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我们村的第一书记

2024-02-23 14:01:40  来源:《致富天地》2024年02期

每当谈起工作,驻村第一书记张口就是“我们村”,他们早把自己当成了“村里人”。

南涧县乐秋乡米家禄村驻村第一书记走访途中

选派干部驻村帮扶,是党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5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云南开始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

财政部派驻永胜县程海镇崀峨村驻村第一书记符永鑫,从北京来到遥远的边陲小山村后,带着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云南电网公司派驻维西县永安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寸城钢,帮助村里从千里之外调运回种猪;禄丰市财政局派驻该市金山镇宋家坡社区驻村第一书记罗小斌,往返于医院、社区、镇政府之间,帮助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办理证明、落实政策……在云岭大地,驻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一线,履职尽责,砥砺奋进,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如今,驻村第一书记们正以饱满的热情,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青春力量。

$[page]$

案例

强产业让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群众增收致富,是驻村第一书记的一项重要职责任务。为此,各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带着群众闯出一片产业发展新天地。

驻村第一书记张建祥(左一)请农技人员防治马铃薯病虫害

因地制宜引产业

地处滇川交界小凉山腹地的宁蒗县红桥镇黄腊老村是一个高寒山区村,群众增收路子不多、集体经济弱。2021年5月,丽江市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工作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张建祥响应组织号召,来到黄腊老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刚进村时,村组干部和群众对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张书记,你是从农业农村局来的,如果能带着我们把特色产业搞起来,该多好啊。”

“我深感压力大、责任重。”张建祥说,村民世代以种玉米、马铃薯为生,对他期望很高。他依托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向上级部门协调争取帮扶单位、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技术专家进村考察,帮助找路子、作规划。

当年7月,宁蒗县统筹200万余元沪滇协作资金,在黄腊老村打造了一个高山冷水鱼养殖项目。张建祥依托项目平台,通过代养、务工、土地入股等形式,将村里100余户脱贫监测户纳入项目发展中。同时,他组织致富带头人和种养大户抱团发展,逐步构建起集冷水鱼养殖、苹果种植、高产马铃薯生产、依托泸沽湖片区联建的“番人古寨”乡村旅游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并争取到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驻村指导,该村的产业开始蒸蒸日上。

截至2023年底,黄腊老村人均收入达1.9万元,相比2021年增长55.55%。提起张建祥,不少群众竖起大拇指说:“张书记是我们的好老庚(兄弟)。”

提质增效兴产业

走进永胜县程海镇崀峨村,虽是隆冬时节,但路边的蔬菜基地里仍有不少群众在劳作。“我们育出的苗不仅供应本村群众,还销到华坪、宁蒗等邻近地区,对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促进作用明显。”该基地负责人罗树桃指着眼前的标准化蔬菜育种基地告诉记者,这要归功于上级部门的扶持和符书记等人的努力。

罗树桃口中的“符书记”,是财政部2021年7月派驻崀峨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符永鑫。报到那天,符永鑫把行李一扔,就到村委会开了个短会,他开门见山地说:“我不是来攒资历的,如果干不好,大家可以随时把我轰走。”

符永鑫深入各村民小组调研后,发现崀峨村陆续发展起来的食用菌、食用玫瑰、贡菜等产业,因种苗奇缺而规模化不足,缺乏发展后劲。带着问题,他带领村子形成了建立育种基地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很快,村里成立合作社,财政部注入260万元帮扶资金,当地群众以入股方式流转210亩土地,建设起蔬菜菌类标准化生态种植示范基地(育种基地)。

之后,在符永鑫等人的努力下,罗树桃等致富带头人和“归雁”依托育种基地带动群众发展香菇、羊肚菌、食用玫瑰等特色产业。同时,将全村脱贫监测户、种植大户吸纳进合作社,监测户每户以1元入股成为股东,享受经营分红、优先务工。

由于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工作、合作社经营得当,该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起来,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群众人均增收1.8万元。

创新模式管产业

各驻村第一书记在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各显神通,他们中不乏富于创新举措的人。曲靖市水务局派驻宣威市双河乡豁戛村驻村第一书记李云华,便将“乡村CEO”引入所驻之村。

