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页:专题—我们的金婚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0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1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2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3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4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5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6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7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热点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热点

  • 第22页
    热点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9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兵伉俪:难忘防空洞里的战地婚礼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94岁的董声岐和90岁的刘衡哲夫妇结婚70周年。1951年3月,二人肩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使命,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他们在朝鲜喜结良缘。这对在战场上相识、相知、相爱的老兵伉俪,携手走过70年,相濡以沫,深情陪伴。

简单隆重的战地婚礼

在董声岐、刘衡哲夫妇家中,记者看到了一张70年前在朝鲜战场上拍摄的结婚照。照片中,二人并肩依偎在一起,两张年轻的面孔上,洋溢着蓬勃朝气。照片旁边,摆放着他们的结婚证。这张从朝鲜战场带回来的证书已经泛黄,记载着一对新人向组织申请结婚、组织批准同意的字样,被两位老人视若珍宝,精心收藏。

谈及二人的相识经历,董声岐说:“那个时候我们都很年轻,他们的科长是我的老乡,所以我经常到小刘那个防空洞去。路上见到她,不知为什么就喜欢上她了。”刘衡哲听罢,不禁笑着回忆道,当时,她听战友们说有个侦察兵人特别好,还擅长拍照,就好奇去看看,一来二去,双方就看对了眼。

董声岐用手轻抚着二人的结婚照,将当年和妻子结婚时的场景娓娓道来。一旁的刘衡哲温柔地注视着丈夫,思绪仿若回到了70年前那难忘的一天。1953年9月18日,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后不久,侦察科干部董声岐和刘衡哲在部队领导的提议下举行了婚礼。简陋的防空洞里喜气洋洋,墙上挂着用红绸子扎的大红花,墙角挂着一个牌匾,上书“热爱和平”四个字,战友们还帮忙贴上了“囍”字。两位新人身上穿的仍是平日里的军绿色旧棉装,脚穿大头鞋,头戴栽绒帽。

在烛光的映衬下,刘衡哲秀气的脸庞显得格外娇美。战友们纷纷向这对新婚夫妇道喜,在一片祝福声中,一位摄影记者为他们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结婚照。“婚礼举办得简单而隆重,我们感到很幸福。”刘衡哲回忆道,没有婚纱礼服、彩灯鞭炮、美酒佳肴,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定情信物,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防空洞里,这场特殊的战地婚礼却不失浪漫。

平淡生活知足常乐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刘衡哲和董声岐先后转业,最终定居云南。夫妇俩孕育了3名子女,如今已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尽管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在战场上经历惊魂一刻、失去亲密战友的记忆,让二人对珍惜幸福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很多战友已经不在了,我俩能活到现在就是最大的幸福!”二老感慨地说。这些年来,两位老人一直与老战友们保持联系,经常通过电话互相问候,分享各自的晚年生活,正应了那句老话——平平淡淡才是真。

从战场回归平凡生活,夫妇俩深谙“知足常乐”的人生哲理,将名利看淡,对生活满足。相濡以沫70年,在刘衡哲看来,一个家庭要和睦,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之间要学会相互包容和体谅。因此,尽管现在她和老伴之间免不了因生活琐事起争执,但只要及时讲清楚道理,矛盾自然迎刃而解。刘衡哲认为,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挫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耐心分析问题,和家人探讨找到对策,将问题逐个击破。

尊重子女的人生选择

亲友们都对这对年逾九旬的夫妇如何保持健康长寿深感好奇,然而两位老人坦言,在养生方面,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长寿秘诀。不过,二人最大的共同点是:坚持学习,乐于接受新知识。

董声岐非常关心时事。尽管年纪大了,视力和听力都有所下降,但他依然坚持每天把手机凑在耳边,调大音量收听新闻节目。刘衡哲则每天坚持读报,和丈夫一样通过手机获取新闻资讯,夫妇俩常常针对当天获得的新信息交流看法。此外,夫妇俩感情保鲜的秘诀,就是每天都要结伴外出散步,一个拄着拐杖,一个推着轮椅,行走间,言谈间,感情持续升温。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夫妇俩始终坚持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多元的兴趣,对于子女人生道路的选择,并不多加干涉。二老的晚辈都对生长在这样一个包容、开明的家庭中感到自豪。父辈的经历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二老对子女要求严格,反复教育孩子们做事要脚踏实地、绝不能贪小便宜、对工作认真负责等。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在这样的家风影响下潜移默化形成。

本刊记者 王 璐 袁海毅 陈雨欣/文

云南省档案馆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