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乡村里的新鲜事

2023-12-31 14:49:44  来源:《致富天地》2023年12期

只有初中学历的农妇走进清华大学学本领,与清华师生成了好朋友;村里建起天文观测点,让璀璨星空变得“触手可及”;村里天天都有“世界杯”,村民们放下锄头就踢球;身着漂亮彝族服饰的村民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云南彝绣的魅力……近年来,云南农村新鲜事不断。

龙乃村足球队队员在踢比赛 临沧市委组织部供图

这些新鲜事,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句话中连用两个“新”字,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要求,推动农民求新求变,让乡村生活不断出新出彩。

乡村里的新鲜事,打开了外界了解云南农村的一扇新窗口,反映出农民求新、求变、求发展的新思想,展示了新型农民的新风采。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这些新鲜事,将有望逐渐变成农村生活的常态。同时,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事物走进乡村、融入乡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

$[page]$

案例

农村“领头雁”飞进清华大学

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南涧镇西山村村民刘合凤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只有初中学历,竟然也能踏进清华大学的校门。这一切,还得从清华大学启动对南涧县的产业帮扶说起。

清华大学派驻南涧县西山村的第一书记曾繁尘(右)指导农民刘合凤种植葡萄

“原来种地也需要文化”

2013年,西山村尝试发展葡萄产业,村党总支从宾川县引进葡萄种苗和种植技术,号召一批农户试种。刘合凤就是第一批种植葡萄的先行者。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种植技术、管理不规范、销售渠道窄等原因,那几年,西山村的葡萄产业几经波折,难以发展壮大。

在葡萄地里苦苦挣扎的刘合凤没想到,不久后,她与清华大学老师的一场“邂逅”,将改变西山村葡萄产业发展的困局以及她的人生轨迹。

自2015年起,对口帮扶南涧县的清华大学相继向西山村派驻王风潇、沈正波、俞逸晨、曾繁尘、汪鑫五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们相继扎根西山村。

看着这些文质彬彬的驻村第一书记,一开始刘合凤有些怀疑:“我们农民都种不好的葡萄,文化人能行?”然而,刘合凤很快就打消了疑虑——原来文化人可以用“文化”种地。

驻村第一书记们通过调研和分析,并结合西山村的气候、土壤和水肥等自然资源条件,鼓励村民推广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阳光玫瑰”葡萄品种。根据立体气候特点布局,在低海拔的平坝区种植葡萄和小枣,在山区种植香橼,在高海拔区种植冬桃,形成立体化产业布局。同时,引导刘合凤牵头成立南涧县水木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抱团发展。

“原来种地也需要文化。”刘合凤笑着说。在驻村第一书记们的影响下,她也学会了用“文化”种地。

进京取“经”

与刘合凤等村民接触多了,驻村第一书记沈正波发现,村民们虽然勤劳踏实,但思想有些保守,如何打开村民的发展思路和眼界更为重要。于是,沈正波决定,让“领头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为此,沈正波与清华大学协调,为南涧县专门开设“领头雁”培训班,带领西山村村组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到北京及清华大学考察学习。2019年4月,刘合凤成了第一批飞进清华大学的“领头雁”。

为了让“领头雁”们学有所成,清华大学为他们量身定制现场教学课程,组织刘合凤等人到北京市张山营镇、门头沟区等地参观学习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在张山营镇的葡萄种植基地,刘合凤开了眼界:智能化种植、品牌化包装……最让她惊讶的是,张山营镇的果子还在树上,就接到了订单。反观自家的葡萄基地:施肥浇水喷药全凭感觉、果子摘下来才找销路、拉到集市零散销售……“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们能像他们一样掌握技术、做好品牌,葡萄产业肯定会发展得更好。”刘合凤说。

培训结束后,刘合凤坐在回南涧的车上,不像刚来时的兴奋懵懂,有了许多心事。“当时,满脑子想着如何学到人家的葡萄种植技术和销售方法,怎么样才能发展好自己的葡萄产业。”刘合凤说。

