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党建  >  正文

洱源县:山石屏蝶变的“幸福密码”

2023-03-30 16:58:23  来源:云岭先锋网

如今,背靠西罗坪山,面朝黑潓江的洱源县炼铁乡山石屏村面貌焕然一新,通了水、电、网络,大巴车可以直接开到村里的篮球场,村民发展种养殖业,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房子,昔日让人望而生畏的穷苦山石屏村变成了人人点赞的幸福村。

齐心协力“送瘟神”。山石屏村的前身是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麻风病专科医院山石屏疗养院,这里距县城65公里,山高谷深、江宽水急,没有公路和桥梁,不通水电,外出只能靠渡船。几十年里,这所疗养院先后收住来自洱源、剑川、大理、丽江、兰坪等地的麻风病患者462人,山石屏村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曾经是一个被隔离的封闭区域。

1981年4月,刚参加工作的李桂科医生第一次走进住着181名麻风病患者的山石屏疗养院。他给一位患者检查身体时,发现患者小腿大面积溃烂,病情较重,李桂科和同事们当即给患者做了治疗。当他准备乘渡船离开时,看到患者眼里充满了无助、失望和不舍。李桂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从此他扎根到山石屏疗养院,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患者身上。而其母亲因担惊受怕一天天流泪,妻子因生活压力一次次劝他离开,一双儿女也少了许多父爱,加上药品缺乏导致治疗效果不好的挫折,让李桂科感到压力巨大。但看到患者渴望康复的目光时,他一次又一次选择了继续留下,开始了漫长的救治之旅。

随着医学的发展、药物的升级和医生们十年的不懈努力,1990年山石屏麻风院的病人全部治愈,让洱源县的麻风患病率由27.3/万降至0.067/万。

重拾信心再出发。自古以来,麻风病就是人人避犹不及的恶疾。社会上的歧视与偏见,家人的顾虑和疏远,让一些麻风病康复者无家可归甚至有家难回,继续生活在山石屏。如何治愈康复者害怕、恐惧,孤独、自卑的心灵,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成了山石屏村必须面对的问题。山石屏村成立了党支部,李桂科被推选为支部书记,后来又发展了4名康复者和家属为党员。在村党支部和李桂科的多方争取下,疗养院得到各界资助,在山上挖通连接外界的3公里道路,在黑潓江上架起了人行索道桥;架通了10千伏线路电力工程,解决了麻风院用电问题;修缮了上个世纪50年代建造的土木结构危房,并在麻风院建起了小学,使21名麻风康复者子女有学可上,现已走出了6名大学生、1名研究生,部分康复者子女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逢年过节,村党支部组织村民一起过节,附近村子的妇女也来陪伴老人们包粽子、烙饼、表演节目,村内村外亲如一家、其乐融融。李桂科时常带着村民走出去旅游,了解外面的世界,并积极联系旅游团、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组织等300多人到村里开展生命关怀公益旅游,种种举动让康复者重拾生活的勇气,积极融入社会,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脱贫致富奔小康。康复者已融入社会,新的问题却接踵而至。如何发展致富成了山石屏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为帮助康复者发展经济,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康复者外出考察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带领康复者养鸡、养猪、种植核桃烤烟,增加收入。2013年洱源发生5.5级地震,山石屏疗养院受灾严重。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累计投入1300多万元,在山石屏疗养院恢复新建2室1厅1厨的住房30套,库房24间,公共厨房、洗衣房、卫生间、娱乐室、卫生室、篮球场、太阳能路灯等设施一应俱全,通往平甸公路的2.35公里村道实现了路面硬化,还建起了横跨黑潓江的大桥。2014年山石屏麻风院正式更名为山石屏村,成为炼铁乡茄叶村委会下辖村民小组,彻底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当年曾让世人谈之色变的病患者,现已成为普通的、被外界接受的村民。

2019年在李桂科积极奔走下,山石屏村建成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该馆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用60多年的时间就彻底消除了危害人类3000多年的麻风病的伟大成就,记录了山石屏从“麻风院”到“幸福村”的变迁。到教育基地参观麻风历史博物馆的人们不仅能感受到麻风病防治的伟大成就,还能感受到山石屏村“以院为家、和睦相处,尊重生命、热爱生活,与人为善、相互关爱”的纯朴民风,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截至目前,共有190余个单位,2000多人次到山石屏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参观学习。

立足新时代,山石屏村将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的二十大代表李桂科同志先进事迹为依托,整合利用各种条件资源,按照“示范全州、影响全省、辐射全国”的目标,将山石屏村打造成党的二十大精神讲习所和大理州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把黑潓江生态文明、炼铁乡茶马古道和盐马古道的历史文化融入山石屏村旅游康养产业发展中,让村民融入乡村振兴浪潮中。

杨学坤(洱源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谭江华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