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擦亮“云药”特色品牌

2023-02-24 16:02:35  来源:《致富天地》2023年02期

祥云县东山乡群众种植滇重楼  郝亚鑫/图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自然环境,使云南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也赋予了中药材产业发展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近年来,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全省不断扩大中药材产业规模,使其产量日益提升、产值逐渐增高。三七、天麻、滇重楼等“十大云药”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七丹”“豹七”“腾药”“龙津”“品斛堂”等“云药”品牌效应持续提升。

在全省各地,中药材种植户忙着采挖、晾晒、销售中药材。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交易市场……到处呈现出丰收的景象。2021年,全省133万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户实现人均增收3.3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目前,云南通过强龙头、补短板、延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正奋力推动“云药”产业全链条升级,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page]$

全面推进“云药”产业提档升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中药材是云南种植面积、产量和农业综合产值排名前三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事关广大山区群众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和云南推进实施“绿色食品牌”战略。

云南白药集团专家组在文山三七种植基地调研 刘宇/图

稳步推进 成效显著 

一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从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绿色有机基地建设、质量提升、“云药”品牌打造、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化转型等方面进行部署和落实,并取得显著成效。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目前,全省已建立以文山三七、昭通天麻、楚雄道地药材、西双版纳“南药”、滇西北高山药材为主的五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全省有中药材种植(养殖)企业9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00余个、加工企业300余家;种植面积超900万亩、年产量127万吨、综合产值1200亿余元。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2022年,云南率先完成全国第4次中药材资源普查工作,确定中药材资源种类和药用植物资源2.3万余种。

种子“卡脖子”难题不断破解。在中药材种业领域,云南先后建立省级药用植物滇西北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南药”种质资源圃、三七种质资源圃等,收集不同中药材种质材料上万份。选育登记11类“云药”品种100余个,审定中药材良种5个,建成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03个。

产业发展向绿色化、有机化迈进。多年来,云南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工作,有效引导中药材生产向规范化、绿色化、有机化方向发展。目前,全省共建设中药材标准化基地165.5万亩。全省有5家企业5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127家企业获得150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获证产品320个,有机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达16.91万亩。林下中药材有机种植研究取得突破,全省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0万亩。

质量追溯体系逐步完善。2014年,云南省开始建设中药材追溯体系,并逐步迈入全国前列。目前,云南省中药材追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有139家企业入驻,可追溯品种30个,涉及中药材有效追溯面积超50万亩。云南省38家企业获得“中药追溯”“云药追溯”双标联用授权证书。“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为云南中药材在国内外市场赢得消费信任提供了保障。 

补齐短板 产业升级

“云药”产业发展成绩虽然显著,但产业整体发展基础依然薄弱,企业实力不强、龙头企业数量少;产业链短,精深加工实力弱;新兴业态发育程度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品牌发展滞后,规模化知名道地药材品牌较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据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统计数据,2021年,国内药企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比如,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投入研发资金26.7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5%。而云南省各龙头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较低,某知名药企研发投入1.1亿元,仅占销售收入的0.41%。

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为“云药”产业提档升级指明了方向。

据了解,下一步,云南将在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适度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保障优势品种生产。同时,不断强化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和扶持,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此外,不断创新模式,培育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记者从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了解到,在2022年腾冲科学家论坛上,业内专家纷纷对云南中药材发展寄予厚望,不同程度指出产业发展存在的新品药材少、精深加工环节技术成果少、衍生产品不足等问题。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艾铁民向云南捐赠《中国药用植物志》《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志》两部药用植物专著,这为云南中药、民族药与天然药物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注入了源头活水。目前,云南正通过强龙头、补短板、延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等措施,全面推进“云药”产业提档升级。

本刊记者 刘宇

$[page]$

强龙头:培育壮大“云药”市场主体

近年来,在国家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推动下,“云药”市场主体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在全省中药材种植企业规模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中药材加工企业也顺势崛起,为“云药”整体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云南盘龙云海药业公司瓶装饮片生产线一角  刘宇/图

壮大种植主体规模

近年来,楚雄州双柏县依托国有林场森林覆盖面广、气候独特等优势,利用中央财政专项扶持资金,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扶持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茯苓、滇黄精、滇重楼等中药材。之后,合作社又发展中药材下养鸡、林下育菌等延伸产业,形成独特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3万亩,企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已有20余户,户均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

“我省通过组织评选‘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佳创新企业’‘10大名药材’等,培育壮大了一批中药材种植市场主体,对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绿色食品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生产端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规模不断壮大。

