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吕良村:桑蚕村走出幸福路

2024-03-28 16:44:53  来源:《致富天地》2024年03期

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一排排特色民居次第排开、房前屋后绿树红花……走进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陇把镇吕良村,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吕良村是一个以景颇族、汉族为主的边境民族村寨。以前,村民依靠种植玉米、甘蔗等传统作物维持生计,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随着陇川县将蚕桑产业确定为“一县一业”进行重点打造,吕良村趁机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短短几年间,一跃成为边境线上的幸福村。

蚕农喜看蚕丰收

多措并举抓养蚕

种桑养蚕虽是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但产业推广之初却困难重重。“一开始,村民们不愿种桑养蚕。”陇把镇党委书记雷时幸表示,由于缺乏技术以及不了解市场行情,村民对种桑养蚕持观望态度。

无奈之下,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只能挨家挨户动员,可收效甚微。为了打消群众顾虑,村“两委”动员党员和村组干部先试种试养。于是,孟贡村民小组党员雍扫江等一批党员干部首先响应号召,筹集资金开展种桑养蚕,当年就产生了效益,尤其雍扫江家当年就有6.6万元的纯收入。“种桑养蚕很多工序连小孩子也能完成,这钱赚得很轻松。”雍扫江高兴地说。见此情景,其他村民纷纷加入其中。

为解除群众后顾之忧,陇把镇党委、镇政府趁机派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宣讲蚕桑产业扶持政策,并邀请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手把手教村民养蚕。

2017年以来,上海市青浦区给村里对口援建了蚕棚、桑田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有力助推蚕桑产业发展。如今,吕良村大多数村民都加入到了蚕桑产业中来。

利益联结促发展

近年来,陇把镇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等机遇,在吕良村试点建设千亩蚕桑连片产业示范基地,并注册成立陇川县清扶种植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蚕桑产业。

走进吕良村千亩蚕桑连片产业示范基地小蚕共育室,小蚕主管兼督导师盛菊霞正认真地处理着桑叶。“蚕宝宝对温度、湿度的要求非常高。”2017年,盛菊霞从广东来到吕良村,2020年基地建成后,她便在这里负责小蚕的照管工作。

“以前,群众种植甘蔗、粮食等作物,周期长、收入低。现在发展蚕桑产业成本低、效益好,村民将基地的小蚕领回去饲养,半个月就可养出一批大蚕。”盛菊霞说,基地承担了风险较高的小蚕饲养环节,村民则负责养殖难度相对较小、风险相对较低的大蚕饲养环节,以降低村民的养殖风险。

“千亩蚕桑连片产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蚕桑产业,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养模式下,蚕桑产业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之一。”雷时幸表示。

此外,陇川县清扶种植专业合作社按每亩1000元的价格,向村民承租闲置地、贫瘠地、坡地等近1500亩,并出资进行平整、改良,形成连片桑田,之后再按价格逐年递增的形式返租给村民种桑,把增加收入的50%用于壮大集体经济,50%用于修补蚕棚、灌溉沟渠和购买机耕设备,走出了一条抱团发展的新路子。

延伸产业链提效能

“想不到桑枝还能卖钱!以前修剪的枝条我们都直接丢了。”吕良村新寨村民小组养殖大户李麻途高兴地说。原来,为了促进桑叶增产、减轻病虫害,蚕农会对桑树进行修剪,从而会产生大量废弃桑枝。

“以前,废弃的桑枝会被蚕农焚烧处理,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污染环境。”雷时幸说。为解决这一问题,陇川县引进陇川正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有需求的农户提供“桑枝换菌包”服务,在桑园、养蚕大棚种植木耳、香菇、猴头菇等,并由公司统一销售,延长种桑养蚕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农户的收益。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陇川县气温下降,养蚕进入‘空窗期’,蚕农基本无事可做。”陇川正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冰说,原本废弃的桑枝有了新用途,不养蚕的这段时间,村民可以通过种香菇,实现月月有收入。

“公司以香菇、木耳、猴头菇产品为主导,拥有全智能烘干机,新鲜菌菇经过20多个小时就能烘干。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生产线日产量可达2万个菌包。”王冰说,该项目辐射1600亩桑园栽培食用菌,惠及农户980余户,农户种植木耳、香菇和销售桑枝,每年每亩可增收4000元以上。

本刊记者 杨旭东 通讯员 严倩/文图

责任编辑:谭江华

相关热词搜索:吕良村桑蚕走出幸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