学成归来显身手

从北京回来后,刘合凤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以及对葡萄产业发展的想法与沈正波进行交流,并开始重新梳理葡萄产业发展的思路:学技术、改包装、做电商。

在沈正波的牵线搭桥下,清华大学在西山村建立乡村振兴工作站暨清华农民学校,经常邀请农业方面的专家教授为村民进行线上线下授课;清华大学支教团的学生们也来到西山村,为当地农特产品设计包装、打造品牌,并教刘合凤按照葡萄品质进行分级销售;清华大学的师生们还积极为西山村农特产品找销路……

2019年,南涧县水木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的“阳光玫瑰”葡萄上市。刘合凤家里一派繁忙,沈正波和村民们忙着把一串串“阳光玫瑰”打包发往北京,每箱葡萄重2公斤,售价高达180元。“以前种的葡萄1公斤仅卖15元,现在通过分级、做包装、打品牌后,每公斤能卖90元。”刘合凤高兴地说。

为拓宽葡萄销路,刘合凤参加乡村振兴工作站暨清华农民学校举办的电商直播培训,并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在快手、抖音、B站等网络视频平台打造“西山玫瑰姐”形象,大力宣传西山村“阳光玫瑰”葡萄。

如今,南涧县水木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的农特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还出口到新加坡等国家,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同时,合作社为西山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并辐射带动周边村组销售农特产品。

据介绍,清华大学为南涧县开设的“领头雁”培训班已成为常态机制,当地积极组织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赴清华大学学习深造,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条件和扶持措施,让“领头雁”带动力更强。

本刊记者 曾永会 通讯员 余春华/文 郝亚鑫/图

$[page]$

案例

村里来了一群“追星”人

在古朴的村落里观测浩瀚星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高美古村,璀璨星空变得“触手可及”。

“高美古”在纳西语里的意思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这里海拔3200多米,是我国开展天文观测的重要地点之一,也是世界各地天文爱好者的“追星”胜地。2016年,由国内资深天文爱好者,“括苍天文”“双子天文”App创始人方舟和“内酷先生”共同创立的双子天文庄园落户高美古村。2018年,庄园设施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因为这群“追星”人的到来,让曾经偏僻的高美古村变得热闹起来。

暑假期间,大批学生及家长到双子天文庄园参观研学

遇见“离天空最近的地方”

2013年,经营天文淘宝店铺的方舟从好友处了解到一个绝佳的观星地点:高美古村。“从16岁开始,开展天文观测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方舟说,为此,他从千里之外的浙江台州来到云南丽江的大山中。在高美古村位于山顶的一片台地之上,每当天空放晴,玉龙雪山、哈巴雪山、虎跳峡等景观都清晰可见。

“在每一位天文爱好者的心中,都有一个建设天文台的梦。”来到丽江之前,方舟曾走访过全国大部分观星地点,实地考察天文台的选址,但没有一个地方如高美古村这样让他倾心。“这里海拔相对较高、温度低、空气稀薄,晴朗夜空多、水汽含量少且大气宁静度高,远离了人口密集城市的光污染。”据方舟介绍,一年中约有220天是晴朗天气,高达1角秒的视宁度以及150公里以上的目视距离,让高美古村具备极佳的观测条件。除了吸引众多天文爱好者前来,还让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丽江天文观测站在此选址。

经过走访调查,方舟发现,村里原来的学校处于闲置状态,经过与村“两委”商议,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将房屋流转过来,重新进行建设。2018年,中国首家集科学研究、天文观测、天文教育、大众科普、研学旅游、农业生态于一体的民营天文主题中心——双子天文庄园正式对外营业。

创建天文主题庄园

每年11月至12月,是观测流星雨的最佳时间。“我们这里是双子座流星雨的最佳观测地点,每小时最高能观测到300颗以上。”方舟介绍说,每到年底,双子天文庄园会迎来游客高峰,许多专业观测者会携带自己的“长枪短炮”慕名而来,一待就是大半个月。

除了这批专业爱好者,在暑假期间,双子天文庄园还会迎来大批研学、参观的学生及家长。“今年暑假期间,我们的15个房间全部被订满。”方舟说,双子天文庄园作为丽江市科普教育基地,不仅可以观星,还承担着科普展示的职能。

