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刊记者看云南  >  正文

【先锋策划】高校党建铸魂育人

2023-09-19 16:11:15  来源:《云岭先锋》2023年第9期

云南财经大学党员师生探讨“红旗党支部”创建。郝亚鑫 摄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办学的初心和使命。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时指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希望云南大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云南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提升党建工作质量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在今年6月2日召开的全省教育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王宁强调:“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要求、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一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一价值追求,切实用以指导我省教育工作实践,推动全省上下形成大抓教育的新气象。”

全省各高校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教书育人的“根”和“魂”,通过举办“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双翼”工程、开展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等,不断筑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党建引领建设一流高校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了系统深刻阐述。省委书记王宁指出:“让高校真正成为云南科技创新和人才辈出的主阵地。”近年来,云南牢牢把握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要求、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一战略部署,引领各高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学思践悟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抓班子强队伍

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云南省不断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狠抓高校班子队伍建设,不断推动全省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8日至12日,云南省“增强民办高校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专题培训班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全省民办高校董(理)事长、党委书记、校长和组织部长共计82名学员参加培训。

培训班聚焦增强民办高校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专题辅导、视频教学、座谈交流、警示教育、学员分享等方式开展学习研讨。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进一步加深了工作认知、转变了思维模式、拓宽了选题视角,收获满满。

多年来,云南省紧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理论武装和能力素质提升。自2015年以来,云南省连续组织开展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专题培训,每期培训围绕一个主题,帮助领导干部及时学习掌握最新政策要求,研讨交流办学治校的经验做法,系统提升高校“一把手”素质能力,推动建设云南省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云南坚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要求和“好干部”标准,认真抓好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开展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地方、高校与党政机关之间干部交流任职和培养锻炼。制定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高质量完成52所高校集中换届,全省高校党员校长均担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均进入学校党委班子。同时,相关部门指导各高校在选好中层干部、配强二级单位班子、优化班子结构、储备后备力量上下功夫,使领导干部更好地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此外,云南还坚持从严从实管理高校领导干部,每年严格开展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制定加强高校党政“一把手”监督10条措施,督促高校制定党政“一把手”权力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审批流程清单,强化高校“一把手”监督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云南师范大学与《云岭先锋》杂志社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郝亚鑫 摄

互融互促

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推动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确保党的教育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高校有效贯彻落实。”长期以来,全省各高校大力推动高校教师党支部建在高水平科研项目组、科研平台、创新团队上,有效实现优秀科研平台与优秀基层党组织的深度融合。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通过塑造“一个品牌”、聚焦“两个主题”、搭建“三个平台”、坚守“一个阵地”,将党建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将党支部建在教研室上,让党组织覆盖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该党支部书记柏正尧教授表示,教工第一党支部以专业群为单元,下设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3个党小组,以学科、学位点评估为契机,狠抓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工作。目前,党支部覆盖的3个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党建促学科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我既是党建带头人,也是教学科研带头人。在做好党支部政治建设和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双促进、双提高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党建工作本领,才能发挥出党支部书记的‘头雁效应’。”柏正尧说。

云南各高校推进“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党组织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体系,形成了“纵向贯通联动,横向协同互动”的大融合格局,切实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事业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发展。

走进云南民族大学各学院办公区、教学区,走廊墙上一块块制作精美、图文并茂的党建文化宣传牌,令人耳目一新。过去,云南民族大学党建工作存在“上热中温下冷”问题。对此,学校党委结合具体业务开展了“一院一品”党建文化长廊建设,努力营造党建工作浓厚氛围。

在党建文化长廊建设中,云南民族大学党委要求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符合学院办学特色和理念的文化宣传,推进党建与学科融合发展。比如,经济学院的党建文化长廊,除党务知识和学院党建成果展示外,还有世界经济、管理学领域人物介绍以及活跃在各领域的商界精英的创业心得等。

培育时代新人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重中之重。省委书记王宁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云南始终遵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根本原则,深刻领悟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准确把握新时代脉搏,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近年来,云南大学全面实施“理解中国”系列计划,组织研究生社会实践服务团利用暑期深入普洱、临沧等地开展“认识边疆、理解中国”专题调研项目。实施“理解中国调研服务彩云南”计划,每年选派研究生到基层挂职锻炼和研修实践。

