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页:服务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热点

  • 第07页
    热点

  • 第08页
    热点

  • 第09页
    热点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专题

  • 第12页
    专题

  • 第13页
    专题

  • 第14页
    专题

  • 第15页
    专题

  • 第16页
    专题

  • 第17页
    专题

  • 第18页
    故事

  • 第19页
    故事

  • 第20页
    故事

  • 第21页
    故事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养生

  • 第27页
    养生

  • 第28页
    养生

  • 第29页
    养生

  • 第30页
    养生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文化

  • 第38页
    文化

  • 第39页
    文化

  • 第40页
    文化

  • 第41页
    文化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交流

  • 第46页
    交流

  • 第47页
    交流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服务

  • 第51页
    服务

  • 第52页
    服务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5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牢记“四不”原则 远离消费欺诈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接到消费者反馈有关经营者利用积分到期催办兑换相应商品或服务涉嫌误导消费的行为。在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牢记“四不”原则,远离消费欺诈。

不轻信兑换信息

据了解,消费者通过注册成为某品牌或经营者的正式会员后,完成消费即可获得相应积分。这些积分可以用于兑换一些商品或者服务,属于经营者给消费者的一种福利。为激发消费者的热情,经营者一般会推出不同的兑换活动,给积分设置一定的时间限定或使用要求。

一些经营者利用消费者不忍浪费消费积分、期待品牌让利优惠等心理,进行短信营销推广,邀请会员参与积分商品兑换、打卡签到或邀请好友共同参与等方式进行互动。

经中消协核实,与以往积分兑换活动不同,现出现一种“积分加现金”的兑换形式,容易误导消费者。不仅如此,中消协确认,该积分兑换商城中的部分商品是假冒产品,还有部分品牌产品属于库存积压多年的产品。

中消协建议消费者,应加强甄别意识,结合自己的消费经历和注册经验,对相关陌生号码、内容加以判断,不要轻信积分到期作废、提醒兑换商品的短信等信息。

不轻信福利噱头

目前,国内主流的品牌方和经营者,大部分均为利用积分进行无条件兑换商品或服务。若遇有通过补差价、需要结合现金等形式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积分兑换活动,一定要慎重消费,留心比对商品信息和实际价值,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积分兑换“补差价”福利噱头。

不点击陌生链接

经中消协核实,一些不法经营者通过冒充品牌客服、模仿三大运营商服务号码向消费者发送短信等形式,骗取新用户注册信息,邀请消费者主动点击链接兑换所谓“福利商品”,甚至开展相关电信诈骗活动。

此类积分兑换商城的网站链接基本为境外链接,很难找到发送源头,消费者在被误导甚至被欺诈后往往难以维权。

中消协建议消费者,不要轻易点击陌生号码发来的所谓“商品兑换链接”“积分商城链接”,更不要未经核验就通过短信或短信内链接直接进行兑换、消费和充值。对于需要输入验证码、实名认证个人和银行卡、账户密码等操作要保持警惕。

不通过私信交易

中消协建议消费者,适时开启手机短信拦截功能或软件隐私保护等防护模式,或安装反诈App,对陌生推送消息、营销骚扰信息和未知二维码等加以拦截。

消费者不要通过短信、陌生人私信或即时通信软件推送内容,添加所谓“工作人员”“客服人员”的私人微信进行交易,也不要相信所谓“授权即可操作”或“远程代为操作”。

来源:中国消费者协会官方网站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