“宇宙很神秘也很简单,就拿这些陨石来讲,到目前为止,它里面所蕴含的都是人类已知的元素。”方舟说,通过这样直观的科普,引导大家摆脱一些认识误区,也能激发他们探究宇宙的好奇心。

随着入住的游客越来越多,庄园也在提高游客体验感上下功夫。“高美古是传统的纳西族村子,我们鼓励游客到村里参观纳西民居、体验纳西族民俗文化。”方舟说,通过努力实现天文研学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合作打造乡村民宿示范点,优先招收当地村民参与庄园的服务管理,还带动了当地的马铃薯、香菇等农产品销售。

打造全新的“追星”体验

登上双子天文庄园顶楼,随着特制的可移动式顶盖缓缓打开,50多套远程自动化天文望远镜展示在大家面前。“观星毕竟是一项相对小众的爱好,直到近些年来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方舟说。目前,双子天文庄园的主要服务对象还是一些专业的观测机构。近年来,庄园通过开展托管服务,解决了这些机构在观测时间、专业人员等方面的困扰。

在观星平台上,多套远程自动化天文望远镜系统接入到庄园中的专业天文移动平台上,即便是远在西半球的加拿大天文爱好者,也能通过远程操控,在这里实现观星和拍摄。

凭借团队的精湛技术保障以及高美古村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一张张奇幻美丽的星空图在这里被拍下,摘得多项国内外大奖。“目前,与我们合作的有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天文馆、云南天文台以及云南大学天文系等一些科研院校。”方舟说。

“我们希望利用庄园中的先进设备,为更多的观星爱好者提供优秀的观测平台,同时也能更好地带动天文科普工作的发展。”据方舟介绍,未来,双子天文庄园还将在高美古村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村民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让星空观测转化为“星空经济”,更好地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本刊记者 李宏刚 通讯员 郑仕奇/文图

$[page]$

案例

这个村天天都有“世界杯”

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有一群酷爱踢足球的农民,常常白天干活、傍晚踢球。他们当中有养殖户、钢筋工、快递员……虽来自不同行业,但都对足球情有独钟。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吸引了全球足球爱好者的目光,与此同时,天天开展足球活动的龙乃村农民足球队,也被多家主流媒体关注。从默默无闻到登上媒体,龙乃村的农民足球队已走过了20年。

龙乃村村民观看足球队员踢球

志同道合聚在一起

“爱一样东西,不需要任何理由,只管爱它就对了。”提起龙乃村农民足球队,首任队长鲍志昆侃侃而谈,他是足球队的灵魂人物之一。上中学时,鲍志昆就喜欢踢足球,后来还进入校队。虽然他个子小,但体质很好,加上在足球上付出的时间远超旁人,很快就成为校队里的佼佼者。

高中毕业后,鲍志昆选择到县城足球俱乐部踢球,一踢就是3年。2003年,他怀着“组建一支足球队”的想法回到龙乃村。从此,位于中缅边境线上的龙乃村诞生了一支“农民足球队”。球队成立之初条件较差:没有球场,只能找一块稍微平坦的草坪,用几根竹子搭建一个简易球门;没足球就踢矿泉水瓶,没球鞋就穿着凉鞋,甚至光着脚踢。“哪怕在那样简陋的条件下,他们也踢得酣畅淋漓、不亦乐乎,大家对足球的热爱程度可想而知。”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说。

为了筹集经费参加比赛、购买队服,鲍志昆带着队员们帮人砍甘蔗、搬石头、打零工等筹钱。为了给球队提供经济保障,鲍志昆还帮人开过挖机、到建筑工地打过零工、开办过采石场等。

受鲍志昆和队员们的影响,村民们也开始爱上这项运动,足球队员人数从最初的11人,扩大到现在的超过70人。

球队有了专业教练

“我一直有个遗憾,希望你们能替我拿一次县级的足球冠军!”自组建球队之日起,鲍志昆领着球队参加了很多比赛,但却从来没有拿过冠军。

2016年,鲍志昆遗憾离队,将球队交到后辈鲍艾改手上。球队要长远发展,必须要有专业的教练员作指导。“龙乃村既没资金,又地处偏远,想要请外面的专业足球教练几乎没有可能。”鲍艾改说,思前想后,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了同村的赵国华身上。

