教下乡……

自2021年4月云南省委组织部启动云南“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以来,全省先后选派10190名各类人才、16个专家服务团帮扶129个县(市、区)6913个行政村,全面助力现代农业发展、集体产业壮大,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2022年12月,云南省举办的“2022腾冲科学家论坛”,促成的招商引资项目涵盖了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文化旅游、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为云南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本刊记者 杨旭东 本刊通讯员 李 勇

$[page]$

放权松绑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的体制机制。2022年2月召开的云南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精心用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向用人单位授权,真正为人才松绑减负,提供干事创业舞台。随着人才工作不断深入,如今改革的活水在云岭大地源源奔涌,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云南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番兴明带团队研究玉米遗传育种(云南省农科院供图)

破僵局

人才管理体制更加科学

“放”出人才活力,关键是要“放”活用人主体。过去,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曾长期沿用党政机关的人事管理模式,导致选才用才行政化、“官本位”。在编制、岗位总量和设置、工资总额等方面管控过严过死,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要打破“僵局”、消除“羁绊”,就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2021年8月,云南省委组织部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部分在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相关自主权试点工作的意见》,在编制使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充分放权。云南大学等18家试点单位率先改革创新,迈出自主管理人才的步伐。

2022年夏天,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迎来了一项全新的工作——自主招聘人才。根据用人需求,医院先后开展了两次招聘。自主招聘是试点单位扩大人事管理自主权限的关键一环,这项新工作让全院上下都充满干劲。“以往一年只能开展一次招聘,如今没有了年度次数的限制。按要求向相关部门报备后,我们可以按需招聘。”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相关负责人说。

当然,用人单位人事管理的自主权远不止于此。试点单位在省委编办核定的编制总量内实行编制备案制,不再使用“编制职数使用通知单”;对于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试点单位可开辟直聘绿色通道,采用特殊程序引进,相关部门还可对符合认定条件的人才直接核拨编制;在规定的岗位结构比内,试点单位可自主制定岗位设置方案,自主开展岗位聘任……

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下放人事管理权限,才能促进人才管理体制更科学高效。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一步完善和制定了《云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风险防控指南(2022年版)》等政策,并对符合招聘条件的人员,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备案手续。一年来,18家试点单位共完成招聘886人。云南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主动服务试点单位,为试点单位办理763名事业编制的使用备案,平均办理时长不超过5个工作日。

畅通道

评价激励机制不断完善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要让人才迸发创新创造活力,须发挥好人才评价和激励的作用。近年来,云南省先后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不断健全人才评价机制。

同时,全省深入开展人才计划整合优化,积极治理人才工作中“唯帽子”问题,持续改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如今,在“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和各类评价评审中,云南“不唯学历看能力、不数年头论业绩、不看奖项看贡献”,不断推动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

此外,云南省还向用人单位下放职称评审权,制定农业技术、兵器工程技术等25个系列(专业)职称评价标准,细化100多项子专业,对不同领域、类别人才实行分类评价。

在《关于扩大部分在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相关自主权试点工作的意见》中,试点单位的收入分配自主权限进一步扩大。

政策持续发力,“放权、松绑”意识深入人心。如今,18家试点单位逐步建立起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人才评价更加精准科学,人才激励措施更加多元化。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积极响应《云南省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修订绩效考核与分配办法,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在分配中考虑技术、知识、经验、风险因素等。如今,试行的科室平均手术量增长了50.1%,平均绩效较同期增长了40%至60%。

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直接收入的80%,将用于奖励研究者个人和部门。同时,该院还将科研成果及转化作为职称评定、岗位履职考核的重要依据,鼓励大家积极投入以提升医疗水平为目标的科研工作。

为创新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云南大学积极探索“包干制”经费管理及使用方式,放权给科研人员。2022年1至11月,学校自然科学类项目支出科研绩效比2021年同期增长57.3%,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

在云南省农科院,高层次人才科研经费预算由科研人员按工作需要自主决定科目和数量,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云岭学者、云南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袁平荣说:“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激发了大家的科技创新动力。科研人员科技活动的收入得以提高,也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价值。”

鼓干劲

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人才工作,以用为本。如何筑巢引凤,吸引高层次人才远赴西南,一直是云南孜孜以求想破解的难题。为此,云南率先系统化启动了“柔性引才”。

