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云南这四个村何以亮眼

2023-04-27 11:54:09  来源:《致富天地》2023年04期

罗平县板桥镇品德村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云南省通过抓实各项工作举措,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日前,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名单,在全国103个入选村中,云南省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澜沧县东回镇班利村、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罗平县板桥镇品德村入选。这4个村各具特色,比如,三家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全村参与发展、全民增收;班利村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文旅园,形成以咖啡与清茶、音乐与书籍等为主题的网红打卡地;打洛村通过织密特色产业网,采取入股分红、劳务增收等方式,帮助群众持续增收;品德村通过聘请乡村CEO帮助农民运营各类产业项目,让群众实现“坐在家里数票子”。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不难发现,云南入选的村子都有一些共性特征:首先,把群众参与、群众发展、群众受益摆在突出位置,凸显了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其次,坚持村容村貌“微改造”,不搞大拆大建,不造“人工盆景”,较好地保留了乡愁。再次,乡村产业发展路子多元,注重群策群力共谋发展。这些入选村子,为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了积极探索。

$[page]$

三家村:争创乡村旅游新标杆

游客在三家村观光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现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时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3年来,腾冲市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最近,三家村入选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名单。

强“硬件”  完善基础设施

即便是在寒冬腊月走进腾冲市,目光所及皆是青山绿树、溪水潺潺。三家村位于腾冲市中南部,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寨。

“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冷风吹”,这是以前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真实写照。如今,笔直平坦的石板路直通家家户户,村民的房前屋后种满绿植,传统的穿斗式木结构房屋掩映在树林中,外围土黄色墙体上描绘的是佤寨的特有文化符号。

据清水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家清介绍,为了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整合资金完成中寨寨门改造、杉木栅栏、寨内绿化、房屋修缮、幸福大道等工程。为了最大限度留住乡情、乡韵、乡愁,让幸福佤寨焕发新容颜,三家村新建、改建道路等基础设施,打造灯笼长廊,并建设司莫拉礼堂、民族文化活动广场、民俗文化陈列馆等景观和旅游配套设施。2021年,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成功创建4A级景区。

“我们还在司莫拉农耕文化观光区核心位置打造了云谷公园,建成25座水车集群。根据不同季节种植万寿菊、油菜花、百香果,不仅让村庄增色不少,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赵家清说。2021年6月,47亩司莫拉彩色稻田景观成功亮相COP15大会第一阶段会议,成为市内周边旅游的网红打卡点,共吸引游客4.6万人次。目前,三家村种植240亩彩色油菜,为春季的田园增添了新的景致。

抓“软件”  培育文明乡风

乡村要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以前进寨子,路边都是打牌、喝酒、无所事事的人。”赵家清知道,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发展产业让大家有事可做之外,更重要的是改变村风民风。

为此,三家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综合文化中心、民族联谊完小、5支文艺队、民俗文化陈列馆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巡回宣讲和活动。

不仅如此,村里还经常性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和乡村文体活动,以及诚信“红黑榜”、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通过探索“巷长”“美丽公约”等制度,让村民实现“村庄自管、家园自建”,司莫拉的“文明之花”越开越美。

在党史学习教育期间,三家村重点打造了一条“总书记足迹”学习体验路线,培养现场讲解员19名、景区引导员5名。“通过学习,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司莫拉的巨大变化和佤族儿女的幸福生活,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生动教材,讲述好、宣传好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情满司莫拉’的生动故事。”赵家清介绍,截至目前,三家村接待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共计520余场次,1.6万人次。

重运维  实现增收致富

过去,村民们仅靠农业为生,收入不高。为了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三家村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注册成立腾冲清水司莫拉幸福佤乡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具体负责景区的保护、开发、经营等工作。党支部发起创办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将农户全部吸纳为社员。社员承接公司经营范围内的相关业务,实现村民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入、集体得实惠、公司有盈余的目标。

