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页:故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热点

  • 第07页
    热点

  • 第08页
    热点

  • 第09页
    热点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12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13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14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15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16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17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18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19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20页
    故事

  • 第21页
    故事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养生

  • 第29页
    养生

  • 第30页
    养生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文化

  • 第39页
    文化

  • 第40页
    文化

  • 第41页
    文化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鹤亭的石屏往事
 
企鹤楼

2023年,云南大学喜迎百年华诞。在相距200余公里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第一中学也迎来百岁生日。百年间,无数石屏县乃至红河州的青年学子从这里起航,迈向更高学府进德修业,而校内标志性建筑企鹤楼也于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座楼的故事,要从学校的倡建者、著名实业家陈鹤亭讲起。

返乡发展,振兴实业

陈钧,字鹤亭,1874年出生在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的一个书香世家。陈鹤亭年少即聪慧过人,15岁中举,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赴京,参加次年举行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在云南7个考中进士的人中,有3人来自石屏,分别是袁嘉谷、陈鹤亭和胡商弈,史称“石屏末科三进士”,3人后来也为石屏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考中进士后,陈鹤亭被派往日本考察。回国后,曾在湖北省多地担任县令,颇得民心。随着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陈鹤亭回到家乡,立即得到时任云南都督蔡锷的重用。1914年,陈鹤亭出任个碧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总理,果断废除久议未决的官修方案,创设个碧铁路银行,使个碧铁路的修筑资金得到保障。这条轨距为600毫米的铁路,不仅促进了个旧锡产业发展,打通了当地与外界的联系,还有效遏制了外国势力对中国铁路的觊觎。1936年,个碧铁路修抵石屏,为石屏人出行提供了便利。

在积极修建个碧铁路的同时,陈鹤亭还挽救了濒临破产的个旧锡务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锡业衰落,产品以外贸出口为主的个旧锡务公司出现较大亏空,资不抵债。1922年,陈鹤亭被任命为个旧锡务公司总理后,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保证锡矿稳定开采。另一方面,大力整顿内务,将外包的产业收回公司自行管理,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公司收益。不到三年,该公司就还清所有债务,还盈余200万余元。

“无论是主持修建铁路,还是管理锡务公司,以及后来担任蒙自地方长官,多年来,陈鹤亭廉洁自持,除正常的薪水外一无所取。”在石屏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主任李浩看来,陈鹤亭一生都在探索如何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家,他发展工业、注重教育,无论在当年还是现在,都颇具影响力。

心系乡学,重视文化

在陈鹤亭的家乡郑营村,创办于1906年的郑营小学已延续100多年的办学史。尽管如今看起来并不突出,但在当年,它开创了红河州乃至云南省乡镇现代教育的先河。

“在日本考察期间,当地的新式学堂对陈鹤亭的冲击很大。回国后,他立即把这种教育模式引入家乡。”据李浩介绍,当时的儿童教育主要依靠私塾和书院,乡镇一级并无正规学校。陈鹤亭不仅自己捐资,还多方集资,邀请接受过新思想、新文化的老师来郑营小学授课,让当地适龄儿童都能学习文化、增长知识。“听村里的老人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郑营村的适龄孩童都要去郑营小学读书,本村人所有费用全免,外村人只需交伙食费。”郑营村第一党支部书记苏露说,郑营小学承载着郑营村人的美好回忆。

苏露还有一个特殊身份——郑营村文物古迹管理员,陈氏宗祠就是她每天都要巡逻查看的重点文物古迹之一。1925年,为了更好地祭祀祖先、供奉先贤,陈鹤亭主持修建了陈氏宗祠,时至今日,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然在发挥作用。“2019年,我们在陈氏宗祠里打造了‘乡愁书院’,每周五都会组织村民到此读书学习。”据苏露介绍,除了阅读,每逢重大节日和各类活动,村里也会召集村民到陈氏宗祠集中庆祝。

创设中学,培养人才

郑营小学的创建,为石屏县的乡镇和村寨建设现代化学校提供了样本,加之陈鹤亭时常到各乡镇宣传兴学办学理念,一时间,现代化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催生了石屏县第一中学的创立。

“逮壬戌春,钧因公回屏,鉴于高小毕业学子之日多,苦无升级,并承教育界诸君嘱,力谋所以慰诸学子望。”在今天的石屏一中,由陈鹤亭撰写的《建石屏中学校记》碑刻依然保存完好,详细记录着石屏一中的建设全过程。除了校记,陈鹤亭在石屏一中还留有很多不可磨灭的印记:位于学校正大门中轴线上的企鹤楼,就是当地群众为感戴陈鹤亭对教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而兴建的。

企鹤楼后方,矗立着一尊陈鹤亭青铜胸像,铜像塑于1993年石屏一中成立70周年之际,底座上记录了陈鹤亭的生平和重要事迹。“无论是新生入学,还是为学生举办成人礼,我们都会选在陈鹤亭先生的铜像前为学生讲述石屏一中的历史,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读书求学的重要性。”据石屏一中党委书记杨云鸿介绍,从成立之初的一个班数10人,发展到现在拥有初、高中共计40个班级、2700余名学生的云南省一级三等高完中,倡建者陈鹤亭功不可没,本校师生也应该铭记这位对石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和实业家。

百年来,石屏一中培育出的一批批优秀学子常抽空回到母校走访,为其发展建言献策、出钱出力。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