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刘宇  >  正文

一片普洱茶叶的自述

2024-05-13 16:08:02  来源:云岭先锋网

耿马县千亩连片示范茶园。刘宇 摄

嗨,大家好,我是一片甘醇的云南普洱茶叶。我的家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大山里,这里终年云雾缭绕,鸣啭啁啾,溪流汩汩,宛若仙境。

今天,我想和你讲讲我的故事。


新名号

我已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出生在这座大山里的,山脚下是滚滚的澜沧江,头顶总是飘着几片云,不时传来几声悠长的欢快山歌。我有一帮好朋友,他们是来自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农业科学家,我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他们都叫我“云茶1号”。他们说,我们普洱茶家族很大,且历史悠久,保存的普洱茶种质资源就有1414份、茶树近缘植物资源就有12种1483份。我们家族的种质体量之大、种类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世上少有!

哈尼族村民在采摘茶叶。郝亚鑫 摄

在这座大山里,除了我,还生活着很多上百岁甚至近千岁的古茶树。据说,这样的古树茶云南有329.68万亩,树龄从150岁至3000岁不等。

3年前的一个清晨,我的朋友们来了,他们带着茶农、技术员,拿着软卷尺和各种测量仪器,对照着《生态普洱茶生茶加工技术规程》《普洱茶质量追溯实施规程》等技术规程,在茶山上忙活了好几个月,他们说要打造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园。从那时起,茶园里杀虫就用上了灯光诱捕等绿色无害的物理手段,我再也不用忍受难闻的农药味了。到了晚上,漫山茶园里都是蓝盈盈的点点亮光,就像天上的星星,有一种特别的魔力,把害虫都吸引了过去。农民们采摘茶叶时也更小心翼翼了,而且,他们不再采摘秋茶。

普洱茶新叶。郝亚鑫 摄

在他们的精心照护下,我长得更水润、更漂亮、更健康了,我也有了一个新名号——“绿色食品”。我知道,它代表了我是一棵健康的普洱茶树,能长出绿色、有机的茶叶。据说,勐海有80万亩这样的标准园,成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好朋友告诉我,如今,我们“云茶1号”,包括我的表亲“紫娟茶”、“秧塔大白茶”等源自勐海大叶种和勐库大叶种的普洱茶已在西双版纳、临沧、普洱、大理、保山等地的高山和峡谷中遍地开花,面积达到734万亩。其中,像我们这样的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准园就有近264.7万亩,每一片从标准园走出去的茶叶身价都很高呢!

新希望

有了新名号后,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时不时看到茶农带着游客到园里参观,小朋友们背着崭新的小箩筐,在茶农的帮助下小心翼翼地采青,再拿到加工车间烘炒,压实,做成一枚枚形状各异的小茶饼。

随着游客增多,茶园的主人岩焕荣,一个和蔼的、胖胖的中年男人,将茶园那头的民居进行了升级,配上现代化设施,还搭了观景台,他家就变成了一座林间民宿,他给民宿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云端里。云雾缭绕或暖阳高照的清晨,总能看到游客悠然地坐在他家园子里,一边欣赏古筝弹奏,一边端起色泽深黄的“班章”品上一口,甘醇霸道且回味悠长的口感让他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我们这叫利用茶山资源发展康养旅居。搞起茶旅融合后,既能卖高品质的茶叶,又能接待游客体验、度假。茶产业有了新希望,生活也有了新希望。”岩焕荣和游客介绍着他的家乡:“这几年,我们勐海县的茶旅融合搞得有声有色,打造了'七子饼'茶文化旅游环线,建设了一批普洱茶特色小镇、雨林半山酒店,建成一批'茶园里'、'水岸边'、'云端上'、'山谷中'等特色民宿,形成集休闲、观光、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新业态,把昔日外人罕至的茶山打造成了'望山、看水、忆乡愁、品好茶'的好去处。

冰岛茶荟直播现场。施春霞 摄

据说,茶旅融合已成云茶发展的主要方向。双江县勐库镇的表妹告诉我,她们那里也建起了“冰岛茶旅主题小镇”,每天接待的游客和南来北往的商旅不少。而住在澜沧县景迈山的表哥则说,随着“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后,全球茶商、游客纷至沓来,带来了我们云茶家族壮大的“新希望”。

这还不算,为了让茶叶身价更好,人们还建设了更多的现代化工厂和生产线,勐海县就有“花园式”茶叶工业园区,到园区“深造镀金”后,茶叶就会身价大涨。而像这样的茶叶工业园区云南已有3个,另外还有30多家亿元以上龙头工厂、100余户龙头种植企业、1000余户茶叶精制厂分布在全省各地,一批一批茶叶进入工厂、车间梳妆打扮、梳了新发髻、穿上新衣裳、有了新名字,大山里新发的茶叶都被打扮成了“摩登女郎”。

些许烦恼

当然,即便“家里”时常热闹喧嚣,但我也有一些小小的烦恼。

我生长在山坡上,这里虽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但交通条件不好。我时常听茶农皱着眉头说:标准园里的茶叶虽然好,也几乎年年丰产,但生产、运输和加工成本高。我常常想,如果条件好一些,成本低一些,我们就能帮茶农挣更多钱。

云南农大普洱茶学园的专家们在田间研讨。刘宇 摄

而且,建设在茶园边的茶叶初制所里设备简陋、陈旧。据说,云南省共8000多家茶叶初制厂往往都面临这个问题。加之茶农生产水平和技术不高,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初制车间常常把我们弄得灰头土脸,让我们的“卖相”大打折扣。

另外,我观察了很多曾在精制企业和大车间“镀过金”的兄弟姐妹,发现大家下山前都是翠绿欲滴的小可爱,出厂后反而都长成了一个模样:一个个都是“饼”子脸,“砖”板身,“沱”子肚,穿的“衣服”也是千篇一律的粗纸外衣,活脱脱一群多胞胎,很难看出自己的特别之处。用我好朋友们的话说就是:产品主要为“饼”、“砖”、“沱”3种形态,较为单一;品牌和包装创新发展不足;绿色食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资源优势和民族特色茶文化挖掘不够……

我面临的烦恼,正是大家面临的烦恼。总结起来,我们云茶家族90%都住在山区坡地上,442万茶农在短期内也极难有效协调实现标准化生产。而且,行业内龙头企业数量、实力、活力都还有待提升,云茶整体上抱团“拓市场、打品牌、谋发展”意识不强,知名品牌少、包装和产品较为单一。可见,我们云茶家族整体提质增效依然任重道远,还希望人类朋友们多想想办法。

普洱茶树。郝亚鑫 摄

哦,差点忘了,有个新消息要告诉大家。很快,我也会穿着新衣裳,和“云品出滇”项目里的各种农特产品一起去往全国各地。一想到即将要变成一杯色泽金中带翠,余味回甘悠长的好茶,别提有多期待了。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 刘宇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甘醇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