人才新政吹响了聚才集结号。近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柔性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内分泌病学与代谢病学家贾伟平及其团队。“按照高层次人才直聘办法,医院聘任贾伟平院士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这种情况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相关负责人说。

云南大学人事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首次建立了教学科研人员‘应聘资格+学术资格’的审查机制,实现博士全年招聘。2022年,完成了3次公开招聘,新招53名教学科研人员,其中16人入选云南大学‘青年人才培优’计划。”目前,全省18家试点单位中有14家单位已招聘博士552人。

通过切实为人才“松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一年来,在政策红利下,云南省农科院人才团队工作喜获“大丰收”。1人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糖料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33人入选“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据云南省农科院人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院入选“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和云岭学者第一层次达10人,产业创新人才、产业人才、首席技师等第二层次43人,青年人才第三层次29人,科学家工作室1个,省创新团队达20个。

“自主权试点工作的实施,解决了困扰科研人员多年的一些难题,让科研人员得以潜心研究、安心工作。”在云岭学者,云南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小林看来,自主权的下放促进了青年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引进、培养。“灵活的人事管理机制,简化的进人流程,优化了引人用人环境,为引进优秀博士和青年人才,培养农科事业接班人奠定了基础。”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随着各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叠加,人才资源红利释放,群英荟萃的云南正迎来发展新机遇。

本刊记者 杨锡畅 

$[page]$

严督实办 提升人才工作质效

近年来,云南省通过健全人才工作沟通协调、督查督办、信息通报、专项推动、评估评价5个机制,配套出台《云南省人才工作督查督办实施细则(试行)》等相关文件,推进作风革命、加强效能建设,推动中央、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力促人才重点工作落地见效。

西双版纳州开展人才工作调研督查(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供图)

紧盯重点任务

在2022年2月召开的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宁对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营造人才发展最优生态作出部署。为落实好会议精神,省委人才办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服务保障、督促落实的职能作用,将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有力有序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省委人才办及时将王宁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相关的人才政策文件分解细化为131项任务,通过‘一方案三清单’,明确牵头部门、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云南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一处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聚焦重点,省委人才办向20家牵头单位点对点发送《人才工作重点任务提醒函》,督促提醒相关单位主动作为、积极行动,按时限要求落实工作。同时,建立督查督办机制,组织对35家重点任务承担单位开展调研督查,督促掌握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并及时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分解细化任务,各州(市)和相关厅局有了抓实人才工作的具体抓手,有利于在全省上下形成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该负责人表示。

2022年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的《关于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每条措施都涉及多个厅局和单位,省委人才办将其逐条细化,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56项具体任务。如为了做好《措施》第一条“精准引进产业急需人才”相关工作,省委人才办、省投资促进局在招商引资方案中同步配套招才引智方案,赴全国各地多次开展“双招双引”活动,成效明显;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打造“云南省招才引智工作站·北京站”,建立“引才引智特聘顾问”志愿服务机制,精准引入产业急需人才……一项项细化的具体任务,在引导广大人才服务和支撑云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为常态化开展人才工作督查督办,2022年9月,省委人才办印发实施《云南省人才工作督查督办实施细则(试行)》,以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为重点督查督办内容,以人才工作重点任务承担单位和人才集中单位为主要督查督办对象,抓统筹、抓督查、抓落实。

创新督办方式

2022年是云南人才工作创新发展之年,为让创新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省委人才办围绕“两个革命”,不断健全人才工作的5个机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每个季度召开一次“通气会”,沟通工作进展、研判困难问题、研究对策建议;建立督查督办机制,出台人才工作重点任务督查督办办法,常态化督查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建立信息通报机制,以“一季一报告、半年一通报”方式推动任务加快落实;建立专项推动机制,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专项工作调研等,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建立评估评价机制,年中开展一次工作评估,年末开展一次工作评价。全面总结成绩经验、查摆问题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健全机制,为云南顺利完成2022年人才工作各项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针对人才新政多、涉及范围广、落实任务重、部门壁垒明显等实际问题,大理州在明确督办对象、督办内容的基础上,创新督办方式。依托日常开展的专题调研、蹲点调研和随机调研,通过多种督办方式及时打通工作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2022年,我们针对县(市)和州级主管部门在发展规划编制、人才待遇落实、人才公寓筹建、服务体系构建等专项工作方面的要求,多次下发了工作提醒函和督办函。”大理州委组织部人才科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及时提醒、限时督办、红脸出汗,一体化推进了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大理州构建了协作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