李云华曾两次主动请缨到基层一线驻村长达4年,基层工作经验丰富。2021年5月,到豁戛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他将带领群众发展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如何让村子强起来,是组织交给我的必答题,也是广大村民的期盼。”李云华告诉记者,在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组干部翻山越岭、走村入户调研后,他们决定动员群众流转土地,成立以村集体经济作为主要股本的合作社,并形成“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李云华说,为最大限度激发合作社活力、更好地对接市场,他提出了由“乡村CEO”管理运营合作社的新模式。通过聘请有能力的党员和致富带头人担任“乡村CEO”,积极推进技术引进、品种优化、质量提升、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等各环节发展,豁戛村先后建成特色水果产业基地近3000亩,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0万元,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务工、分红等,户均增收1.8万余元。

本刊记者 刘宇 通讯员 王艺颖/文图

$[page]$

案例

抓治理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推进乡村建设与治理,是驻村工作“五项职责任务”清单之一。在振兴乡村过程中,一批批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们从普法强村、文化润村、治理兴村等方面出实招、抓治理,建设出一个个和美乡村,推动乡村治理有效、乡风文明。

邦飘村驻村第一书记车德(左)与群众拉家常

破除旧规依法治村

“我们要举报!驻村第一书记不让我们收闹离婚村民的罚款。”得知邦飘村村民向相关部门“举报”自己的消息,驻邦飘村第一书记车德既震惊又委屈。

邦飘村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龙镇的一个拉祜族村寨,距离县城67公里,山高路远,村民与外界接触较少,长久以来沿用传统的民族风俗管理村寨。

2018年,在景洪市人民检察院工作的车德主动请缨到邦飘村开展驻村工作。熟悉村情后,车德发现了一个现象,当地村民结婚早、离婚率高。为劝阻离婚,村规民约规定:对闹离婚的男女双方各罚款5000元,罚款用来买烟、酒、肉等物品分发给村民。

“在邦飘村,1万元相当于一个家庭大半年的收入,收罚款这种做法不合法。”车德说。于是,他与村干部商议,破除不合法的村规民约,并拿着民法典挨家挨户进行解释,但村民们却不买账。

“说到底,还是村民不懂法。”车德分析,要提升村子治理水平,首先要提升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于是,从事司法工作的车德决定在村中开设“法治讲坛”,他用生动的案例、接地气的语言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同时,他还协调景洪市人民检察院派检察官参与普法宣传,提供普法视频资源辅助普法。

如今,邦飘村人人知法守法,村里纠纷少了,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丰富文娱文化润村

自来到临沧市云县爱华镇小忙兔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华南理工大学教师范杰真的变成了一只“小忙兔”。

处理完日常工作,范杰又开始忙活起来:他带领村里的孩子们开展文艺活动,检查他们的英语学习情况,组织村里的老人们打歌……

范杰了解村情后发现,小忙兔村居住着6个少数民族,村民们能歌善舞,但由于村里文化设施不足,文娱活动较少。对此,范杰组织开展“高山古树,魅力云县”文化创意大赛,支持村民自发组织打歌、开展学生运动会、举办中秋歌舞晚会等,既活跃乡村文化生活,又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小忙兔村有一所小学,但未设置英语、音乐等课程。为解决村小学“音体美”师资缺乏问题,范杰联系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学院,为小学生开设线上英语课。同时,鼓励驻村工作队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在村小学担任美术、音乐、体育兼职老师。

此外,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形成结对帮扶,开展教研教改、“共读一本书”等系列活动。

现在,通过文化润村,村子变得更加文明、和美。

“责任包保”高效管村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浪堤镇浪堤村,无论大事小情都逃不过驻村第一书记白秀琼的“火眼金睛”。

村里王家长女考上大学要申报“雨露计划”、孤儿小孙放假回家要通知亲戚接送、李家生大病住院要开展入户监测收入情况,还有申报涉农补贴、高龄津贴、城乡医疗救助……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手续,群众只要“动动嘴”,并提交相关材料,白秀琼和驻村工作队员便“照单”去“跑腿”,让群众不出村组轻松搞定各项大小事务。

白秀琼和驻村队员们练就的“火眼金睛”,得益于浪堤村实施的网格化包保制度:把全村划分成几个片区,由驻村工作队挂包联系,负责网格片区中的一切大小事务,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调处,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村内,解决在村里。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驻村工作队采取的网格化包保制度发挥的作用更明显。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驻村工作队按照网格化包保要求,掌握辖区内外出务工人员行踪轨迹;2022年11月19日,红河县发生5级地震,白秀琼迅速召集村组干部和党员组建灾情排查组,做好相关安置工作。