据了解,大部分“云药”种植区域主要覆盖全省“二半山区”、滇北乌蒙山片区、滇南石漠化等特殊地区,市场主体的壮大在有效保持和促进“云药”产业稳步发展中发挥了领军作用。同时,山区群众通过种植中药材实现增收,可谓一举多得。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中药材市场经营主体规模不断壮大,共有中药材生产企业140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000多家,市场主体规模处于全国前列。其中,中型规模以上企业273户,主营业务收入569.5亿元。

推动加工主体崛起

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培育下,云南盘龙云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云药”加工生产的主力军企业之一,公司产品曾在云南药企行业首家全面通过GMP认证。目前,该公司已形成以三七系列为核心,西洋参、丹参、天麻等34个品种中药饮片为主的生产格局,年产值超1亿元;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云南中药材精深加工生产龙头企业,其生产的三七总皂苷原料、专供“云药”出口的“茶花牌”中成药、“血塞通”等云南著名产品行销全国和世界各地;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有限责任公司已具备年产三七总皂苷200吨、三七类提取物200吨、三七加工1万余吨、口服液3亿支、胶囊剂3.2亿粒、冻干三七150吨、生熟三七粉500吨的生产能力,形成全国最大的规模化、数字化、集约化的三七趁鲜加工基地,实现三七趁鲜加工年产能超过1万吨,三七花年均产值约10亿元。

以上案例,只是“云药”加工领域市场主体不断崛起的一个缩影。记者从云南省工信厅食品药品工业处获悉,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是“云药”提质增效和延伸产业链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推进中药饮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扶持政策,省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采取发展产业聚集区、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扶持本土龙头企业等办法,不断强化加工端龙头市场主体的培育工作。

云南省工信厅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有药品生产持证企业240余家,年精深加工能力40多万吨,中药材工业产值近600亿元。随着加工市场主体不断崛起,“云药”精深加工效益凸显:比如,2019年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由昆明理工大学打造的以昭通天麻为基础的ISO 22212:2019《中医药——天麻药材》国际标准;昆明龙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灯盏花提取物灯盏花素和云南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开发的三七提取物三七总皂苷,相继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即FDA)GRAS认证;云南白药集团研发的“痛舒胶囊”获FDA批准开展Ⅱ期临床研究,成为国内第一个获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民族药;云南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销售额超亿元的品种已有53个……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从2016年至今,“云药”产业综合产值从828亿元增加到1200亿元,增长44.2%。其中,农业产值增长30.77%、加工产值增长69.16%。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从0.98∶1提升到1.3∶1。

本刊记者 肖宇

$[page]$

补短板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

精深加工是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云南中药材产业链短、精深加工程度低、科技创新水平不足,大部分中药材以初级原料出售,产业呈现“一流的资源,二流的加工,三流的价格”这一不利局面。   

近年来,云南依托自主创新、招商引资等方式,以政府引导、药企协同发力,不断提升中药材企业精深加工水平,全省中药材加工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

云南维和药业公司检测药品质量  郝亚鑫/图

自主创新研发产品

药企是中药材精深加工的主体,补齐云南中药材精深加工、科技创新的短板,激发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内生动力是关键。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药企自主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明确省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同时,不断完善投融资体系,利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改扩建项目。

走进位于玉溪市高新区的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和药业”),大厅里陈列着三七、三七活性成分提取物、三七系列精深加工产品等,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三七药材经过精深加工后丰富的产品类型。

而在公司成立之初,维和药业也曾经历过“坐拥良好的药材资源,药材的高额附加值却不断流入省外”的尴尬境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维和药业相继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创新研发出“NG-18植物提取工艺技术”“NG-21植物提取技术平台”等,搭建起中药材前处理、提取、中成药制剂生产链条。

在依托外部“智库”的同时,维和药业积极自主创新,不断深化加工水平。2007年,维和药业投资上千万元打造实验室,引入国际一流设施设备,大量招引制药领域优秀人才,攻克多项中药材精深加工技术难题。

经过30多年发展,维和药业已由单一初加工产业模式转型升级为集药材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拥有国药准字号批文73个,可生产片剂、胶囊、颗粒等6个剂型,并建有中药口服固体制剂规范化生产基地。

近年来,类似维和药业这样探索自主创新研发产品的企业逐步增多,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健康产品发展迅速,为延长云南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链发挥出积极作用。如云南白药牙膏成为中国牙膏市场知名品牌,贝泰妮“薇诺娜”系列护肤品正发展成为知名护肤品品牌等。

招商引智补链强链

在鼓励、支持本土龙头药企自主创新的同时,云南还注重围绕中药材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强化“补链、强链、延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业内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创新技术和资本经营模式等,进一步补齐中药材精深加工、科研创新等方面短板。