其他高校也纷纷结合实际,不断拓宽培养人才的渠道。云南农业大学依托“科技小院”,积极探索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引导研究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昆明医科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国家公派、地方公派、单位公派出国留学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渠道和平台,不断提升队伍的教学、科研、临床、管理能力和水平,为服务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本刊记者 杨旭东

$[page]$

加强思政教育培养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云南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提升思政工作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云南大学师生开展“理解中国”调研服务活动。云南大学供图

思想铸魂

创新思政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省委书记王宁指出,高校是重要思想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能放、不能松、不能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云南大学作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全省牵头开展“手拉手”集体备课,与省内外兄弟高校共同建立起教师备课、交流、研讨等指导机制,并将该机制延伸到中学、小学,实现全省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时,云南大学在全省率先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并作为全省的课程教研中心,辐射带动全省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

“思政课是大思政教育的核心,而更广的维度在于形成课程思政理念,也就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注入各类课程中,推动入脑入心。”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健说。比如,云南大学注重在生物学科课程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法学课程中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国际关系课程中融入习近平外交思想。

近年来,云南积极搭建思政教育平台、建立健全思政教育制度,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引领全省高校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素养持续提升。

“张桂梅思政大讲堂”是云南重点打造的省级思政课平台。自2020年9月1日起,云南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推出“张桂梅思政大讲堂”,邀请朱有勇、农加贵、李桂科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思政教师走进课堂,通过新媒体平台,面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讲授思政课。

目前,云南以“张桂梅思政大讲堂”为龙头,形成了全省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同讲一堂思政课”、高校百场形势政策报告会、“云岭师生说”等扎根云岭大地的学校思政工作品牌。

立德树人

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云南中医药大学,“崇德和合、博学敦行”的校训精神滋养着莘莘学子。中医自古注重修“医德”,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知名高校,云南中医药大学尤其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自2013年起,云南中医药大学在全省创新推行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要求毕业生撰写德育论文,在答辩会上陈述,答辩评审委员会对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德育答辩成绩不合格者不予毕业。十年来,该校不断完善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制度,系统性构建了“新生德育规划、在校德育实践、学年德育评价、毕业德育答辩”的闭环式、全过程、一体化德育实践体系。如今,该校已有10届本科毕业生2万余人完成德育答辩。

师风影响学风,师德孕育学德。云南中医药大学十分注重师风师德建设,专门设立师德档案,印发科研诚信管理办法,成立科研诚信管理办公室,大力预防和严处学术不端行为,并将学术不端行为记入师德档案,在晋升、职称评定中具有一票否决作用。“如今,以德为先已成为我们学校师生的共识,形成了良好的师风、学风、校风。”云南中医药大学人事处副处长邹波说。

近年来,云南省委高校工委积极创建评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学校,这些示范学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始终。例如,红河学院成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到各村(社区)开展主题宣讲;云南新兴职业学院深入挖掘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建设红色校园,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道、校园党建馆等具备育人功能的载体实景。

实践育人

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为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近年来,全省各高校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云南各高校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不断增进师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做到知信行合一。

“理解中国”调研服务彩云南项目,是云南大学重点打造的实践教学项目。该项目通过信仰篇、认知篇、体悟篇、探索篇、践行篇、比较篇六大路径,以阅读、调研、服务、对话等方式,把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作为大思政教育的素材,为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今年暑期,云南大学“理解中国”调研服务彩云南项目以“调研服务彩云南挺膺担当新使命”为主题,组织327名师生深入大理、腾冲、景洪等40多个县(市、区),围绕口岸经济、边疆治理、生态文明等专题开展调研服务。在临沧市,调研团队重点聚焦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所涉及的清水河、南伞、永和3个国家级口岸开展调研,深入了解智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等内容。

“云南大学师生通过深入社会各层面、各领域,以真切的体验和感悟,深刻认识伟大祖国,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云南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钱发维说。

本刊记者 曾永会

$[page]$

夯实组织基础筑牢育人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的重要指示要求,云南坚持把党支部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重要内容,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基层党组织、把从严教育管理党员落到基层党组织,抓紧补齐高校领域基层党组织的各种短板,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突出政治功能

