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页:文化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热点

  • 第12页
    热点

  • 第13页
    热点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16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17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18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19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0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1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2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3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4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5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6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7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故事

  • 第33页
    故事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养生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皮影戏《龟与鹤》灯光戏影再现经典童话
 
43

“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的腾冲皮影戏《龟与鹤》,不仅在考生中“火出圈”,也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腾冲皮影戏受到更多人关注。作为一部经典的皮影戏,《龟与鹤》是著名艺术家何德润、谭德贵探索动物寓言童话剧的开山之作。全剧无对白,完全采用丝竹伴奏,突破了文化交流中的语言束缚,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1965年,该剧在罗马尼亚举办的第三届国际木偶节上斩获“最佳演出奖”;2000年,该剧在斯洛文尼亚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木偶节上荣获“二十五星奖”。

腾冲皮影戏源远流长

“三尺白布做戏台,隔帐陈述千古事。”有着“影子戏”“灯影戏”等诸多称谓的皮影戏,源起自西汉,兴盛于唐宋,传至边城腾冲时已是明朝年间。根据清光绪年间的《腾越厅志》记载,腾冲皮影戏表演及其制作技艺,是在明洪武年间伴随屯垦戍边的人马从中原传入的。

“相传,明洪武年间,皮影戏由傅友德等戍边兵将和移民带入腾冲,随着将士屯垦落籍,皮影戏由此流入民间。”据腾冲刘家寨永周皮影剧团团长张枝忠介绍,约在清嘉庆年间,皮影戏表演及其制作技艺流传到甸苴村村民张老阔、李老白手中。二人技艺精湛,声名远播,周边村寨时常邀请他们前去演出。因档期太满,二人无法应邀演出的情况时有发生。

眼看演出火爆,刘家寨的年轻人动起了偷师学艺的心思。他们偷来几个皮影戏表演使用的头靠和身靠,用牛皮仿照制作,表演简陋而粗糙。乡邻对刘家寨子弟用该手段偷学皮影戏颇有微词,调侃流传至今:“刘家好子弟,典田卖地学唱戏,敲着羊皮鼓,唱得猫声狗气。”

此后,来自刘家寨的刘登岸和刘金斗正式拜张老阔和李老白为师,学习皮影戏表演及其制作技艺。学成后,二人对混乱无序的刘家寨皮影戏进行增减、校订,最终确立腾冲皮影戏统一的表演范式。又经过四代人百余年的传承,培养出以刘永周为代表的一批皮影戏表演、制作大师。如今,皮影艺术在腾冲已传承至第六代。

艺术魅力堪称一绝

与流传于陕西、山西、甘肃等地的皮影戏相比,腾冲皮影戏体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首先是皮影靠子的尺寸大。腾冲皮影戏属于“大皮影”,高度均在80厘米左右。因尺寸较大,对制作工艺要求极严,选料、制皮、浆皮、压皮、画稿、雕刻、敷彩、定型、衔接等工序相互关联,要求制作过程一丝不苟。“在《龟与鹤》中,乌龟和仙鹤的靠子尺寸较原作都有明显放大。”张枝忠说,皮影靠子不仅清晰展示了乌龟背壳上的花纹,甚至连仙鹤的羽毛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有助于观众沉浸于剧情中。其次是制作技艺多元融合。腾冲皮影戏广泛吸收东南亚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元素,集壁画、戏剧、画像砖、剪纸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于一体,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与艺术风格。

在唱腔上,腾冲皮影戏有男腔、女腔、走马腔等多个类别。表演中,注重突出唱腔的地方特色,大量吸收民族民间歌调,并在对白中融入地方俗语、俚语,听起来妙趣横生。据《保山地区志》记载,腾冲皮影戏受历史文化、人文风情、自然环境等影响,大体形成了“西腔”和“东腔”两大流派。“西腔”音乐节奏轻快,唱腔高亢嘹亮,以灵动机巧取胜;“东腔”音乐舒缓优雅,唱腔委婉细腻,以古朴大方见长。

“《龟与鹤》没有对白,演出时,采用播放配乐加现场表演的形式,注重呈现效果。”张枝忠说,表演过程中,仙鹤扭动颈部、叼啄乌龟等细微动作,都要通过表演者之手来精准呈现,仿佛置身幕布后的就是真实的龟与鹤。腾冲皮影戏对表演者的技艺要求颇高,除做到一人控制3~4个皮影的动作外,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和操耍技巧。美轮美奂的影人、高亢委婉的唱腔、娴熟默契的配合,构成了腾冲皮影戏堪称一绝的艺术魅力。

新老交融推陈出新

2000年6月,腾冲市固东镇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皮影)之乡”。2011年5月,腾冲皮影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刘永周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刘永周的孙子刘朝侃作为皮影戏新一代传承人,在腾冲注册成立腾冲皮影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开展腾冲皮影戏保护、传承、创新工作。2022年国庆节期间,云南腾冲4D秀·皮影戏院正式开业。通过表演者手持皮影靠子,辅以声光电全息投影,以及场景模拟技术、紫光皮影技术等表演技艺,4D皮影戏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赏体验。古老的《龟与鹤》的故事,也以全新的呈现形式焕发生机。

“《龟与鹤》作为固定剧目,几乎每天都要表演3场以上,深受小朋友欢迎。”张枝忠说,“借助高科技的声光电设备和精湛的表演技巧,《龟与鹤》无论是氛围烘托,还是表演流畅度和剧情呈现,都有着比肩儿童音乐电影的优秀质感。”经典剧目与全新演绎手段的结合,让以《龟与鹤》为代表的腾冲皮影戏为更多观众知晓。

“制作复杂的皮影画,甚至需要10余名老艺人经年累月的功夫,珍贵的技艺不能失传。老传统不能丢,新元素也要融入,皮影戏才能被时代接受,代代传承。”刘朝侃说,在创新表演方式之余,他还在皮影靠子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上发力。如今,在公司旗下的云南腾冲永周皮影馆,游客不仅能观看到裸眼4D皮影戏,还能体验皮影靠子制作和表演,身临其境感受腾冲皮影戏的独特魅力。

本刊记者 李宏刚 通讯员 许海平/文图

《龟与鹤》剧情简介:

宁静的湖面碧波荡漾,水面荷花盛开,岸边杨柳依依。青蛙妈妈带着孩子外出游玩,被乌龟发现,抓住青蛙宝宝就要吃掉。青蛙妈妈奋力抗争,终究实力悬殊。危急关头,仙鹤及时出现,拯救了青蛙母子,与乌龟斗智斗勇,最终战胜乌龟。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