丰富的药材资源、有力的政策支持、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云南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优势凸显,吸引国内外药企纷至沓来。目前,全省已聚集昆明高新区、玉溪高新区、楚雄经开区、文山三七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云药”产业集群,培育出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中药、中药饮片精深加工骨干企业,并吸引国药集团、华润三九、通盈药业等多家企业到云南开展合作,形成了若干个拥有核心技术、产业链完整、带动能力强的企业集团。

而那些体量较小、创新能力不足的中小型药企,也通过相关部门牵线搭桥设立专家工作站,以引智方式“借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例如,云南山里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孙健共同申报了云南省“孙健专家工作站”,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科技研发项目,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云南中药材生产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中药材产业产值不断提升。目前,全省共有中药材生产企业1400余户,年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超40户,全省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超千亿元。

本刊记者 曾永会 通讯员 张华斌

$[page]$

兴业态 “一县一业”实现多赢

如今,发展中药材产业逐渐成为云南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途径。为促进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云南采取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选派科技特派团、建设专家工作站等措施,使得中药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量逐年提升、产值日益增高。保山市龙陵县正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县一业”特色县之一。

种植大户段生启察看石斛长势 邹鹏/图

因地制宜种药材

龙陵县龙山镇尹兆场社区是一个高寒山区,地形陡峻,森林覆盖率高达80%。这里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53亩,在高寒气候条件下,水稻产量极低。过去,村民仅靠种植土豆和青菜去外地换取粮食为生。

然而,寒冷的气候和险峻的地势却赐予当地一份珍贵的礼物——石斛。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地村民就开始到深山里采挖野生石斛。当时,石斛干条售价高,且广受客商追捧。受利益驱使,许多村民进山采挖石斛,导致石斛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穷则思变。到20世纪90年代,当地人开始移栽野生石斛,希望通过人工繁育提高石斛产量,村民段生启就是最早一批试种石斛的人。一开始,段生启尝试仿野生种植,将石斛用麻绳捆在山林间的树木上。第一年,石斛产量极低,一亩林地的产量不到50公斤。经过几年试验之后,段生启发现,石斛在角度倾斜的树上生长得最好。再后来,他成功将石斛种到大棚里。

历经20余年,在段生启等70余人组成的中药材“土专家”团队的带动下,尹兆场社区群众不断拓展中药材产业,除石斛外,还规模种植滇重楼、滇黄精、八角莲、冰球子、竹节参等。尹兆场社区中药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原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培育新主体

为了发展好石斛产业,龙陵县着力创建云南省“一县一业”中药材(石斛)产业示范县。同时,成立县石斛产业领导小组、县石斛产业质量安全领导小组,以及龙陵县石斛种植协会和龙陵县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在新主体的带动下,石斛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规模弱小等难题逐渐得到解决。

“多年来,龙陵县种植的石斛大多以销售原料为主,仅能进行一些粗加工,导致石斛的价格上不去,加之市场波动大,有时会挫伤群众种植石斛的信心。”龙陵县石斛种植协会副会长饶万宝说。

为破解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龙陵县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近年来,通过出台优惠政策,从基地建设、产品精深加工、专业交易市场建设等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培育、引进云南品斛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极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36个,打造出“龙斛”“极斛”“古箐宝”“元斛”“打虎坡”等品牌。

据了解,云南品斛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亿元,建成集石斛中药饮片产品研发、加工生产检验于一体的生产车间,还建成800亩石斛有机种植基地和140亩现代化工业厂房。石斛中药饮片、石斛保健品、石斛酒等新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省内外。

搭建新平台

为强化产业发展优势,近年来,龙陵县通过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保山市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等科研单位合作搭建科技平台,相继成立龙陵县石斛研究所、中国·龙陵石斛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李凡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石斛)、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

在新平台的加持下,全县申报龙陵石斛“健字号”16个,30个石斛饮片产品率先被列入《云南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等,培育了1个云南省“绿色食品牌”、1个“10大名品”和1家“20佳创新企业”。

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龙陵县持续开展以石斛为主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和鉴定工作,共收集种质资源874份,并全部迁入中国·龙陵石斛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中心,还完成379份种质的鉴定工作。

产业兴,业态丰。如今,龙陵县石斛种植、科研、加工、流通、餐饮、康养、观赏等全产业链不断拓展完善,形成了以一产带二产、二产带三产、三产反哺一产的闭环式产业链结构,正推进石斛康养、产景互融、农旅结合等项目建设。