加强院(系)党组织建设

叶茂根需深,枝荣本必固。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全面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长远之计、固本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近年来,云南省不断强化高校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突出政治核心作用,督促指导各高校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各二级纪委要充分发挥保护、教育、监督、惩处职能作用,切实维护好学院政治生态,以‘清廉学校’建设为抓手,推动学院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近日,云南民族大学纪委组织召开二级纪委履职情况调研座谈会,学校纪委书记、监察专员李毅要求二级学院纪委在加强对教职工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履职尽责。

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云南民族大学紧抓院系党组织这个关键,切实解决基层党建“上热中温下冷”、工作力度和党组织功能层层递减问题。为此,云南民族大学优化机构设置,在二级学院成立纪委,强化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同时,修订26个二级学院党委议事规则、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实行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院(系)党委书记列席制度,持续加强对院(系)党委书记教育管理。

云南充分发挥高校院(系)党组织在教师人才培养使用、教材选用、重大学术活动等重大办学问题上的政治把关作用,明确涉及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事项的,应经过党委组织部研究讨论后,再提交党政联席会议决定。高校党委按照干部管理有关规定,对院(系)党组织管理的干部范围和选拔任用的程序、办法作出明确规定。“以前教材都是各专业任课教师自己指定,现在管理更规范了,必须经过学校相关部门的审核把关后才能使用。”一名高校老师表示。

此外,各高校将党建纳入巡视巡察、年度考核、日常监督核心内容,落实校、院(系)、支部三级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牢固树立“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的意识,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参观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展。郝亚鑫 摄

“双带头人”引领

积极发挥党组织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发挥好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治理的最末端在基层,服务的最前沿也在基层,作为“神经末梢”,激活基层师生党员干事创业激情尤为关键。

2016年以来,全省教育系统先后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实施“智慧党建”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起启动实施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5年行动,实施10个行动计划,持之以恒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加强高校师生党支部建设,不断完善高校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入户调查、采集信息、数据处理、分析评估……暑假期间,云南财经大学教授杨子生带领学校110多名师生,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第三方评估项目的实地调查与评估。2018年,由杨子生担任党支部书记的云南财经大学科研院所(中心)党委教工第二党支部,荣获首批100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称号。4年来,这支队伍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和地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支部党建和学术科研齐头并进。

近年来,云南深入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巩固拓展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成果。“目前,全省高校3个党支部成功申创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高校832个专任教师党支部全部配备‘双带头人’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成为让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强起来的重要抓手。”省委高校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为发挥各党支部的作用,扩大党建覆盖面,云南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基层党建体制机制,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探索把党支部建在学生公寓、活动阵地建到公寓楼栋、党建工作深入学生社区,截至2022年底,全省高校有基层党组织5058个,党的建设工作和党组织在全省高校实现全覆盖。

同时,云南出台推进高校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创建一流党建、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标准,加强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等系列工作制度,不断提升高校党建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严”字当头

规范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对那些政治上不合格、想混入党内捞好处的人,一个都不能要。”云南着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把严把党员队伍“入口关”放在首位,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通过采取入党志愿书编号管理、加大培训业务、编制发展党员手册等方式,推动高校发展党员不断规范、质量不断提高。

“虽然现在发展一名党员要做的工作很多、很细,但通过严格的程序发展党员,质量比以前提高了。尤其是学生党员的党性观念、党员意识增强了。”昆明学院组织部副部长李贵平告诉记者,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昆明学院坚持“严”字当头,做到标准不降、程序不简、步骤不减。

为杜绝党务工作痕迹资料归档不及时、收集不齐、保管不负责、管理不规范,工作评价难以量化,解决学校部分院(系)党组织对一些工作不想抓、不会抓、抓不好,不熟悉政策、业务、程序等问题,各高校党组织结合实际积极采取措施。

为规范党员发展和管理,云南民族大学专门打造了智慧党建网络平台,并通过平台对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的5个阶段、25个步骤进行监管。“现在发展党员的每一个步骤都非常严格,我们除了要做好记录外,还要把发展党员每一个环节的材料扫描后传到智慧党建平台,接受校党委组织部的监管。”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马仲雄说。

云南还要求各高校党委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相关措施,落实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深入党支部联系点2次、帮助解决1~2个突出问题的工作要求,建立院(系)党组织书记和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制度,每年年初对所属党支部全覆盖分类定级“过筛子”,扎实推进党支部晋位升级。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高校3000余个师生党支部创建达标,55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得到整顿提升。

