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古生村:科技小院大有可为

2023-01-17 15:30:38  来源:云岭先锋网

在大理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有一座科技小院。院子其貌不扬,普通的白族传统民居,只有院墙上“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标语尽显特别之处。天南海北的专家学者汇聚于此,与村民一起寻找“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发展出路。

科技小院学生与村民一起研究绿色水稻种植

小院落地

古生村坐落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是洱海保护的重点村落。在村内的环洱海生态廊道旁,矗立着一块石碑,上刻“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字样。这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考察时,站在古生村洱海边作出的重要指示。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2021年1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牵头组织全国50多名专家学者,深入洱海流域调研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专家们发现,洱海流域存在面源污染来源不清、土壤氮磷盈余过高、种植业产值不高等问题,背后直指“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不协同”的突出矛盾。

专家们认为:“既要守住绿水青山,又要守住农民的金山银山。”于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大理州人民政府共同成立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其“大本营”和下设的科技小院都设在古生村。

2022年2月14日,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常驻教授有20多名,硕士研究生14名,200多名各地专家学者经常来小院交流调研。在这里,张福锁院士团队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的服务。

 保护洱海

科技小院一经成立,便开始运转。“古生村科技小院探索流域农业绿色转型升级,担负着创新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国家样本重任。”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主任侯勇说。

破解洱海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协调发展难题,首先要解决面源污染问题,找到污染从何而来一直是洱海治理的重中之重,也是科技小院首要解决的问题。

洱海之水有部分是从苍山而来,苍山有18条溪水,其中一条阳溪流经古生村注入洱海。小院师生以此为突破口,骑着自行车绕着苍山洱海寻找水系,沿着水系设置监测点,最终建立起4.8平方公里的“古生片区‘六纵七横’面源污染精准监测体系”。

水质监测全靠人工取样、分析,需要师生们去到每一个水质监测点,详细记录、分析监测点周边的环境状况,以及不同时段、不同流段的水质状况,以此分析找出污染源、寻找有效防控措施等。

除此之外,科技小院还探索构建绿色高值种植模式。2022年初,科技小院在试验田里进行常规有机、绿色产品、有机优化、绿色生态优化4种种植模式的对比。最终得出结论:相较于常规有机模式,绿色生态化模式下的水稻亩产增加20%~30%、肥料成本降低50%、氮磷径流和甲烷排放量下降30%。

这是科技小院探索构建绿色高值种植模式取得的第一个成果。未来,科技小院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绿色增产增效、绿色优质增值、绿色循环高值的“三步走”战略,让洱海更清、农民更富。

 院里院外

“刚开始,村民与科技小院的师生之间好像有一堵墙。”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说。村民对科技小院充满好奇,但又不好意思靠近。就连跟师生打交道最多的何桥坤,也称呼与自己孩子一般年纪的师生为“老师”。

但科技小院师生的洱海保护共同意识、助农为民的热诚,让村民向他们慢慢靠拢。科技小院没有会议室,侯勇找到何桥坤求助,何桥坤二话不说,把村委会会议室的钥匙交到侯勇手里:“你们拿去用。”师生们要开展调研,10名村民小组长提前跟农户打好招呼,带着师生们入户,还帮忙做“翻译”。

空闲时,师生们常到农户家里拉家常,教他们用智能手机,帮孩子辅导作业,还走进村小学支教。不知不觉中,村民与师生之间沟通交流更顺畅,院里院外连成一片。何桥坤对师生的称呼从“老师”变成了“小娃”,逢年过节,村民们热情邀请师生们到家里聚餐。

还有不少村民参与到科技小院的项目中来。村民何利成是个种地好手,土地流转后,他担任云南农垦集团的管理员。如今,他有了新身份——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教研究生们进行田间管理。“科技小院的师生是来帮我们保护洱海的,我们也应该为他们出一份力。”何利成说。

本刊记者 曾永会/文图

责任编辑:马萧

相关热词搜索:古生村科技小院大有可为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