龙陵县发展中药材石斛产业,仅是云南省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的一个缩影。目前,云南已创建文山市、腾冲市、禄劝县、维西县、彝良县(天麻)、福贡县(草果)、龙陵县(石斛)、云龙县8个中药材示范县和特色县。通过大力培育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推动产业兴旺、乡村振兴。

本刊记者 杨锡畅

$[page]$

树品牌 “十大云药”引领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云药”品牌化进程得以加快,以“十大云药”为代表,一批知名道地药材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不断崛起,成为提升“云药”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个重要举措。

泸西县群众采收灯盏花 刘宇/图

产业发展亟须树品牌

云南是“药物宝库”,中药材资源种类总数和药用植物总数均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种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中药材主产区。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品牌建设滞后,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致使“云药”产业大而不强。

记者了解到,“云药”品牌建设总体上还处于散、小、弱的状况,特别是区域公共品牌打造不充分,支撑知名品牌发展的标准化基地、单品种植发展规模化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等方面的基础依然薄弱。比如,全省建成国家级和省级中药材标准化基地146万亩,但与全省900万亩的种植面积相比,占比非常小;而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单品则只有10多个,在全省发展的6157种药用植物中,数量微不足道,导致全省仅有国家中药材GAP认证基地17个、绿色产品认证15个、有机产品认证60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

记者从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行业协会了解到,目前全国中药材发展较好的省份是云南、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等。为了抢占市场,不同地区的同类产品竞争残酷,价格战此起彼伏。

“当前‘云药’品牌数量不多、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行业协会会长苏豹表示,打造“云”字号中药材公共品牌,成为提升“云药”知名度的必由之路。

精心遴选打造名品牌

记者从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针对“云药”品牌建设短板,近年来,云南以绿色化为发展方向,鼓励市场主体参与“10大名品”“10大名企”“知名品牌”“著名商标”等评选,并加大宣传推荐,以此培育壮大一批中药材产业品牌,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

2020年11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发文提出,推进道地药材科学规范种植生产,加快“云药”品牌培育。实施“十大云药”品牌打造工程,使其成为具有地域性、公共性、共生性和持久性等特点的“云药”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公共品牌和集群品牌,就成为其中的重点工作。

为此,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迅速成立“十大云药”品牌药材遴选工作组,从历史沿革、资源优势、质量优势、加工特色、市场认同、发展前景等多个维度,对云南道地优势中药材品种进行筛选,最终将种植面积、发展规模、经济效益、未来可挖掘潜力都处于前列的三七、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等品种筛选出来,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全力推进“十大云药”公共品牌打造。

同时,云南通过对生产端、加工端、市场端和管理端等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信息化利用,逐步构建起中药材流通可追溯体系。

效益初显亟待强品牌

经过连续几年开展“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中药材领域的“十大云药”品牌打造,已成为提升“云药”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个重要举措,先后涌现出“七丹牌”三七、腾药美洲大蠊、“品斛堂”石斛、“龙津”牌灯盏花等一批云南驰名商标产品。

目前,“十大云药”中各单品种植面积大多突破10万亩;三七、滇重楼、砂仁、石斛、天麻等9个品种农业产值超过10亿元;三七、灯盏花、滇重楼、云木香等品种占全国供货量的90%以上,云茯苓、石斛、白及等品种占全国供给量的50%左右。

同时,全省有400余户中药材种植和加工、销售企业进入大数据追溯平台,主要药材产品均实现从种植、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全产业链追溯,且与商务部的国家追溯平台实现数据对接,公众可方便快捷地查询到相关信息。

据了解,“十大云药”等品牌建设虽然取得显著效益,但产品开发创新不足、企业实力普遍较弱、市场发育不成熟等依然是制约“云药”发展的短板。对此,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省中药材产业专家组副组长杨生超认为,应优化布局,打造一批中药材重点加工产业集群,推进中药材综合利用,为打造名品牌夯实基础。而昆明理工大学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站长崔秀明则认为,要围绕“十大云药”等重点领域,支持中药材特色品种、药食两用品种等原产地、主产区、集散地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立并完善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打造中药材知名区域公共品牌。

本刊记者 刘宇

$[page]$

提质效 “云药”如何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作为全国重点道地中药材主产区,云南中药材资源富集多样,“云药”文化底蕴深厚,发展优势明显。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目前“云药”产业生产基础、种质优势、科创潜力、市场和品牌发展后劲持续加强,但短板也较为突出。“云药”产业要做大做强,需走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

