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页:文化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热点

  • 第12页
    热点

  • 第13页
    热点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16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17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18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19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0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1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2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3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4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5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6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7页
    专题—世界遗产看云南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故事

  • 第33页
    故事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养生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16日出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变的情缘
区鸿雁
 
支部生活杂志社为作者颁发的获奖证

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教师到20余年坚守基层法院的司法宣传工作者,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动,我始终关注云南省委党刊的发展变化。几十年来,省委党刊刊名从《支部生活》到《党的生活》再到《云岭先锋》的更迭,以及杂志社另外两本刊物《致富天地》《金色时光》的相继问世,我都有关注。持续阅读这些刊物时,我感受到云岭山乡在巨变,但我与党刊的情缘却一如往昔。

1991年8月,我完成大专学业后,准备继续攻读本科。不料,却接到学校通知,因政策原因,需返校办理离校手续,等待分配工作。此番返校,在乡村粮店工作的父亲担心我返校途中寂寞,特意从单位拿来几本《支部生活》杂志,对我说:“既然要参加工作了,就应该好好地看看省委党刊。”他还反复叮嘱我别弄丢了,“回来要还给单位,粮店附近的群众都爱读”。那几天,无论乘车还是住宿,我都小心地将那几本杂志带在身边,抽空就翻阅。

办完手续后,我接到当地人事部门的通知,前往罗平县第二中学(今罗平县马街第一中学)工作。那时,我承担着6个初中班级的历史课教学任务,并负责学校少先队工作,有机会正式接触《支部生活》。此外,我还主抓学校广播工作,不久后,我们就开始播放党刊的主要内容。

1996年9月,我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基层法院干部。履新不久,就被抽调到偏远山村支教。我把《支部生活》带到小山村,将书中涉及基层党建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在课内外传播,受到当地师生和群众的欢迎。

出于对宣传工作的热爱,我开始学习借鉴《支部生活》上刊发文稿的写作方法来撰写文章,并获得佳绩。2003年12月,《相逢一笑泯恩仇》一文被杂志社授予“当代党员”征文好稿奖。2011年6月,《警惕权力监管的缺失》一文获得2010年度全国党刊好稿三等奖。

这2篇文章获奖,得益于杂志社的大力推荐,“军功章”属于至今未曾谋面的党刊编辑。以《相逢一笑泯恩仇》一文来说,我起初只是按照公文模式介绍了一起民间纠纷的调解过程。稿件寄出10多天后,我接到了一个“0871”区号的电话,正在疑惑之际,电话那头的人告诉我,他是《支部生活》编辑司恩平,他觉得我的那篇稿子主题不错,但需要补充、修改和完善。比如,针对这个案子,能带出工作经验和社会效应就更好。

我将补充材料寄给司老师没几天,他再次来电,建议不要暴露该案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并详细询问了当地群众对该案处理结果的看法等。当天下午,司老师还就文章标题和正文修改征求了我的意见。交谈中,他将文章中涉及的数据和事例逐一进行核实,让我对党刊工作者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留下了深刻印象。

司法宣传工作是一份“苦差事”,党刊是我一路前行的见证和陪伴。“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尽力干好!”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法院干部,从党刊中汲取到的精神力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