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观察  >  正文

六绿合作社何以成为全国典型

2023-09-19 13:35:26  来源:《致富天地》2023年08期

作为一个提供农产品加工、销售及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等服务的互助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产业发展增添了动能。近日,记者走进曾入选2022年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的大理市六绿农业科技综合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六绿合作社”),探究其成功经验。

收稻谷

第一招

注重品牌培育

“我们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目前有社员100人。农作物种植面积1050亩,辐射带动示范种植户300多户,发展农作物种植5200亩。”六绿合作社负责人王靖植说。

为了把产业做得长久,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注重品牌打造,注册了“六绿”商标,并摸索出“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统一提供农资供应、田间管理、采收加工及市场销售等服务,带动社员和农户开展制种和种植水稻等农作物。2022年,合作社盈利累计返还社员76.73万元,助力社员户均增收7673元。

“只有注册商标、培育品牌,好的农产品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王靖植说,通过品牌打造,一方面能更好地开展农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另一方面能让合作社对自身的农产品形成可追溯的科学管理体系。

“我们每年都要对土地、水源和生产的粮食等进行检验,确保农产品品质。”据王靖植介绍,合作社每年生产大米300多吨,仅采取会员内购形式进行销售,品牌打造让合作社生产的有机大米畅销全国。

由于发展需要,合作社又陆续注册了多个商标,如针对不同市场客户需求的高端大米品牌“羊咀咩”、农资品牌“苍丰”和餐饮娱乐品牌“刀马”等,通过持续培育品牌,合作社的产品有了更大的销售市场。

第二招

抓好种业生产这一关键

“在合作社的业务板块里,除了种植水稻和销售大米外,制种是一个重要的支撑板块,每年可带来280万余元的营收。”王靖植说。

据介绍,合作社成立后,立足当地气候资源,积极与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大理综合实验站、大理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和云南足丰种业有限公司等大型种业公司进行合作,致力于种业生产。

“我们受种业公司委托,依托现有的基地和技术等,进行大麦种、小麦种和蚕豆种的制种生产,每年每亩地可为社员和农户带来约1000元收益。”王靖植介绍说。目前,合作社制种种植面积达600余亩,每年能生产种子600~700吨,并形成了订单农业模式。

此外,得益于自身成熟的烘干工厂、防控体系、收割团队和生产加工体系,且具备苗期观察、数据分析等成熟种植管理技术,让合作社成为云南省中高海拔组引种试验示范基地。每年有300个来自外省的农作物品种在基地进行试验示范,经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抗病能力强、适合栽种的品种才能被推广应用。每年,仅这项业务就能为合作社带来每亩地2000元以上的收益。

第三招

巧用科技节本增效

“目前,合作社已基本实现从种子供应、病虫害防控到采收的全链条机械化服务,社员和农户种出来的粮食可以直接在田间地头进行烘干,农药喷洒等已全部实现无人机操作。”王靖植说。

为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合作社致力于农机农艺技术集成,积极开展农作物绿色有机生产,大力探索以“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全程机械化、水循环利用、传统产业转型”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2021年,合作社建成可供300亩基地使用的高效农业灌溉系统。在一系列科技措施的加持下,合作社每年实现节本降耗25%以上,年均可降低农资成本20万余元,助力基地实现节本增效。

与此同时,合作社积极探索生态种植,建成马铃薯生态种植示范基地325亩、油菜生态种植示范基地31亩,并采取“水稻+冬季马铃薯(油菜)”和“玉米+冬季马铃薯(油菜)”的种植模式,探索推广“一年三熟”生态种植技术和统一轮作换茬、绿色防控等技术,助力农户增收。

在生态种植基础上,合作社探索实施“水稻+七彩油菜、马铃薯、大麦”为主的体验式农旅项目,拓宽增收渠道。自2022年开始,合作社种植的20多亩七彩油菜受到众多游客追捧,基地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

本刊记者 谭宗慧 通讯员 张利东 李建华/文图

责任编辑:谭江华

相关热词搜索:合作社何以成为全国典型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