丽江百岁坊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药酒生产线  刘宇/图

产业发展需要融合

云南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云南制药龙头企业之一,也是云南中药材走向国内外的有力推动者。该公司有400多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长期畅销国内外市场,其中“安宫牛黄丸”和某中药针剂等两款中药因疗效显著,深受医院信赖,是云南中药的拳头产品之一。记者从该公司了解到,自2019年上半年以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不断调整,中药针剂只能在三甲以上医院临床使用,而不少中成药则从临床药变成辅助用药,不断从医保用药目录中去除,导致药厂经营效益出现波动。由于该公司过去主要将精力放在二产的制药方面,一产主要依靠合作社和药农,三产则很少涉及,因此在应对变局开始阶段承受了不小的损失。

在一定程度上,该公司遇到的问题反映了云南中药材三产融合度不高、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的现实。记者了解到,三产融合向来是云南特色农业发展的短板,对综合产值、涉农人数、生产能力均位居全省前三的特色农业产业来说,三产融合发展程度低的问题在“云药”产业中愈发突出。

据了解,2016年以来,云南以种植(养殖)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产值从325亿元增加到425亿元,增长30.77%。三七、天麻、滇重楼等15个品种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云药”加工产值从321亿元增加到543亿元,增长69.1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云南中药材一产、二产的发展情况不错,但有一个现实不可忽视:“云药”二产主要是产地初加工,可以说目前还只是一产的延伸,规模化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比如,云南铁皮石斛原料畅销国内外,但本土精深加工产品凤毛麟角;全国种植面积和初加工饮片70%以上都在云南的云茯苓,其产品精深加工、主销市场都在省外,发展后劲不足;生产规模处于前列、产业链环节较健全的“十大云药”中,仅有三七、灯盏花两个规模化生产能力较强的单品实现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覆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企合作有待优化

“从整体上看,‘云药’仅是‘产地老大’,科技、加工和市场‘两端在外’的现状凸显,三产融合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省中药材产业领导小组副组长杨生超说。

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此背景下,针对“云药”产业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已十分迫切。那么,该如何融合?杨生超呼吁,企业与农户要各司其职,守好责任田,企业不要过度与民争利,可有效促进三产融合,提升药材质量。据了解,目前不少企业只在前端搞种植生产,抢农民的饭碗,却忽视企业本身对市场和产品开发的优势,不愿意迈出融合发展的步伐,这对云南中药材产业整体发展极为不利。

对此,杨生超建议,企业应积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将前端生产和初加工及其原始利润交给农民和合作社,自己专心做好精深加工和市场开拓,不断延伸产业链,做大影响力。而种植(养殖)群众,要摒弃“一亩三分地利润通吃”的思维,提高种植(养殖)技术,通过加入合作社,与公司合作做好前端生产。在合作中,群众不应产品市场价格高就单方面违约将原材料药材卖给第三方,市场价格低就要求企业履行“收购义务”,这样既不利于长期增收,也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受损的还是农民自身。

腾冲市农户种植滇重楼 刘宇/图

亟待综合施策发力

“云药”产业如何实现三产融合?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行业协会会长苏豹认为,首先,强化标准创新。要制定中药材绿色生产技术标准、推广应用标准,对符合生产需求的基地开展绿色有机认证,促进原料生产向绿色化、有机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快建立中药材商品分等规格标准体系,对药材品质优劣、外观品相差异、大小分档等进行等级划分,满足中药材商品交易的发展需要。

其次,提升中药材产地加工和精深加工能力。有序扩大中药材趁鲜切制品种的试点数量,形成集约化加工产业集群,促进精深加工能力。引导建立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的产地加工装备,扩大趁鲜加工试点品种和企业,建成一批规范、安全、高效的药材初加工基地和龙头企业。依托区域优势,逐步培育出若干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度高、规模效应明显的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产业集群。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加工基地,大幅提高药材就地转化率。

再次,延伸拓展健康产业,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挖掘药食两用、保健食品、植物提取物和化妆品等产品,推进中药材产业与医疗健康及养老、旅游、休闲体育、健康食品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健康产业会展、论坛等新业态,打造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身休闲和健康食品及保健品等健康服务集聚区。

最后,打造数字化产业平台,为三产融合发展提供物质载体。利用“云药追溯”“数字云药”等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集成“数字云药”智慧化产业服务体系,形成从州(市)到省级、从生产到市场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与中药材产业大数据中心。以产数融合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云药”追溯体系构建和数字供应链建设为核心,构建以产业为根基、数据为核心、互联网为手段的产业化运营体系,通过数字化的产品服务创新,推动中药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本刊记者 肖宇

责任编辑:谭江华

相关热词搜索:擦亮云药特色品牌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