赵国华是村里为数不多进行过体育专业训练的大学生,更重要的是,他同样喜欢踢球。小学时,赵国华和小伙伴围在球场边看鲍志昆踢球,到了能上场踢球的年纪,他便自然而然地加入了龙乃村农民足球队。最终,赵国华凭借足球专项考上了玉溪师范学院,就读体育教育(足球专项)专业。毕业后,他进入昆明一家俱乐部做足球教练,当他得知龙乃村需要一个足球教练的消息后,立即辞职回村。

为了支撑起这份没有工资的职业,赵国华当过辅警、在超市开车送货,后来又在县城开了一家快递店。白天,赵国华开着面包车将进入佤山的物资从县城送到乡亲们手上;晚上,他将在外面学到的足球理念传授给每名队员,向大家讲解最新足球规则以及传球、控球、配合、战术等专业知识。

足球提振精气神

“因为足球,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鲍艾改说,因为踢球,龙乃村的年轻人远离了喝酒、抽烟、打牌,生活方式更健康,相互间更加团结,平日里干起农活也更有劲了。

本着这份快乐与热爱,龙乃村的足球一路前行。在2019年沧源县的“狂欢杯”足球赛上,龙乃村农民足球队终于闯入决赛。

“在沧源县足球赛中,每年有实力争夺冠军的有五六支球队,龙乃村农民足球队要想破局,难度不小。”鲍艾改回忆说,为了能获胜,队员们甚至凑车费让球队内踢球技术较好的在读大学生赶回来参赛。决赛当天,在外经商的鲍志昆也特地骑上摩托车赶回来,希望见证龙乃村足球的历史性一刻。

奔跑、拼抢、射门……龙乃村农民足球队终于赢了!而鲍志昆被推举为球队代表登上了领奖台。夙愿终于达成,鲍志昆的眼角泛着泪光,激动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一天,龙乃村足球队足足等了16年。此后,龙乃村足球队接连获得2022年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七彩云南杯”六人制足球比赛冠军,2022年沧源县“七彩云南杯”的冠军等。

2020年,龙乃村依托县里的项目建成一块标准的五人制足球场。为了让踢球时间更长,村民们还自筹资金为球场安了8盏灯。一到晚上,这里便成为方圆十里最闪亮的地方。如今,在总人口1416人的龙乃村,足球场上天天都有村民在踢球。

“足球在乡村,能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提振村民的精气神,并给大家提供一把开启认识世界的钥匙。”赵爱军深有感触地说。

本刊记者 杨旭东 通讯员 康文明/文 临沧市委组织部供图

$[page]$

案例

茶园里藏着“太空舱”

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芒云村小新寨村民小组的万亩茶园里,藏着一个茶墅里休闲度假太空舱酒店(以下简称“太空舱酒店”)。其特别之处在于,酒店客房不是传统的高楼大厦,而是一个个充满科技感的“太空舱”,犹如点点星辰散落在茶园里。住在“太空舱”里,可以夜观星辰,耳闻虫鸣,伴着清新茶香入睡。

坐落茶园中的生态环保太空舱酒店

山寨里惊现“太空舱”

“这是什么呀?”看到茶园里多了几十个白色的“箱子”,小新寨村民小组的村民董玉兰十分惊讶。后来村民们才知道,那些白色的“箱子”是酒店客房。“从没见过这样的酒店,村里也从来没有过酒店。”董玉兰笑着说,她都忍不住想到茶园里去看看这奇特的酒店里面长什么样。

确实,在小新寨村民小组,酒店是新奇物。该组位于景迈山下,拥有数万亩茶园。随着景迈山申遗带来的旅游效应,来惠民镇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当地旅游设施配套少,旅游产业薄弱,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尤其是小新寨村民小组,一家农家乐、民宿都没有,村民仍然以传统的种茶、采茶、制茶为生。“由于我们不懂经营和创新,茶叶卖不上好价钱。”小新寨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董忠学说。