《细则》明确,要通过书面督办、定期督办、专项督办、随机督办等多种督查督办方式,开展调研督查,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在省委人才办的示范指导下,云南各州(市)和各相关单位纷纷根据自身实际,出台政策措施,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推动人才工作效能提升。

文山州通过建立分片调研联系制度,将人才工作重点任务纳入调研督办工作重点,明确组织部部领导每季度开展“调研+宣传宣讲+现场办公”不少于1次、每年深入基层调研不少于60天、为群众办实事不少于3件等具体要求,推动情况在一线了解、工作在一线谋划、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融合、干部在一线考评。截至2022年底,文山州委组织部已实现全体干部下基层调研全覆盖,共收集人才工作意见建议12条,解决问题8个。

注重结果运用

截至2022年底,省委人才办已组织开展20余次专项调研督查,覆盖云南各州(市)和相关厅局,并印发3期《重要信息专报》,对工作成绩、创新突破及时总结报告,对困难问题及时协调解决,提出有价值的工作建议。

在《重要信息专报》中,既有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如何通过创新举措推动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出实效、云南贵金属集团通过搭建创新平台集聚科创人才等经验类信息,供相关单位和州(市)学习借鉴。同时,也会指出某些单位和州(市)在落实相关人才政策措施时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其及时整改。“无论是指出亮点还是问题,我们进行专项调研督查,就是要努力推动全省上下形成‘任务一布置、马上抓落实,工作一部署、马上去推动,工作一完成、马上就反馈’的良好局面。”省委人才办相关人员说。

在省级层面开展调研督查的同时,各州(市)和相关单位也同步推进调研督查工作。2022年11月,西双版纳州组织开展全州人才工作专项调研督查,派出10个调研督查组,用半个月时间,多维度对三县(市)及30家州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调研督查。通过听取汇报、查阅台账、个别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掌握实情、借鉴经验,打造亮点、找出差距,以督促学、以督促改。“我们在勐海县调研督查了18个单位,共梳理出特色亮点7个、查找问题6个。”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人才科相关负责人是此次调研督查组的副组长,据他介绍,勐海县在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及重点企业的走访服务方面做得比较出色,值得周边县(市)学习,但也存在人才政策吸引力不足等需要向其他县(市)学习补齐的短板。

通过一系列有力有效的督查督办机制,并将督查督办结果与评优评先、表彰奖励、政策倾斜、追责问责相结合,云南各项人才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提供支持。

本刊记者 王学勇

$[page]$

优化服务 让人才爱上彩云之南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从大环境营造到个性化服务,云南积极构建宜居宜业、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通过聚焦人才服务关键小事,全面推行“兴滇惠才卡”,实施“人才安居三年行动”,云南尽力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愈加浓厚。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疾病医院为高层次人才开设分诊台 杨锡暢/摄

“兴滇惠才卡”解后顾之忧

2022年9月,云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云南省“兴滇惠才卡”实施细则(试行)》。11月12日,第一张“兴滇惠才卡”正式发放,标志着“兴滇惠才卡”制度全面推行。这也是自2010年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2016年整合优化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后,云南人才服务工作的第三次转型升级,进入提质增效阶段。

“来到云南工作生活,我爱人的工作安置、小孩的入园入托,都得到妥善解决。”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刘煜说。2016年,36岁的刘煜结束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近7年的教学科研工作,来到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工作。这里不仅给刘煜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还通过各项人才服务政策,解决了他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这次能拿到集合更多功能和服务的‘兴滇惠才卡’,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争取在古生物研究领域作出更多的贡献。”刘煜表示。

“兴滇惠才卡”主要发放到哪类人员手中?可以为人才提供哪些服务?据云南省委人才办相关人员介绍,“兴滇惠才卡”分A卡和B卡,主要发放对象为在滇“两院”院士、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专项等高层次人才。“兴滇惠才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12个方面26项服务,涵盖医疗保障、子女就学、配偶(子女)就业、户籍办理、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税务服务、出入境和海关服务、交通出行、酒店服务、旅游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具体包括省内旅游景点免费、每年一次免费体检、双休日省内高速公路ETC免费通行、在昆明市免费乘坐地铁、省内机场和高铁出行贵宾通道服务、高层次人才个人消费信用贷等。