据赵家清介绍,依托司莫拉佤族村的资源优势,三家村打造的“花缘里”玫瑰主题村成为司莫拉核心景区的“前厅花园”、乡村振兴新样板。2021年国庆节试营业以来,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公司收入约120万余元,植入农家乐、小吃、烧烤等10余类业态,21户联营农户均实现盈利,为50余名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就近务工增收380万余元。

如今,在巩固原有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村里聚力打造司莫拉农特产品品牌,研发出胭脂果酒、果酱、司莫拉红茶、大米粑粑等司莫拉农特产品。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孟家留说:“村子人气越来越旺,我们一家人都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刊记者 杨锡畅/文 邹 鹏/图

$[page]$

班利村:欢歌“摆舞”走新路

村民跳起欢快的舞蹈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近年来,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致力于“拉祜文化兴县”,塑造拉祜文化品牌,打造出东回镇班利村、酒井乡老达保村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把乡村变成旅游景点。最近,班利村入选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名单。

舞出民族文化风采

2022年,由澜沧县文化馆和县民族文化工作队表演的舞蹈《摆出一个春天》亮相央视春晚,将拉祜族文化展现在全国观众眼前。在参与演出的舞蹈演员中,有11人来自班利村。这个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小山村,不仅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的传承基地,也是拉祜族传统舞蹈“摆舞”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拉祜族摆舞之乡”。

近年来,澜沧县委、县政府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优势,倾力打造“拉祜文化中心”,深入开发民族文化品牌,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助推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有力推进乡村振兴。

“日出而作,日落而歌。唱歌、跳舞在我们拉祜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班利村妇联副主席、村文艺队队长郭玉兰说。班利村许多村民都是乡土文艺人才,能表演反映拉祜族开天辟地的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反映生产生活的山歌《打猎歌》《最美丽的拉祜山乡》,还自编《拉祜摆舞》《芦笙舞》等作品。2020年,澜沧班利拉祜啵喋演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组建了4支由130名群众参与的文艺队。

“以前,每周六下午我们都会表演1个小时,经常有游客慕名而来。按照大场4800元、小场2800元的标准收费,演出收入由全体演员平均分配。”郭玉兰说,随着今年2月澜沧景迈机场开通直飞海南的航线,每周都会有3个旅游团来到班利村观看表演,每周固定表演的场次增加到3场,再加上接送机的现场表演,村民参与演出的机会增多,收入也越来越多。

唱响文旅融合新曲

近年来,澜沧县依托沪滇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好院士专家科研团队的扶智优势,通过引入资金、提供科研帮扶、爱心人士扶持等手段,助推班利村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作为特色鲜明的拉祜族村寨,班利村以保护传统干栏式建筑为主基调,以葫芦、犬牙等拉祜族文化元素为主旋律,对闲置宅基地进行改造提升,将村子打造成古韵乡愁示范村、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让更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

走进班利村“佐佐咖啡屋”,其外观建筑以拉祜族传统民居吊脚楼为构架,内部装饰时尚简约,巧妙地将民族与现代两种元素融合在一起。一位身着拉祜族民族服饰的姑娘正在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制作咖啡。她叫戈娜四,是土生土长的班利村人,大学毕业后便回村创业。经过一系列的咖啡制作培训后,她现在已经能制作多个品类的咖啡。

“现在来班利村旅游、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戈娜四说,“农闲时节,村里的年轻人会一起学习制作咖啡,大家以前不懂咖啡,现在已经爱上了咖啡。”

“我在抖音上看见班利村开起咖啡馆,就过来这里看看,喝杯咖啡。”一位游客告诉记者。近年来,“网红经济”“打卡经济”等新业态正在兴起,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不仅对这间建在村里的咖啡屋感到新奇,更想尝尝这里的咖啡到底是什么滋味。

“我们澜沧不仅产茶,也盛产咖啡。把‘佐佐咖啡屋’建在班利村,就是想把外面的游客吸引到这里,让他们感受澜沧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咖啡文化。”据澜沧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介绍,下一步,澜沧县还将大力推动咖旅融合项目建设,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班利村咖旅融合的成功,带动了文旅融合发展。澜沧县充分发挥“佐佐咖啡屋”引流优势,以此为中心,向周边扩建佑佑茶馆、尚尚清吧、夏夏书吧等12个展馆,丰富旅游产品和形态,提高知名度。如今,东回镇班利村文旅园不仅让村民有了“务工+土地流转”双收入,还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成为澜沧县深化推动文旅融合的新典型。