2022年3月,景迈山被列为第三批国家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创建名单。当地党委、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委托普洱市景迈山投资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打造小新寨村民小组景迈普洱茶文化体验中心项目。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试点项目,包括茶叶初制所、茶文化体验中心、太空舱酒店、民族文化餐饮等。太空舱酒店就是其中一项内容。

经过考察,该公司决定将太空舱酒店建在小新寨村民小组3公里处。“小新寨村民小组的生态茶园集中连片,周边村寨民族风情浓郁,且交通便利,十分适宜建设酒店。”该公司董事长周志春说。

“太空舱”带来新奇体验

“‘太空舱’虽建筑形式新奇,但建造工艺并不复杂。”据周志春介绍,太空舱酒店属于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技术已十分成熟,在国内多个地方已有建造,但目前云南还没有生产,这批太空舱酒店的装配建筑是从上海定制的。

相比传统的酒店,太空舱酒店具有施工效率高、材料环保、占地面积小的优点。据介绍,这批太空舱舱体一共50个,分为6种房型,从定制到投入使用仅花了3个月时间。舱体材料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建造,整体回收率达90%以上。平均每个太空舱舱体面积27平方米,舱体悬空于茶树之上,不会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在地下配套建设了水电网络及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污水需全部达标后才排放,不会对茶园造成污染。

2023年7月,茶墅里酒店正式投入使用。试营业期间,太空舱酒店的新奇造型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太空舱舱体三面透明,住在里面,夜晚卧看星辰、伴着虫鸣入睡,早上置身茶山仙境中闻茶香。此外,游客还可以体验民族美食、烤茶、民族文化展示、篝火晚会等项目。

“目前来看,太空舱酒店十分受欢迎。”周志春说,下一步,公司还将围绕茶产业,推出更多的茶主题体验项目,在吸引游客的同时,推广普洱茶文化。

“太空舱”助村民增收

开始对太空舱酒店感到新奇的董玉兰没有想到,不久后,她竟然会到太空舱酒店工作。今年32岁的董玉兰,家里有16亩茶园。以前一家人守着茶园过日子,年收入仅有2万元。2022年,小新寨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董忠学告诉董玉兰等村民,政府和旅游投资公司要在村里打造景迈普洱茶文化体验中心项目,需要流转土地,流转费为每亩500~700元不等,村民还可以到酒店务工。

董玉兰心动了,便流转了家里的8亩茶园,签了20年合同,一次性拿到8万元流转费。董玉兰还应聘到酒店餐厅做服务员,每月有4000元工资。“现在我半年的工资,就比以前一家人的年收入还要多。”董玉兰高兴地说。据介绍,太空舱酒店为当地村民提供了40个就业岗位,员工平均工资达4200元。

此外,景迈普洱茶文化体验中心项目的运营还对小新寨村民小组集体经济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据董忠学介绍,该项目在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营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用工,对此,村里牵头成立劳务合作社,专门为项目招揽工人,从中收取5%的劳务服务费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依托太空舱酒店的网红效应,小新寨村民小组村民有了农旅融合发展的意识,他们开起农家乐、副食店、农特产品店,吃上了“旅游饭”。

本刊记者 曾永会 通讯员 段红蕖/文 邹鹏/图

$[page]$

案例

楚雄彝绣登上国际T台

来自云南山村的彝绣走上“国际舞台”米兰国际时装周,会擦出怎样的火花?2023年9月23日,中国云南楚雄彝绣发布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向世界展示了来自东方的彝绣之美。这是楚雄彝绣在进入上海时装周、北京时装周、纽约时装周后,再次从大山深处的乡村T台走向国际T台。

消息传回楚雄州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绣娘们穿上盛装,围着篝火翩翩起舞。

楚雄彝绣登上纽约时装周

一针一线“绣”出好生活

作为彝绣发源地之一的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已有1300多年的彝绣发展历史。近年来,当地绣娘通过赛装表演等载体,将彝绣“秀”到全国各地。

