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难忘青春少年时

2023-01-30 11:39:45  来源:2023年第1期《金色时光》杂志

1960年9月,我被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范大学)数理系物理专业录取。我的同班同学来自全省各地,还有10名刚从印度尼西亚回国的华侨。

入学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物资匮乏。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大学生的粮食供应标准有所提高,伙食费从每月9元增加到14元。此外,男同学每月有32斤粮食、女同学有28斤,蔬菜只有大白菜或晒干的蕨菜,每月能吃到2次肉。即便如此,吃不饱也是常态。每次吃饭时,女同学都会主动分一些饭菜给食量大的同学,大家友爱互助。

同学们感恩祖国的关怀,纷纷以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勤奋学习。每天清晨,校园里书声琅琅。晚上,教室和图书馆座无虚席。我们常把晚饭吃的干蚕豆装在信封里,上晚自习时,实在太饿就拿出2颗嚼一嚼,抚慰辘辘饥肠。

我们专业选用的教材是苏联出版的《普通物理学》。期末复习时,我从图书馆借来俄文原版。这样一来,既复习了专业课,又巩固了外语,还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1985年,我晋升副教授时,外语考核的俄语还得到了96分的高分。

那时,李锐写的《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在同学间广为流传。我们最喜欢读毛主席登岳麓山,在雨中朗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段,以此激发生活和学习的热情。为强健体魄,同学们经常相约清晨到盘龙江游泳,假日登鸣凤山。在学校举办的篮球比赛中,我们班击败体育系,勇夺冠军。

学校在昆明西郊豹子箐有一个农场,学生每年都要去劳动2次:春天种下玉米和土豆,秋天去收割。农场条件简陋,我们住的是茅草搭的窝棚,吃的是自己种的蔬菜,点的是煤油灯。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在劳动中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奥义。

劳动之余,我们还要上山割茅草,用来修缮窝棚。夕阳西下,大家背着茅草下山,一路高歌“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秋天的夜晚,我们在野地上燃起篝火,仰望星空,畅谈理想,憧憬未来,烤熟的玉米和土豆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我们还在这充满诗意的夜晚讨论了唐铣同学的入团申请。

1964年8月,我们结束学业,各奔东西。2004年,毕业40周年之际,云南师范大学物理系邀请我们返校座谈。同学相见,再忆当年同窗情,万分感慨。小诗一首,为本文作结:

《行香子·大学同学雅聚》

浩浩晴空,淡淡浮云。素笺邀、雅聚江滨。以茶代酒,且贺阳春。愿心常宽,身常健,笑常存。

柔柔月色,芊芊草地。想当年、共读书文。流光易逝,幽梦留痕。忆山花妍,青春美,友情真。

任恩杨

责任编辑:马萧

相关热词搜索:难忘青春年时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