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页:专题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专题

  • 第10页
    专题

  • 第11页
    专题

  • 第12页
    专题

  • 第13页
    专题

  • 第14页
    专题

  • 第15页
    专题

  • 第16页
    专题

  • 第17页
    专题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热点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热点

  • 第22页
    热点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7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兴明:朝鲜医生用他的命换回我的命
 

“他用他的命换了我的命啊!我连一句谢谢都没机会说,他就走了。”今年88岁的李兴明依然清晰记得,70多年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替他前去执行任务不幸牺牲的朝鲜医生。在李老的讲述下,一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就此铺开……

“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

李兴明1935年5月生,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双龙营镇鸭子塘村人,父母去世较早,家境贫寒。1949年5月李兴明参军。1951年,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中,年仅16岁的李兴明随部队赴朝鲜,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政治部的一名卫生员。

1951年,李兴明随部队到达安东(现为“丹东”)。到达的第二天,遭遇20架敌机突袭。“10架大飞机和10架小飞机来回丢炸弹,但没炸到鸭绿江大桥。”李兴明说。

当即志愿军用高射炮和高射机枪还击,打落8架敌机。敌军不敢停留,就飞走了。4天后,敌军又派100多架飞机突袭鸭绿江大桥。“只听见空中传来嗡嗡的响声,虽然紧张,但防空警报一响,大家就忙着做准备。那一仗,志愿军部队前后击落26架敌机。”李兴明回忆说。

在朝鲜战场上,李兴明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天早上,李兴明在打饭回来的路上,突遇4架敌机,李兴明把饭搁地上,连忙往山坡的草丛里钻。爬上山坡后,他钻进了一棵大树倒下后留下的树坑里。敌机在上空盘旋,并不停地用机枪扫射,树枝树叶噼里啪啦地砸在李兴明头上。幸运的是,敌机扫射了多次都没有打中李兴明。

敌机飞走后,李兴明回去拿了饭盒返回驻地。战友们问他,刚才的飞机在打谁?“打我啊,你们差点连饭都吃不上了。”李兴明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敌机轰炸扫射已成家常便饭。“活着就好,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李兴明笑着说。

还有一次,李兴明与战友们住在朝鲜的一个村庄里,医务室设在村边。一天下午,4架敌机突然飞到医务室的上空盘旋。李兴明连忙跑到屋外,躲在不远处的水沟中。“只听到敌机嗡嗡作响,身边的炸弹爆炸声一阵阵袭来。当时我心里在想,恐怕这一次逃不过鬼门关了。”李兴明说,后来听到外面没有声响了才爬起来,这时他发现,周围到处都是炸弹坑和机枪眼。回到驻地后,战友们都伸出大拇指对他说:“你真是命大,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过了几天,许多朝鲜老乡前来看望李兴明。作为卫生员,常常有朝鲜百姓前来寻医问药,李兴明总是免费给他们治疗,因此,与当地百姓结下深厚情谊。至今,李兴明还记得不少常用的朝鲜语。

“他用他的命换回我的命”

为切断志愿军的后勤运输线,美国空军对沿线铁路、公路狂轰滥炸,志愿军后勤运输线遭到严重威胁。为确保公路畅通,李兴明所在部队也加入了公路、铁路抢修队伍。

李兴明所在驻地不远处有一条直通前线的公路,经常被敌机炸毁。一天晚上,李兴明接到抢修公路的任务。每个部门留1人值守,其余人员全部参加。李兴明所在的部门共3人,除他外,一个朝鲜医生,叫池风明;一个医助,是江西人。在朝鲜的日子,朝鲜医生池风明与李兴明同吃同住,情同兄弟。

接到任务的当晚,本来留守的是池风明,但他却让李兴明留守。“我是领导,该我上。而且我不会朝鲜话,患者来了沟通不了。”李兴明说。池风明说,不要紧,能处理多少就处理多少,处理不了的等他回来。

就这样,池风明代替李兴明去往前线修路。执行这次任务的一共有200多人,花费两个多小时。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敌机突然来袭,不仅投掷了照明弹,还用机枪扫射。池风明不幸被子弹打中,当场去世。

李兴明得知消息后,忍住心中的悲痛,跑到池风明的遇难地点。在收拾好池风明的随身物品后,将他葬在两棵青松中间。看到弹坑累累、一片荒芜的朝鲜国土和牺牲的战友,李兴明和战友们更加坚定了帮助友邻、保家卫国、奋勇战斗的信念。

“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我的命是一个朝鲜医生用他的命换来的。”李兴明在追悼会上泣不成声。

1955年,李兴明转业,在丘北县双龙营镇医院工作。回到家乡后,李老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至今依然坚持做农活。离休后,他还热心公益。“与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已经幸福得太多。为什么我们中国能取得胜利?我觉得是因为我们不怕死,敢于与敌人拼命。”李兴明说。

在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之际,李兴明本想到北京联系朝鲜代表团,跟随他们到朝鲜祭拜池风明。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未能成行,李兴明只能把遗憾留在心中。“现在我唯一的愿望是,为他立一块碑作为纪念。”李兴明说。

本刊记者 袁海毅 王 璐/文 袁海毅/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