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故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次

  • 第03页
    目次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专题—银龄教师展风采

  • 第09页
    专题—银龄教师展风采

  • 第10页
    专题—银龄教师展风采

  • 第11页
    专题—银龄教师展风采

  • 第12页
    专题—银龄教师展风采

  • 第13页
    专题—银龄教师展风采

  • 第14页
    专题—银龄教师展风采

  • 第15页
    专题—银龄教师展风采

  • 第16页
    热点

  • 第17页
    热点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热点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故事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文化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10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熊庆来:科学救国 报效桑梓
 
熊庆来(前排中)家20世纪60年代的全家福

熊庆来(1893~1969),著名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数学先驱、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云南大学校长,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函数论研究室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熊庆来自幼立志以科学救国,为我国数学科学的创立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勤俭克己、尊重知识尊重人的高尚情操,为后人景仰。

乱世求学专攻数理

“我的爷爷熊庆来自小抱定‘科学救国’的志向,终其一生,用行动践行这一志向。”熊庆来孙女熊有瑾的一番话,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1893年10月,熊庆来出生在弥勒县息宰村(今弥勒市朋普镇庆来村)。他自幼聪慧、勤奋学习,在辛亥革命后萌发了“科学救国”的念头。1913年,熊庆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省政府公费名额赴比利时学习矿学。不久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熊庆来和其他中国留学生转赴法国,因学矿无门改学数理,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21年初,熊庆来回国返昆,在云南甲种工业学校和路政学校短期任教,不久后应聘到南京东南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算学系。1926年,熊庆来受聘清华大学创办算学系,任系主任。其间,他再赴法国庞加烈研究所攻读函数论,获法国理学博士学位。1937年,熊庆来得知云南急需培养人才,在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的多次邀请下,他回到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的云南,担任云南大学校长。在熊庆来的推动下,云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开展中美留学生交流项目的5所大学之一。

1949年,熊庆来赴法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后,滞留法国从事数学研究。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熊庆来于1957年6月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学术研究委员、函数论研究室主任,为新中国数学科学和教育事业作贡献,用实际行动兑现“科学救国”的宏愿。2006年10月,中央领导人在给熊庆来长孙女熊有德的回信中,赞扬了熊庆来“科学救国”“报效桑梓”的崇高爱国情怀。

尊重知识尊重人

“爷爷对我国数学科学和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无需赘言。他为云大题的校训是‘诚、正、敏、毅’,既是对师生的要求,也是他的终身行为准则。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勤俭公正、克己奉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熊有瑾说。

担任云南大学校长期间,熊庆来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尊重知识”。他不拘一格聘请教师、广泛吸纳人才,只注重学术水平,不问学派政派,楚图南、费孝通、马曜、郭佩珊等都被他聘为教授。学校经费紧张,为改善教师的生活,熊庆来将自己的薪水降得很低,甚至无法养活带在身边的2个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要资助从北方转移到云南的学生和民主人士。

那时,熊有瑾的父亲熊秉信已实现熊庆来“学矿学报效国家”的夙愿,从清华大学矿学系毕业后,成为云锡公司(今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得知熊庆来的困难后,熊秉信从自己薪水中拿出大部分来“接济”父亲,共同帮助有需要的人士。

熊有瑾记得,小时候,家门前有一棵樱桃树。有一年四五月间,树上结满了樱桃,但因为自己和妹妹不会爬树,樱桃几乎被矿上的男孩摘完。好不容易等到父亲回来,熊有瑾和妹妹缠着父亲摘樱桃。熊秉信爬上树,摘下仅剩的13颗樱桃,用4个人平均分的方式,教她背诵乘法口诀。又取出小刀,将分剩的最后一颗樱桃切成两半,分给妻子和小女儿一人一半,然后对孩子们说道:“爷爷教我们要宽以待人,所以我们家里没有任何特权,要是有什么特权的话,就是尊重人——男人让女人,大人让小孩。”熊有瑾说,这样的好家风让她一生记忆深刻。

勤俭持家代代传

除了科学救国、报效桑梓的爱国情怀,尊重知识、尊重他人的崇高品德,熊家还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爷爷奶奶一辈子生活清贫。爷爷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月薪是500块大洋,在云南大学工资也不低,但家里的孩子经常饿肚子,还要我父亲资助,因为他的钱几乎都拿去办学和搞学术研究。于是,我们全家都要跟着勤俭过日子。”熊有瑾笑着回忆道。

20世纪60年代中期,熊有瑾的母亲带着她和妹妹到北京看望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爷爷熊庆来。三个人风餐露宿,乘火车、坐渡轮,花了大半个月时间才到达北京。熊庆来夫妇非常高兴,根据国家给予的特别待遇,当天就带着家人去到政协食堂“打牙祭”。吃完饭后,熊庆来的夫人拿出铝饭盒,将盘子里的剩饭剩菜和掉在桌上的饭粒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打包带回家。“我们家以后都要这样勤俭持家。”她笑着对大家说。

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熊家的孩子们都十分懂事。有一次,熊有瑾的妹妹不小心打翻饭碗,她一边安慰妹妹,一边学着奶奶的样子,将掉在地上的饭粒捡起来,用水冲干净后继续吃。熊庆来看到后非常高兴,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向不在身边的家人讲述这件事。熊有瑾说,时至今日,熊家后人依然坚持“光盘行动”和打包剩菜剩饭的好习惯。

本刊记者 刘 宇/文

受访者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