为加强党员教育与培训,筑牢信仰之基,云南高校积极开展各类学习、教育培训工作,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师生党员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采取集中轮训、专题学习、流动党校、网络党校等方式,不断提升党员的理论素养,锤炼党员的政治品格。

本刊记者 杨旭东

$[page]$

培育高层次人才服务云南发展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焦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各高校以党建为引领,努力打造一流的人才引育体系和发展环境,建设了一批学科人才高地和区域性人才高地,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提供了坚实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郭胜惠(左一)指导学生实验。供图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学校的师生来到云南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三所高校专家学者组成的教师团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栋梁之才。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时指出:“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2022年6月,在教育部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谋划推动下,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6所省内外高校合作共建的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正式获批成立。

“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是传承西南联大精神的载体,研究生院将紧密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定位,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新型研究生院。”云南大学副校长、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胡金明说。

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只是云南深化“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云南通过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7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建“中国昆明留学人员创业园”,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合作组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野生菌研究基地等一批科研创新平台,云南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愿意扎根云南、干事创业。

2020年1月,张磊从美国东北大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站,他当时既有机会到国外的高科技公司从事科研工作,也有机会到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校任教,但经过深思熟虑,他还是选择了昆明理工大学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材料学领域颇有研究的张磊,把专业知识融入灵长类生殖与发育调控、灵长类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重点研究领域,如今成为生物材料实验室负责人,并在“3D生物打印”等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实现了突破。

目前,全省共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重点实验室12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673个。这些大多数依托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的交流平台、创新平台、合作平台,为云南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实现人才的双向奔赴,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省委书记王宁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省教育发展大会上指出:“职业教育要提质效,围绕重点产业推动产教融合,坚持就业导向优化专业设置,集中资源力量提升办学条件,为云南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高等教育要出成果,大力提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产业和地方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让高校真正成为云南科技创新和人才辈出的主阵地。”

2022年12月,《科学》杂志公布了“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该榜单,成为当年中国唯一入选,也是农业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胡凤益说,这种轻简化的粮食生产方式,避免了每年反复在稻田耕层耕作土壤,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肥了土壤,也将有助于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目前,多年生稻已在中国及南亚东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试验示范成功,云南大学农学院也聚集了不少来自这些国家的留学生,经过在云南大学的学习实践,他们将带着先进的多年生稻技术返回祖国。

胡凤益研究多年生稻的成功,得益于他20年来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也与近年来云南省推出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政策关系密切。作为2018年第四批“云岭学者”入选者,胡凤益得到了一系列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如今,“云岭学者”成为“兴滇英才支持计划”10个个人专项中的一项,自2022年实施“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以来,云南遂选了120余名教育人才,给予其在承担重大教学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平台项目、建设教学名师工作室等重点领域的支持。

云南河川纵横、山高谷深、地貌复杂,交通曾经极为不便。近年来,随着云南加快推进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而这背后,离不开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与建筑工程学院多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努力。“早在1952年建校之初,学院的道桥专业就同步成立,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国家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专业。”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秦溱表示,作为全国职业院校中最早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学校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院先后参与了安宁至楚雄二级公路、独龙江公路、龙江特大桥、金沙江虎跳峡大桥等多条公路桥梁的测绘与建设工作,为云南培养了一大批公路桥梁建设的主力军,分布在云南交通发展的各行各业。

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云南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复杂矿产难利用、污染较重和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长期存在,导致云南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冶金技术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亟待提升。

1997年,郭胜惠从浙江考入昆明理工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该校冶金工程专业,随后留校任教。在20多年的求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郭胜惠成长为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并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项目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人才扶持项目。“2008年前后,云南提出发展绿色钛谷的目标,结合云南钛业的需求,我们研发了微波连续酸洗钛带卷技术,建成世界首套兆瓦级大功率微波酸洗生产系统,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避免了使用传统燃煤锅炉所带来的污染。”郭胜惠介绍说,此项技术的突破,帮助其作为核心成员创建了微波冶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并将微波冶金技术应用到更广泛的产业和领域中,为重塑云南省有色金属新优势作出贡献。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为激发高校人才发展活力,优化人才生态,云南省坚持人才管理做“减法”、人才服务做“加法”,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2021年,云南通过出台《关于扩大部分在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相关自主权试点工作的意见》,在编制使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充分放权,扩大了多所在昆高校用人自主权,加大了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力度。

本刊记者王学勇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先锋策划高校党建育人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