据悉,为推动“兴滇惠才卡”服务事项落地见效,早在“兴滇惠才卡”正式发放之前,省委人才办就召开了“兴滇惠才卡”任务部署会议,制定《“兴滇惠才卡”服务指南》《“兴滇惠才卡”操作手册》,并组织相关单位、用人单位、人才代表全流程体验26项服务事项落实落地情况,不断优化提升服务体验。如今,云南省向符合条件的人才发放5000张“兴滇惠才卡”,各类高层次人才纷纷表示,可以持卡在各场所和场景顺畅、便捷地享受服务,既安心又省心。

营造舒心生活氛围

为留住人才,云南既拿出了“真金白银”,也付出了真心实意。在人才安居方面,云南正在研究人才住房保障相关政策,将进一步优化云南人才发展环境,解决优秀人才阶段性安居困难,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活环境。目前,全省各州(市)已建成各类人才公寓5000余套,并逐步构建起“免租金、全配套、强补贴”三位一体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

在昆明市经开区宝泽路和龙辉路交叉口,有一栋几十层高的崭新红色建筑,建筑外墙上“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人才公寓”的牌子十分醒目。走进这栋建筑,一二楼是功能配套完善的公共区域,创客空间、餐厅、咖啡厅、超市、健身房等一应俱全;三楼以上是面积从33平方米至68平方米不等的公寓,均配备了厨房、卫浴、衣柜、书柜、电视机、洗衣机、免费Wi-Fi等设施,可拎包入住。

“为了全方位、链条式打造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我们投入1.62亿元建成2.3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据昆明市经开区党群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3月投入运营的人才公寓共有396套,目前的入住率稳定在70%~80%之间,入住人员包括柔性引进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级学科带头人、“春城计划”专项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对于入住人才公寓的高层次人才,我们会按照人才类别给予30%~100%的租金补贴,同时为每个租户配备一名人才服务官,提供‘一站式’服务。”王勇说。

为更好地满足在滇高层次人才的就医需求,2022年11月,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6家单位获授牌成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服务单位”。无论是预约到院还是自行到院的高层次人才,只要到这6家单位的导诊台登记后,即可启动绿色通道就诊流程,特需诊区根据服务对象的病情,还可请相关专家接诊。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周洪梅表示,医院将充分利用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的平台和京昆两地优质医疗资源,在常规就诊、体检等方面全程开辟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专人陪同、专家保障,确保持卡者获得高质量的就医体验和高水平的技术服务,用“心”守护人才健康,确保人才服务的获得感、体验感、荣誉感。

构建高效创业环境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2年,云南不仅通过成功举办第六届国际人才交流会,为国际人才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还印发实施《外国人才来云南工作便利化服务措施十条(试行)》等政策措施,做好外国高端人才和外国专业人才来滇工作交流管理和服务,为其松绑、减负、赋能。

“我在云南工作生活了17年,也拿到了中国的绿卡,算是半个中国人、云南人了。”被云南省政府授予外国专家“彩云奖”的在滇德国专家迈克尔,2005年作为某公益组织云南代表处的负责人,在云南开展农村幼儿教育、社区发展、健康营养、传染病全面控制等多个领域的工作,多年来他几乎走遍了云南各州(市)。“我很幸运能够见证并参与到云南的脱贫攻坚等多项工作,我对云南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虽然已年过花甲,但迈克尔仍不知疲倦,他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如何提高云南师生低碳意识以及创建碳中和学校上。与迈克尔在云南工作多年不同,来自泰国的RungtiwaPhookamsak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名在站博士后。据她介绍,在云南求学科研这些年,她得到相关部门对其生活上的帮助和关心,还入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使她在科研上实现了突破。

为构建便捷高效的创新创业环境,云南对引进人才创办企业的,提供专人咨询指导服务,为人才创新创业登记注册提供绿色服务通道;云南相关金融机构通过创新科技型企业贷款产品,推出“知本贷”“科技易贷”,加大对科技型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各机关单位和州(市)根据自身实际,为高层次人才和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2022年9月至10月,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通过开展“云南人才服务月”活动,主动上门送政策、送服务,全省6200余家单位、8万余人从中受益。昆明市利用人力资源中心二楼的场地打造集事项服务、沙龙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春城大家”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通过“店小二”服务专员队伍,全力打通高层次人才服务政策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用心用情、做细做优各项人才礼遇,以最优服务让广大人才生活舒心、工作顺心、发展安心,云南正成为人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成就梦想的热土。

本刊记者 王学勇 

责任编辑:马萧

相关热词搜索:先锋策划英才云南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