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页:专题—我们的金婚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0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1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2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3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4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5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6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7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热点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热点

  • 第22页
    热点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9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人伉俪:青丝相伴 白首不离
 

走进玉溪市易门县绿汁镇,时光仿佛在这里凝滞,一座座红砖房带着满满的年代感映入眼帘。这座因江得名、因铜而兴的小镇,如今繁华褪去,虽没有了机械的轰鸣、忙碌的工人,却有了另一番岁月静好。易门铜矿老职工毛家珍、刘双贤夫妇便在此相遇、相知、相伴,走过大半世纪,如今恩爱如初。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蜜月旅行

毛家珍和刘双贤都不是易门本地人。

1955年,11岁的刘双贤跟随母亲从老家宣威来到易门。在此前的2年,她的父亲从个旧调到易门铜矿,成为厂矿第一代工人。那时的绿汁镇还不通公路,刘双贤和父母顺着蜿蜒的山路,从易门县城走到绿汁镇三家厂矿,从此在这里安家。

1964年,毛家珍退伍来到易门,成为木材加工厂的一名职工,与刘双贤成为同事。在这里,两个正值芳华的年轻人相遇、相知。二人志趣相投,互生好感,发展成一对恋人。

那时,易门铜矿刚正式投产没几年,在产业带动下,绿汁镇日益兴盛,喧嚣繁华的大街小巷,留下二人甜蜜的身影。负责宣传工作的刘双贤,经常要排练表演。每次表演,毛家珍都是她最忠实的观众。

1965年,毛家珍和刘双贤登记结婚,他们邀请亲朋好友到新家——单位分的一间平房里做客。大家买来水壶、盆、杯子等物品作为贺礼送给他们。“那时条件不像现在这么好,连糖果都很难买到,我们待客的也只有茶水。”毛家珍笑着说,“不过也很好了。”与其说是婚礼,这更像是对爱情的一场朴素而真挚的见证。

同为外地人的一对新人还决定来一场旅行,目的地是毛家珍的老家牟定县。既能旅游又能探亲,他们甚是满意。

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出一趟门不容易。从易门到牟定,从距离上看不算远,当时却需要辗转多次,中途还要在昆明转车。在昆明中转时,他们顺便拍了结婚照,满溢的幸福冲散了旅途的疲惫,入眼皆是美景。

尝一世甘苦与共的幸福

婚后5年,毛家珍夫妻先后生育4个子女。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生活不易,但两人互相扶持,共同撑起这个温馨的家。回忆过往,一家人虽过得不是很富裕,但幸福而快乐。

大女儿出生时,刘双贤开始发愁:“小娃娃软软的,怎么给她洗澡啊?”毛家珍自告奋勇:“不怕,我跟着护士去看看。”毛家珍跟随护士认真学习如何照顾婴儿、如何洗澡。回来后,他安慰妻子:“不用担心,我都学会了,以后我来给娃娃洗澡。”

“虽然生了4个娃娃,但我一直不会给娃娃洗澡。”刘双贤笑着说,4个孩子在婴儿期都是由毛家珍负责洗澡。

刘双贤也没闲着,月子期间也在给孩子做衣服。当时,每人每月仅一尺七的布票,有了小孩后就捉襟见肘。二人思来想去,决定“就地取材”。那时,毛家珍已调去炸药厂工作,厂房里装硝酸铵袋子的封口线就成了做衣服的重要“原材料”。

厂里每天要使用大量硝酸铵,毛家珍将废弃的袋子攒起来。晚上回到家,夫妻俩一个抽封口线、一个把线一根根接起来,整理、洗干净后,再染上各种漂亮的颜色。在刘双贤的巧手之下,这些原本要作为垃圾处理的封口线,变成五颜六色、款式各异的小线衣。而这些小线衣,几乎陪伴了4个孩子的整个童年。

因为工作原因,毛家珍经常出差,当时已从木材加工厂调至小学当教师的刘双贤并不轻松,家里家外常常只能靠她一个人,但刘双贤从不抱怨,主动承担起家务和教育子女的担子。“教育孩子做什么,自己要先做到。”刘双贤举例说,夫妻俩从不参与打牌等活动,要求孩子也不参与,这个习惯坚持至今。

赴一场白头偕老的约定

还有两年,毛家珍、刘双贤夫妇结婚就满60年了。从风华正茂到子孙满堂,两人相依相伴半个多世纪,如今,子女也已先后到了退休的年纪。由于子女多数在昆明定居,几年前老两口也在昆明买了房,但住了一段时间后不习惯,还是回到了承载着他们半生记忆的绿汁镇。

家里院子不大,老两口栽种了不少花花草草,并整齐地摆放着。他们每天做做家务、散散步,闲时弄花,日子过得悠然自得。与退休前不同的是,毛家珍承担了更多家务。

“年轻时我经常出差,家里的事几乎都交给她一个人,现在我多做一点。”毛家珍说。

“他退休后就不太让我做饭了,他说我年轻时候苦得多,现在多休息一下。其实那时也不怎么累,虽然娃娃多,但个个都很听话。”刘双贤说。

简单的对话中,我们好像读懂了老两口一路走过金婚、共赴钻石婚的“秘诀”。

“只要条件允许,我们俩几乎做什么事都在一起。”翻出家庭相册,今年83岁的毛家珍回忆说,夫妻俩有很多外出旅游的合影,以前矿山组织疗养,每次轮到他时,都会带上刘双贤。一张张照片的背后,是夫妻俩从青春洋溢到携手白发的60载岁月。

“我们俩相处这么多年,几乎没有吵过架,子女个个都孝顺,我们这一生还是幸福呢!”老两口相视而笑。

本刊记者 蒋 颖/文 罗 帅/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