本刊记者  李宏刚/文  邹 鹏/图

$[page]$

打洛村: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打洛村委会龙利村民小组

在傣语中,打洛意为“各民族共居的渡口”。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是一个以傣族为主的抵边村寨。近年来,打洛村结合强边固防要求,以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为契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开展技能培训等手段,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新画卷徐徐展开。

让农业产业更旺

走进打洛村曼厂村民小组,菠萝蜜、荔枝、芒果、木瓜、莲雾等果树随处可见。“我们村人多地少,要增加群众收入就必须从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入手。”曼厂村党支部书记玉儿应说。为此,曼厂村民小组立足区位优势和热区条件,探索出以水果种植为主、边境贸易为辅、劳务输出兜底的发展路子。

“我们因地制宜,通过探索‘党总支统筹、支部服务、农户管理’的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发展。”打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岩扁燕说,村里鼓励各村组种植火龙果、百香果、菠萝蜜等热带水果,目前种植面积达8400亩。

2022年,打洛村曼蚌村民小组共种植800多亩火龙果,村民们将摘回的火龙果送到村里的代售点,由代售点挑选并包装后运到冷库。“去年产量高,大家收入也跟着提高。今年我家的火龙果扩种到了30多亩。”村民玉儿嫩说,她家是村里的5个水果代售点之一,去年已收购28吨火龙果。除了玉儿嫩家,打洛村目前共有14家水果产业相关的合作社。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打洛村构建起粮、胶、糖、果等优势产业共同发展的“1+N”产业格局。

让乡村旅游更火

阳春三月,走进有着“中缅第一寨”之称的打洛村勐景来村民小组,道路干净整洁,雕刻精美的塔林、古朴别致的傣家竹楼掩映在花草绿竹间。村内游人如织、喧嚣热闹,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打洛村以村企联建合作模式,打造“独树成林”景区、“中缅第一寨”勐景来等旅游景点,开设傣家传统早市、农家乐,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共享景区分红,旅游产业带动打洛村近600人就业,村民人均增收超3万元。

“‘独树成林’景区就在我们寨子旁,疫情防控放开之后,我们寨子有35人重新回到景区上班,村民人均月收入至少有2800元。”打洛村曼掌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小组长岩应拉说,“如今游客回来了,村民有了收入,对我们村和公司都是一件好事。”

为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勐海县持续推进勐景来、“独树成林”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并将曼蚌、龙利等特色村寨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引进企业打造独具特色的“一村一景、转角见美、移步见景”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

2023年春节期间,“独树成林”和勐景来景区共接待游客近7万人次,占全县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的68.86%,旅游收入232.93万元。勐景来村民小组发展乡村旅游助农增收探索实践典型经验,得以在全省宣传推广。

让创富本领更强

“依托前期上海松江区‘沪滇联手 我为家乡代言’电商直播培训的经验,2022年,我们通过直播带货销售苹果枣、各类果干等上千单,实现增收10万余元,同时也推介了我们村。”打洛村勐景来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小组长岩温相说。

在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勐景来景区关闭,游客无法前来游玩,岩温相便主动带领村民直播带货,取得不错的收入。疫情防控放开后,勐景来村民小组的农家乐、小市场又逐渐恢复往日的活力,有的村民忙于经营生意,暂时把直播带货停了下来。“我们一直有继续直播的想法,但是我们的直播技巧、选品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希望往后能得到专业的培训指导。”岩温相说。

近年来,勐海县着力打通销售端“最后一公里”,推进“电商+产业带”发展模式,建立益农信息示范社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指导服务,各乡镇、村党组织积极开展农业公益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培训体验服务等。以此为契机,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打洛村加大群众培训力度,开办农村技能培训班3次,培训村民99人,其中78人通过考核获得相关证书。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技能培训工作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勐海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本刊记者 李宏刚 通讯员 赵 纳/文  郝亚鑫/图

