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工作  >  正文

绿春:“组团式”帮扶助力 边疆发展步入“快车道”

2024-01-25 16:25:47  来源:云岭先锋网

近年来,绿春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开展“组团式”帮扶的决策部署精神,聚焦教育、医疗、科技事业存在的问题短板,依托“组团式”帮扶力量,党建引领整合力量破解教育医疗科技民生难题,努力提升边疆各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聚焦教育短板,以“组团式”帮扶推动教育发展“快步走”

针对教育发展存在的教学资源短缺、教学人才缺乏、教学模式不够有效等难题,绿春县充分用好“组团式”“省管校用”帮扶干部人才资源,加快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

“支部结对”实现“资源共享”。县高级中学与上海复旦中学、建水一中党支部联建,11位帮扶教师人才在绿春县高级中学任教,其中2名人才担任高级中学领导,其余人才均担任教研组、备课组等关键职务,并承担一线教学任务。以党支部结对为契机,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建立绿春高级中学与建水一中、上海复旦中学在学校治理、教学改革、师资培训、教学研讨、备课组结对等方面的长效帮扶机制,推动优质教学资源联动共享,提升绿春高级中学师资水平。

“人才结对”加快“人才造血”。利用“组团式”帮扶干部人才带来的培训培养资源,建立绿春县高级中学教师培训长效机制,紧盯培养青年教师和高层次教育教学人才,采取“师傅+徒弟”“帮扶团队+高级中学团队”等模式,“组团式”“省管校用”帮扶人才与本土高中14名青年教师进行结对帮带,提升教师素质、培养名师团队、夯实人才基础。积极组织本土教师到上海、建水培训提能,选派12名年轻优秀教师到建水一中研修,选派34名高中教师到上海市复旦中学学习提能,着力培育源源不断的本土教育人才。

“理念结对”实现“成绩突破”。在调研基础上形成绿春县高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创新性开展初高中衔接教学,在开学季对1070名高一新生摸底测试,提供教学参照。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爱运动、爱唱歌、善跳舞的特点,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通过艺体途径培养,艺体生过本科线的达到97人。加强先进课程理念的指导教学,帮扶人才累计开展听评课及指导备课270余节,协调上海爱心机构奖助优秀教师学生180人次40万元,协调教育资助项目60余万元,县高级中学被成功认定为云南省一级三等普通高中学校。

聚焦医疗短板,以“组团式”帮扶推动医疗发展“大跨步”

绿春围绕长期困扰边疆群众的就医贵、就医难问题,用活上海长宁区“组团式”医疗帮扶干部人才资源,推动县人民医院在管理、诊疗、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重塑。

“新理念”凝聚医疗发展新合力。实施“明亮工程”,对医院所有候诊区域、住院楼等进行灯线改造,调整诊室布局,对门诊区域脱落发霉的墙面进行粉刷,打造人性化的候诊区域。加强内部规范化管理,建设人民医院院文化,持续规范会务、着装、考勤等各项管理,营造医务队伍积极向上面貌。开设5间专家门诊诊室,动员全院高年资医师开设专家门诊、固定专家门诊出诊时间,陆续出台专家门诊专项奖励方案,提供专家医患沟通手机号,提升专家门诊服务效能。

“新品牌”打造医疗发展新动能。借鉴学习上海医疗学科建设的经验做法,与帮扶医院协作共建,孵化重点学科、细化临床亚专科,帮扶培育重症医学、老年医学等4个科室成为省级重点专科,新建医疗美容科(美容皮肤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疼痛门诊、儿童保健等5个诊疗科室,创立“沪滇呼吸重症沙龙”品牌平台,成功填补呼吸内镜检查技术空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为边境县首家“国家PCCM科规范化建设项目优秀单位”,帮扶人才带队攻关医疗关键技术30项,麻醉科首次为患者成功开展自体血回输技术。

“新模式”培育医疗发展新队伍。借助“组团式”帮扶,创新构建沪滇远程医疗会诊机制,开展学术讲座81次、多学科会诊疑难病例238次,选派17名医技人员到上海长宁区相关医院进修,本土医疗人才诊疗水平大幅提升。重点抓好中层干部培养,实施中层干部竞聘行动,经过公平公正竞聘,新聘任3名职能科长、2名科主任和2名护士长。设立绿春医疗“明日之星”人才培养项目,“组团式”医疗帮扶人才以“1+1”或“1+2”方式带教绿春人民医院后备潜力足的年轻医师人才23人,形成长效化医疗人才培养机制。

聚焦产业短板,以“组团式”帮扶推动科技产业“大突破”

绿春县结合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以及产业发展存在的效益不高、组织化程度不深、科技附加值低等难题,用好国家科技特派团科研优势,推动农业科技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帮扶向产业振兴全领域延伸,加快科技助力产业发展助农增收。

“点穴式”服务,助推重点产业助农增收。围绕水稻、茶叶、橡胶、中蜂、生猪、肉鸡等6大重点帮扶产业,特派团成员累计到绿春服务68人次,形成《6大产业科技帮扶清单》,服务6个产业26个经营主体,覆盖9个乡镇31个行政村。加强重点领域科研示范,《云南高原特色经济作物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被列入国家重点项目子项目、获经费600万元,积极推进《绿春玛玉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与申请保护》、科技部《绿春县茶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课题,帮助解决产业发展存在的科技瓶颈。

“蹲点式”服务,加快产业发展助农增收。采取“特派团+行业部门+乡镇+企业”的服务模式,特派团奔赴田间地头,深入工厂一线,以实地考察、技术传授、交流经验等方式,对农业生产、工艺、包装等进行精准指导服务。实施科技特派团专家蹲点制,采取“团队+产业链”模式,帮助解决6大产业关键技术问题8个、指导应用新品种新技术9个、应用于作物面积3.12万亩,定制农产品标准2个,指导水稻旱种示范10亩,在大黑山镇搬布村小马大村民小组(凉山)建立100亩橡胶树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在大水沟乡东沙村建立橡胶树根病综合防控示范基地795亩,辐射指导建设绿色有机茶园4.58万亩,茶业总产值达5.2亿元。

“帮带式”育才,壮大产业人才助农增收。科技特派团专家人才定期到“绿春讲堂”授课,提升全县党员干部科技发展意识和水平。注重产业人才培养,将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作为“飞地人才”,与县域专家、乡土人才等一体管理,实行“国家科技特派团+县级农技专家+乡土人才管理”的“1+2”人才帮带模式,帮助绿春培育更多有专业技能、知识丰富、产业经验的乡村振兴“土”人才,目前,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55场次、培训农户3257余人次,通过线上平台开展技术指导105次,结对帮带培养本土科技人员83人,辐射带动培育新型农民、农业“带头人”2267人。

普志康(绿春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李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