谈到练就“火眼金睛”的秘诀,白秀琼认为,既需要一颗牵挂群众的心,也需要探索高效的乡村治理方式。

本刊记者 曾永会/文图

$[page]$

案例

解难题心系群众急难愁盼

为瘫痪在床的老人办理低保、帮生病村民联系医生、及时排查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积极帮助村民打开滞销农产品销路……在驻村工作中,驻村第一书记们心系群众,想方设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之事,真正把一件件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元谋县老城乡丙间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华勇(左二)在村民家走访

让困难户看到希望

“华勇书记每个月都要来我家两三次,看望老人,问问需要哪些帮助。”元谋县老城乡丙间村委会村民杞春付讲述了驻村第一书记华勇的故事。2021年5月,楚雄彝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厅工作人员华勇响应组织号召,来到丙间村驻村。两年间,他始终把村里有困难或有病人的家庭放在心上,有空就到这些村民家中走访,杞春付家就是其中之一。

杞春付家有6口人,上有80多岁瘫痪在床的奶奶,60多岁的母亲身体也不好,两个孩子分别读初中和小学,正是开销大的时候。作为家中的顶梁柱,37岁的杞春付被查出患有胸痛病,干不了重活,每天仅药费就要花几十元,家庭收入来源仅靠妻子一人外出务工。

了解情况后,华勇迅速向村里和乡里作了汇报,第一时间为瘫痪老人申请到每个月300多元的低保,缓解了杞春付家的经济压力。同时,华勇还组织家庭医生定期上门为老人问诊,帮助杞春付申请办理慢性病证明,大大减少了医药支出。

像华勇一样细心关照群众冷暖的,还有楚雄市东华镇路上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建平。路上村村民李某因一次意外受伤导致高位截瘫,每隔半个月就要租车到镇里更换尿管,李建平了解情况后,很快协调楚雄州人民医院泌尿科专家到李某家里,手把手教会家人更换尿管,还帮李某申请了轮椅,每年能节约7000余元的费用。

在驻村工作中,像华勇和李建平一样贴心关照群众,几乎是驻村第一书记们的工作常态。

让难题得以化解

2021年5月,洱源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赵金华被组织选派到茈碧湖镇海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不久,赵金华便了解到海口村和官营村环湖湿地因“建管用”脱节,河道长期无人管理,一到雨季就会因淤塞导致湿地湖水倒灌农田,对200多亩粮田造成严重影响。赵金华及时把相关问题向所在单位作了汇报,单位积极协调并安排专人介入该项工作,经过一周左右的施工便疏通了河道,彻底解决了常年积存在村民心中的难题。

2022年,一场大雨损毁了南涧县乐秋乡米家禄村进村道路,导致村民进出村和耕作受阻。“马上就要收烤烟,路不通,仅靠人背太吃力了。”正值烤烟收获季节,不少村民犯了愁。了解到情况后,驻村第一书记何群及时向所在单位大理州中级人民法院汇报。在单位的全力支持下,道路很快开始施工,经过10天左右的连续奋战,进村道路终于被疏通,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及时化解。

不仅如此,面对村里常年干旱的情况,何群走访后形成调研报告,并争取到乡里的支持。乡里从项目资金中挤出经费架通水管,成功引水入村,不仅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难题,还缓解了部分农田干旱缺水的问题。

类似的故事,在驻村第一书记们的经历中不胜枚举。

让愁事及时解决

“要不是寸书记有效决策,并帮助打开销路,村里欠村民的劳务费和十几万元的肥料钱都不知道啥时候能还清。”维西县永安村村委会副主任余忠明说。余忠明口中的寸书记,就是云南电网公司派驻该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寸城钢。从2020年11月以来,他已驻村3年有余。

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务工收入,2022年村里引进一家企业带领村民种植土豆。但到了收获季,却因新冠疫情导致交通不畅、市场不景气,种出的200多吨土豆全部滞销。