$[page]$

品德村:创新机制“为农民而兴”

品德村集市

近年来,罗平县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抢抓全省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政策机遇,以油菜花海和金鸡峰丛景区为依托,立足突出村民主体地位,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日前,该县品德村入选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名单。

建立农民受益保障机制

阳春三月,走进坐落在金鸡峰丛景区的品德村委会小龙潭村民小组,只见村子被油菜花海包围。沿着一条马牙石铺筑的小道往前走,两旁是古色古香的石板房民居,沿街一些人家开设了榨油坊、豆腐坊、蛋糕坊,当地村民在路边整齐划一的摊位上出售土蜂蜜、特色灰粽、石磨豆腐等产品。

“我们打造了‘六坊一店一中心’,有豆腐坊、舂粑坊、木榨油加工坊、蜂蜜加工坊等,经营和受益主体都是村民。”正在小龙潭村民小组农特产品展示中心为游客介绍产品的品德村第一书记李军告诉记者,这得益于罗平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建立机制保障农民受益的主体地位。

据悉,罗平县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主导机制,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乡村振兴示范园建设领导小组,定下规范化园区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基调。在工作中,罗平县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的原则,结合村组实际,采取“轻介入、微改善、精提升”办法,不搞大手笔“面子工程”,不搞直接引进社会企业参与建设,以防与民争利,而是在保留乡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团队等专业机构入驻指导。

同时,在各项经费和政策保障上,罗平县通过整合财政资金、沪滇协作资金、村集体入股和农户资产入股等方式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投放到以品德村为核心的乡村振兴示范园。值得一提的是,罗平县还在全国海选3名乡村职业经理人,将他们前置到乡村振兴示范园的建设设计阶段,让他们熟悉示范园建设的总体规划、资金筹集、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方式等情况,并通过县乡投资公司、村集体合作社聘请等方式,将建设完成的具体项目交由他们运营管理,相当于为农民请了一个“职业管家”。

突出农民发展经营主体

油菜花田微风泛,青山烟雨青衫客。在品德村云上村民小组,房屋、路面甚至生活用具大都用石头打造,村里的咖啡馆、书吧、民宿,一景一物无不透着古朴。城里人来到此地,可感受到古朴的乡村生活。

“我们采取发动群众共谋共建等办法,摒弃政府和组织代替村民决策,甚至包办包干的发展方式。”罗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李治润说,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罗平县围绕农民发展、农民经营的原则来推进各项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依托县、镇举办的国资乡村振兴投资公司,由村集体牵头成立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严格清产核资,将政府投入的资产清点量化,将农民投入的房屋、土地等量化,双方以股份形式投入合作社,并通过乡村职业经理人具体运营,农民从中获得股份收益。

在乡村建设中,村民周建友拿出自家的闲置农房,折价20万元作为股份交给合作社,村集体以政府追加的60万元作为建设资金,在乡村职业经理人的运维下,对该农房进行提升改造,建成集咖啡屋、住宿于一体的民宿农庄——云上时光咖啡屋。周建友占股25%,村集体占股75%。周建友的儿媳则负责咖啡屋的经营管理,从合作社领取工资,实现了多赢发展。

目前,品德村26户农户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利用自家小院开办民宿、便利店、小吃店、烧烤店,有18户正在筹建经营项目,还有63户已向村集体提出建设申请。依托这些项目,品德村有200余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人均月收入在2000~4000元。

除了直接经营收入,村民还有股份红利。在品德村,所有村民的旅游收入都依托“智慧云上”二维码统一收款,系统在后台提取营业额的3%~10%分给合作社,其余再划给经营的农户。合作社提取后,抽出其中的20%用于集体经济发展,80%用于全村村民(社员)再分红。

2022年以来,品德村累计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团体130余个,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万元。在首次分红中,全村800余位社员共分红8万余元,合作社与农户合作经营分红18万余元。

本刊记者 刘 宇/文  邹 鹏/图

责任编辑:谭江华

相关热词搜索:特别关注云南四个何以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