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页:故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0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1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2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3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4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5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6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7页
    专题—我们的金婚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热点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热点

  • 第22页
    热点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9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枝铜俑灯:开启青铜器“模块化”生产先河
 

在202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出土于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大面具正式亮相。通过屏幕,让观众领略到文物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掀起了探究传统文物的热潮。在云南省,也有一件与青铜大面具颇有渊源的文物,即“汉青铜三枝俑灯”(以下简称“三枝铜俑灯”)。该文物无论是面部特征、雕刻工艺,还是原材料成分,都可能与三星堆出土的一系列文物存在一定联系。

雕刻工艺精细入微

1989年,三枝铜俑灯出土于个旧市卡房镇黑蚂井村的东汉墓葬4号墓。俑灯形状为一裸体男俑跪坐,其双手平伸,头顶、双手各有一灯盏。

“三枝铜俑灯出土时,震惊了全国考古界。因为它不仅雕刻工艺精美,其人物面部特征和整体造型也十分罕见。”据个旧市博物馆(个旧市文物管理所)宣教部主任杨莎莎介绍,三枝铜俑灯整体造型古朴生动、线条粗犷,但在男俑的眉毛、胡须等细节处,却用了线刻手段加以细致刻画。男俑的头部缠绕着一圈斜格纹丝带束发,在额前结成竖立小髻,脐部同样有线刻的斜带交叉纹饰。“男俑是没有穿衣服的,但仔细观察,其身体上的毛发都清晰可见。这不仅反映出当时雕刻工艺的成熟,也足见雕刻工匠对这件作品的重视。”杨莎莎说。

三枝铜俑灯分为四部分,范铸(即用模子浇铸)后再拼合而成,手臂、头部均可与躯干分离,这样的工艺也被广泛应用在秦汉时期铸造的青铜器上。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整体铸造较精致的青铜器既存在较大技术难度,也不便进行修补。工匠们便发明出分模铸造的办法,将青铜器按照“模块化”进行生产、组装。在使用过程中,青铜器可以随时拆分,便于携带和搬运,以免发生较为严重的磕碰。以三枝铜俑灯为例,作为一款重要且可能要频繁移动的灯具,能完整保存至今,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的青铜器生产工艺息息相关。

面貌特征十分罕见

男俑面部特征为尖脸、大眼、阔鼻、高颧骨,表情严肃,神态古拙。该面部特征虽然在云南已出土的文物中独一无二,却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立人、青铜大面具等颇有几分相似。

经查阅公开报道表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系列人面,都表现出高眉深目的特征。硕大的眼睛在面部非常突出,眼眶线条深凹,眼球中部脊线突出,鼻子高挺,鼻头硕大。“两处遗址出土器物的人物面部特征类似,体现出西南地区早在商周之际就应该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并相互影响。”在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就读期间,学者杨智贞曾对三枝铜俑灯做过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在其看来,云南虽然地处边陲,但早在文明发展之初,就秉持着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因其特殊性,近年来,三枝铜俑灯吸引着大批三星堆文化研究者来到云南、深入个旧,寻找二者之间的关联。“前段时间,四川大学专家团队到个旧市开展学术研究时,从当地的青铜器中取样,与三星堆遗址发掘的青铜器进行对比,发现其中放射性成因铅的结构十分相似。”据杨莎莎介绍,放射性成因铅的数值取决于矿物中放射性元素的多少和矿物的年龄。根据四川大学专家团队得出的结论,是否可以大胆推测,三星堆文物的制作原材料部分来自有着数千年矿物开采历史的个旧市?

跪坐之姿众说纷纭

初次见到三枝铜俑灯的人也许心存疑惑,灯俑为何是跪坐之姿?针对这一问题,专家学者们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种,且每种观点都有较为充分的理由。

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三枝铜俑灯属于汉代出土的胡人俑灯的一种,这种俑灯在山西、河北等地均有发现。通过这些俑灯,能明显地反映出当时的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特别是北部匈奴之间的复杂关系。据他们推测,工匠们铸造三枝铜俑灯时,同样以匈奴胡人为原型,跪姿代表了他们较低的社会地位,这也是胡人俑灯观点最有力的证据。

但也有专家学者指出,汉代中原人士喜跪坐,在西汉中后期,这样的坐姿和习惯传入云南,并被当地接纳。为确保灯俑有3个灯盏,每个灯盏之间的距离不要太近,且灯俑的体积不要过于高大,铸造坐姿灯俑就成了较为适宜的表现形式。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 个旧市博物馆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