直苴村地处滇川交界处,千百年来,两地人员、文化、物资交流频繁。在不断交流中,云南民族刺绣与颇具汉文化魅力和特色的蜀绣相交融,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彝族刺绣文化。直苴彝族刺绣满身是花,用色以大红为主,色彩大胆夸张、构图精美、针法灵动、针脚细密、工艺独特、风格迥异。可以说,一针一线都是艺术品。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嘉定区积极帮助直苴村在内的彝族刺绣产业化发展,先后投入沪滇协作帮扶资金800万元,帮助包括直苴村在内的多个彝族刺绣聚集村落实施“楚雄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化国际化”、《彝乡之恋》、《云绣彝裳》、“中国彝乡”建设4个文化帮扶项目,扶持彝绣产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如今,楚雄彝绣产业化发展欣欣向荣,已成为产值过亿元的大产业。

与楚雄当地许多刺绣专业村一样,直苴村家家做刺绣,村民年增收多的达10万余元,少则1万余元,村民用一针一线“绣”出了好生活。 

压轴国际T台秀

直苴村的村民们压根没想过,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彝绣”,有一天可以从乡村小舞台走到国际时尚之都,走向国际化。

2023年9月,“楚雄彝绣”作为压轴大戏,以“鎏光彝彩美美与共”为主题亮相2023年米兰国际时装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的完美融合,备受世界瞩目。 

楚雄州民族文化研究专家殷必聪告诉记者,在沪滇协作中,上海市嘉定区围绕“上海市场+云南资源”,持续在沪为包括直苴刺绣在内的彝绣搭建展示平台,举办专题展示活动。2019年4月,永仁县直苴村和姚安、南华等地的彝族绣娘们一起,带着精美的“七彩彝裳”走进上海时装周。近年来,在嘉定区的帮助协调下,楚雄彝绣先后参加北京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等世界性“赛装”活动,让彝绣从“深闺”走向了世界。

直苴村赛装表演队的绣娘李秀花告诉记者,参加米兰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等重大活动的人员从全州挑选专业人士组成,众多楚雄彝族绣娘参与了幕后保障。

近年来,直苴村采取“传承+现代+融合+发展+旅游”的新模式,一方面,挖掘民间传统彝绣资源,围绕新农村的新生活、新场景创新刺绣技艺,赋予彝绣新生命力。另一方面,围绕打造“纯手工品牌+来料加工+高端私人定制”生产模式走市场化路子,开辟发展“新赛道”。

正因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楚雄彝绣才能力压群芳,成为2023年米兰国际时装周上的“压轴大戏”。 

一赛跨千年

从永仁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狭窄的盘山路向西北行进3小时才抵达直苴村。直苴村是我国彝族赛装节的主要发源地,被誉为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每年正月十五,永仁县、姚安县、大姚县以及四川省凉山州、攀枝花市等地的彝族群众会穿上精美的民族服饰,汇聚到这个小村子里。很难想象,在米兰国际时装周压轴展示的楚雄彝绣,最初是以赛装的形式,从直苴村等一个个边远的彝族小村子一步步走出去的。

“无论在村里赛装,还是走上国际T台,我们展示的核心是彝绣。”殷必聪告诉记者,提到彝绣就不得不提赛装,提到赛装就绕不开直苴赛装。相传很久以前,彝族猎人朝里若、朝拉若兄弟在追逐野马的过程中来到直苴村,见到这里美似仙境,决定留在这里。他们打猎开荒,开辟出良田沃土,又飞鸽传书请族人前来定居,彝族群众从此在这里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为报答兄弟俩的功劳,乡亲们特意在农历正月十五给弟兄俩组织一场赛装选妻盛会。从此,赛装节作为当地彝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一年一赛,一赛千年。  

千百年来,彝族刺绣不仅形成了特有的飞针走线模式,而且通过年复一年的赛装活动等不断升华演进,成为一块民族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本刊记者 刘 宇/文 楚雄州委宣传部供图

责任编辑:谭江华

相关热词搜索:特别关注乡村新鲜事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