“原本村里想把土豆免费送给附近村民,但是种植土豆时请了大量周边农户来务工,仅务工费就欠了1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更是打了水漂。”否决了村里的决定后,寸城钢迅速组织村“两委”工作人员到基地挖土豆,并发动工作人员通过抖音、微信等平台向外界发布滞销信息,期望能打开销路。

“为把村里土豆销售出去,我第一次开启了抖音直播,推广的视频点击量突破10万,很多人看了信息后主动联系我们,来到村里收购土豆。”寸城钢说。经过1个多月的努力,200多吨土豆全部售完,挽回经济损失25万元。

本刊记者 谭宗慧 通讯员 李建华 杜宗明 贾冬冬/文图

$[page]$

观察

驻村第一书记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驻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把初心写在大地上,将使命夯进田野里。他们担当作为,积极开拓创新,在助力基层治理、发展产业、带富群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接下来如何从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支持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驻村第一书记符永鑫(右)和群众一起采摘食用玫瑰

优化干事创业平台

“发展资金来源渠道不多,发展产业底气不足。”“我有基层经验,但个人专业能力素质有待提升,需要一个学习平台。”“在项目落实落地中还有壁垒,需要得到上级部门更多帮助。”……

记者采访了多位驻村第一书记,他们反映和呼吁最多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支持、能力素质提升、交流合作、有关政策落实落地等方面。比如,在政策落实方面,某县驻村干部反映在产业项目落地中遇到不同程度的隐性壁垒。向上级反映后,事情最终得以处理,但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还是受到了一定影响。

对此,云南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谭鑫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应持续在包括资金、技术、设备和政策扶持等资源配置上,向驻村干部倾斜,帮助他们解决急需但个人难以解决的困难。同时,强化专业培训,搭建村组间、驻村干部间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其提升工作能力。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有关人士表示,在搭建和优化平台方面,乡村振兴系统将进一步与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合作,建立多元化驻村干部培养平台,为其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满足不同需求。同时,将采用线上和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此外,将创造条件,加强驻村干部交流和实践锻炼机会,提高他们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构建完善保障体系

为促进乡村振兴,广大驻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积极施展才能,带领基层党组织和群众实现创新发展,但部分驻村第一书记还面临着个人和家庭诸多困难和挑战,使其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如何保护和激励驻村第一书记的干事创业激情呢?

谭鑫建议,应构建有效保障体系,一方面,适当提高相关待遇和福利,或设立特别奖励和补贴,在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可通过树立先进典型的方式,表彰、嘉奖他们所做的贡献,提高其荣誉感。同时,应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将驻村第一书记干事创业的工作表现和个人事业晋升、提档等挂钩,给予表现优秀者更多晋升机会,增强其发展信心和动力。

据了解,在这方面,相关部门已经在合理合规范围内通过政策“加持”,激励驻村第一书记们“带着希望”引领群众往前奔。永胜县通过建立机制,要求派出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季度至少与驻村干部进行一次交心谈心,帮助解决问题困难;县级加大评优评先力度,将驻村工作一线识别考察干部作为选人用人重要标准,在干部选拔使用和职称晋升中优先使用表现优秀的驻村第一书记。目前,全县已提拔使用驻村干部50余人,有效激励了驻村干部,尤其是驻村第一书记们的工作积极性。

强化管理制度建设

“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评价,任何一支队伍都需要考核管理。”云南省乡村振兴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云南通过日常监督、督办、问责、“不合格召回”等办法,不断健全驻村干部管理体系。

比如,普洱市通过市县两级每周电话抽查、每月实地督查等方式,重点对驻村干部在岗、熟悉业务、作用发挥、群众满意度等情况进行督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合格人员进行谈话提醒、通报批评、按情形召回等多种方式的督促管理。同时,将派出单位与驻村队员进行责任捆绑、考核捆绑,压实派出单位对派驻人员的跟踪管理责任。

云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认为,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深化常态化的工作报告制度,督促驻村干部定期向所在单位和乡村振兴主管部门提交工作报告,汇报项目进展、存在问题和下一步计划,有助于上级部门及时掌握驻村干部工作动态,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调度和资源调配。

谭鑫表示,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提高管理和监督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和媒体对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助力驻村干部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本刊记者 刘宇 通讯员 王艺颖/文 永胜县委组织部供图

责任编辑:谭江华

相关热词搜索:特别关注我们第一书记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