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热点

  • 第12页
    热点

  • 第13页
    热点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16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17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18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19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0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1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2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3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4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5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6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7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故事

  • 第33页
    故事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养生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澄江化石地:地球生命演化的礼赞
 

从1984年学者发现澄江化石,到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再到2020年8月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建成开馆。近40年间,在一代代学者和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的接续努力下,见证了距今5.18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澄江化石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

发掘“世界级化石宝库”

长期以来,寒武纪发生的“生命大爆发”猜想在古生物学界虽是共识,但一直未能找到充足的物证。1984年7月1日,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在澄江帽天山敲出纳罗虫、腮虾虫和尖峰虫化石,为古生物学界开启了一扇认知寒武纪早期群落结构的窗口。从那时起,云南逐步开启澄江化石地的研究、管理和保护之路,直至2012年申遗成功,并于2014年2月开始建设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在博物馆项目推进过程中,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澄江化石委”)邀请到一名德国专家对遗产进行评估,急需一名英语翻译,便找到了土生土长的澄江人张溪琳。“虽是本地人,但我之前对澄江化石的认识并不多。直到这次偶然的机会,才与化石结下不解之缘。”张溪琳回忆道,在一个多月中,她陪同专家跑遍了澄江化石地,在协助澄江化石委谈妥项目的同时,也留在了澄江化石委工作。

“国外的化石一般在花岗岩和石头上,但澄江的化石在泥质页岩里,不仅保留了动物的骨骼,还完整保存了软躯体结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这就是澄江化石最厉害的地方。”据澄江化石委党组书记金宏森介绍,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早期寒武纪地球生命现象的记录,澄江化石地是动物界各个门类多样性起源的直接证据,被国际科学界誉为“世界级的化石宝库”。近年来,依托澄江化石资源,科学家们还破解了达尔文“人类远祖的躯体构型及更多基础器官在何时、由何种低等动物创造并传渊而来”等谜题。

展示地球生命演化史

“澄江化石地的岩石和化石展示了非凡的、保存精美的生命演化记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澄江化石地的价值和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张溪琳也认为,澄江化石地经过非常艰辛的努力才申遗成功,“我们要保护好这块牌子,并发挥化石资源的作用。”多年的学习和交流,让她更加确定化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在侯先光的鼓励下,张溪琳于2018年考取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这一年,博物馆主体工程建设接近尾声,张溪琳接到一个重要任务:负责做好美国慈善家肯尼斯·尤金·贝林赠送的200多件动物标本的进口工作。几经努力,她申领完成动物标本的进口证书,于2019年底将所有动物标本安全运回澄江并完成布展。

2019年,经过专家学者60多次论证,收藏了来自全国及全球各地各个地质时期的6万余件珍稀藏品的博物馆,最终形成以“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为主线脉络的布展思路。“布展工作千丝万缕,不仅要有科学理论的支撑,也要讲求美观的呈现效果。”作为大附节肢动物的研究者,张溪琳参与了博物馆“生命大爆发”展厅中的节肢动物和澄江生物群布展工作。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2020年8月,以婴儿摇篮形态设计,寓意“生命摇篮”的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集主馆、科研中心等于一体的博物馆,应用VR、AR、OLED柔性屏幕等尖端技术,集中展示澄江化石的科研和保护利用成果。

讲好生命起源和演化故事

读博期间,张溪琳借助澄江化石标本和CT技术等,深入研究多节尖峰虫等4条小虫的身体结构,还原了虫子的模样,建立起“系统发育树”,在为生物进化系统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回答好人类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哲学之问。

“目前,澄江化石地已发现20个门类、300余种珍稀动植物化石,‘系统发育树’也在逐步完善。”张溪琳说。得益于一代代专家学者的接续努力,藏身澄江化石里的多种“小虫”得以科学还原,让寒武纪时期的古生物变得栩栩如生。

在金宏森看来,“只有把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激活化石资源。”近年来,澄江化石委在引导开展化石研究和保护的基础上,依托奇虾、昆明鱼等10多种“明星虫”,开发出130多种文创产品及多部4D动漫电影。截至目前,博物馆累计接待200万余名参观者,并有30万余名中小学生到此研学,让沉睡在化石中的古生物重新“复活”。

“科研的意义在于科普。”身为科研工作者和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溪琳与同事们一起,致力于向公众讲好化石及其背后关于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故事。

本刊记者 谭宗慧

通讯员 周家颖 覃 浩/文 邹 鹏/图

遗产简介:澄江化石地是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化石类世界遗产,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之一”。该遗产记录了寒武纪早期古生物群像,是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也是著名古生物化石“模式标本”产地。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