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詹劲松:把昆明变“小”的人

2024-07-17 09:50:56  来源:2024年第7期《致富天地》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不少人的梦想。但看世界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在詹劲松的视野里,世界很“小”,小到可以捧在手上。五年来,他成功将昆明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文庙、福林堂等地标性建筑“变小”,通过微缩的视角向大家展示世界。

定格美好记忆

微缩物件,似乎天生就有吸引人的魔力。詹劲松站在一个个精致美观的微缩版陆军讲武堂、聂耳故居、福林堂、胜利堂等模型中讲解,仿佛《格列佛游记》的主人公在展示着他的掌上“明珠”。

看着这些精致的模型,很难想象詹劲松其实是一个完全没有美术功底的人。“我是在厂矿大院长大的,小时候父母就和机械零件打交道,所以我从小就能接触到别的孩子碰不到各种工具。”对工具的亲近,加上机械厂车工的职业身份,对詹劲松来说,照着图纸制作模型不是什么难事。

最初,大概是本能地循着小时候耳边萦绕不绝的车轮撞击铁轨的“哐当”声,詹劲松很喜欢火车模型,但渐渐地他也不局限于此。“我接触场景艺术是在10多年前,刚开始纯属业余爱好。后来受到朋友启发,加之上了年纪总是喜欢回忆,有时我看到这些老房子,耳边就会响起楼道里孩子疯跑的欢笑声,厨房里传出的炒菜声……”詹劲松说。

对詹劲松来说,时光不可回溯,但重新“拥有”的另一种方法,是把它们从记忆里取出来,在指尖还原,只不过缩小了比例。

“这是我小时候在曲靖住过的地方。”詹劲松指着一栋棕红色的老居民楼模型说,这栋模型的一砖一物上都带着他的记忆和体温。“做这个模型的时候,我都不用看照片,蜂窝煤、垃圾桶……每个物件摆放的位置我都记忆犹新。”

方寸之间有乾坤

沉浸在微缩模型里10余年间,詹劲松在构建模型的同时,也在浓缩历史,这种掌控和支配感让他沉迷,也让他用微缩的视角更深入地参与这个世界。

“昆明的变化日新月异,不少老建筑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虽然有的进行了修复,但缺少了原来的‘味道’,我想靠自己的能力去定格昆明的专属记忆。”对于詹劲松来说,他需要的是细致地观察现在或过去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物,并用手中的工具开辟通往微缩世界的道路。

2021年,用时3个多月时间,詹劲松完成了第一个微景观场景作品《百年讲武》。“我对军事题材很感兴趣,而且讲武堂的故事很让人动容,加上这是昆明的标志性建筑,所以我的第一个作品就选择了制作讲武堂。”詹劲松说。

2021年,这件作品在“匠心颂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昆明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展出。观众为这件精巧的作品送上各种赞誉,但其实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件作品已经历了三次重做。

对细节“死磕”的背后,是詹劲松对模型寄予的深沉感情,只要和某个建筑“看对眼”,他就会不厌其烦地去研究。“20世纪90年代,我们很多人家里可能都有一张在昆明工人文化宫拍的照片,但现在文化宫已经被拆了,我想用另外一种方式把它保存下来。最近我在复原昆明工人文化宫的模型,但资料只能去网上或资料室查阅,然后按老照片计算比例,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二。”

微缩模型,关联着更多的东西。它的价值不在于尺寸,也不在于布景,而在于传达出的情感。

承载文化与乡愁 

从2021年至今,詹劲松创作的微景观场景作品有七八个参加了省市级展会。其间,有不少人提出想收购,但詹劲松难以割爱,这些作品不仅包含着他付出的时间成本,更倾注了他太多的感情。“每件作品我不只是了解外观,还要知道背后的故事,我经常查阅历史资料,也去收集别人讲的老昆明故事,有时自己都会被感动。”詹劲松说,每天待在工作室数小时至十多个小时,是他最享受的时刻。

大大小小的老昆明建筑模型,满足了詹劲松的好奇心,也愉悦了观看者,而人们往往愿意为这质朴的情感买单。

“我今年的新想法是考虑把有历史意义的大件作品赠送给博物馆。平常大多数时候是我一个人面对它们,意义不大,我更希望能让更多人通过它们,重新认识自己原以为很了解的事物。”詹劲松说,他还在摸索着把昆明微景观场景创作与旅游文创相结合,“不是大场景,而是截取一个有特点的局部,做成书本大小的文创产品。让大家在了解昆明建筑的同时,感受昆明的历史文化。”

在詹劲松看来,好的旅游文创产品,是连接游客与城市的纽带。人们旅游不仅仅局限于欣赏独特的景色,更希望与在地的城市文化进行很好的交流与互动。因此,一个具有在地特色的文创品牌就变得尤为重要,游客既可以直接感受当地文化,也可以将文化带回家。

本刊记者 欧阳小抒/文 孟志刚/图

责任编辑:王璐

相关热词搜索:詹劲松昆明
已经是最后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