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党建  >  正文

河口县“双学堂”打通农业技术下乡“最后一公里”

2023-02-13 16:54:38  来源:云岭先锋网

河口县着眼干部综合素质培养、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创新开办“知行学堂”“共富学堂”,以课堂教理论、田间地头教技术的方式,传授农业科技支撑小产业,着力解决技术落不到基层、落不到农业、落不到田间地头的问题,培育一批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学堂方式从“单一型”变“多元型”。一是“分层分类”培训。在县级机关,开办“河口争先跨越发展知行学堂”,以每月一期、每期一专题板块的方式,开展“区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知行学堂”2期449余人次,邀请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祁春节、中投泽世(北京)国际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映忠等专家进行授课。在乡村,开办“河口争先跨越发展共富学堂”,以一套课程体系、一支师资队伍、一批实训基地、一套就业服务、一套运行机制等“七个一”为载体,重点抓好基层干部、科技人才、乡土人才、返乡人才、致富带头人才5支队伍举办“共富学堂”1期892人次,邀请伊华林、刘永忠、程运江、祁春节4名国家柑橘产业专家组成的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团针对“一县一业”进行专题授课。二是“量身定制”培训。围绕口岸经济、乡村振兴、边境贸易、跨境电商物流、城乡规划建设等主题,开展“学员点单、学堂派单、组织接单、人才做单、群众评单”的“点单式”培训。聚焦口岸通关服务需要,以视频方式开展服务岗位培训67人;聚焦“一县一业一品牌”“国际口岸城市建设”等需要,开展青柚产业、项目包装以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理等培训3次210余人次;聚焦农村农业(柑橘)产业发展需要,以“专题授课+主题宣讲”方式,对全县48个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全体驻村(驻组)工作队员、乡村产业带头人等520人开展技能培训。三是“现场实操”培训。立足田间地头、产业基地、园区企业、工厂车间等基层一线,通过有针对性的现场指导、拜师学技、跟班实训等方式,根据乡村资源,分门别类、精准“一对一”选派20名高职称农科专技人员“包乡驻村”,指导各乡镇、村(社区)开展特色鲜明的政策理论、农业技能、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服务群众等培训,提升培训实操性。

资源运用从“零散化”变“组织化”。一是联建“师资库”。围绕国际贸易、财税金融、规划建设、文化旅游、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等类型人才,整合部门资源分类组建各类产业国家级、省州级大师在内的人才智库,其中农技师、园艺师等技术导师20名和党政干部兼职教师47名。结合“万名人才兴万村”,采取“1+1”帮带措施,分领域组织“产业导师”“赤脚讲师”“技能名师”“乡村画师”等开展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方面的交流研讨活动,挖掘一批人才充实师资库。二是共用“阵地群”。提升改造放马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镇党校、党员教育实训基地、农业产业基地等阵地,借助边民互市点、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区、落地加工产业园区等平台,利用远程教育终端平台、干部教育网络学院、学习强国、“云岭先锋”等载体,串联成“阵地+平台”“双学堂”的线上线下培训教学点。三是布好“产业课”。以县委、县政府重点推进的富民产业为主,以乡镇特色产业为辅,结合“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布局好青柚、芒果、香蕉、柠檬、柑橘、菠萝蜜、百香果等产业课堂,实现培训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结合各村需要邀请省州专家学者及“土专家”“田秀才”,全覆盖开展32项特色产业培训。

成效检验从“一时考”到“一 贯抓”。一是学堂“考”。坚持把学员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互动效果等作为评价学风的重要内容,采取“随机点名+凡训必考+心得体会”形式,在每一堂课中要求学员结合岗位谈工作思路、撰写心得体会,目前收到参训学员对河口下一步产业发展、国际口岸城市建设等方面意见建议180余条。在培训结束后,围绕培训主题开展闭卷考试3场,全县通报考试成绩低于60分32人,切实以考促学、以考促用。二是一线“练”。选派15名正科级干部、40名中青班学员到强边固防、乡村振兴、现代化边境幸福乡村建设一线驻点历练,组建1名专职越南翻译公职人员、3名其他公职、N名志愿者“1+3+N”的67人国门党员先锋服务队,到口岸通关旅检现场,开展健康申报、办证咨询等服务。三是登台“比”。组织高级职称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开展学习能力、创新破难、实战担当等方面的“擂台比武”,评出专业技能标兵和业务骨干,颁发荣誉证书,对20名下派干部开展专项考核,对干得好的,从全县统筹职数并给予倾斜,对干得差的,不再评聘,体现奖优罚劣;在乡镇和村级组织村组党员干部、技术骨干、明白人带头人等,因地制宜开展种养殖技能、带富成效等“一技一比”活动,对下派的干部人才实行积分制管理,考核情况记入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动态表,作为干部选用、评先评优、年度考核等重要依据,目前进一步使用3人,提拔使用3人。

技能提升从“土饭碗”换“金饭碗”。一是培育产业技能。实施“专家+骨干+大户”的模式,推广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新模式,推动村组干部每人掌握1至2项为民服务技能。把“共富学堂”名额优先向青年农民、乡村能工巧匠、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等倾斜,探索“基地+车间+工坊”工作模式,引进企业或生产车间,将产业帮扶车间打造为“共富工坊”,打通“学用”转换通道,实现共富技能学得会、用得好、能致富。二是增加就业岗位。以“共富学堂”为载体,引进的企业、车间等工坊岗位优先向优秀学堂学员倾斜,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扩宽就近就便或组织化输出就业路径,实现培训与就业无缝衔接。通过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各族群众收入水平。三是带动产业发展。依托“知行学堂”“共富学堂”和“实训基地”,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热区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广“公司+基地(共富学员)+农户”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直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推动发展订单农业、贸易农业。

邓文熊 邓敏(河口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李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