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页:文化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热点

  • 第07页
    热点

  • 第08页
    热点

  • 第09页
    热点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12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13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14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15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16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17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18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19页
    专题—永葆先进本色

  • 第20页
    故事

  • 第21页
    故事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养生

  • 第29页
    养生

  • 第30页
    养生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文化

  • 第39页
    文化

  • 第40页
    文化

  • 第41页
    文化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毛泽东诗词语言艺术浅谈
孔祥庚
 

五四运动以来,领袖及诗人毛泽东对传承和发展旧体诗起到了重要作用。我认真学习过《毛泽东诗词书法赏析》《毛泽东对联赏析》《毛泽东诗词集》等著作中的数百首诗词和部分书信,这些诗词和书信对我影响较大,体会最深的就是毛泽东诗词的语言艺术。

字里行间聚焦“抒情言志”

毛泽东所处的时代波澜壮阔,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前所未有。他的诗词里,表达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远大理想,“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坚定意志,“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凛凛风骨,“分田分地真忙”的时代情怀,“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浑气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超高境界。

这些震撼人心的诗句,都是在抒发毛泽东的伟大志向,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例如,“风卷红旗过大关”“风展红旗如画”“红旗跃过汀江”“不周山下红旗乱”“红旗漫卷西风”“红旗卷起农奴戟”“壁上红旗飘落照”……正是“红旗”这个代表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意象,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红色诗词”。再如,“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他创造性地运用“红旗”“红军”“工农”“人民”等意象表述历史事件,将读者代入那个改天换地的伟大时代。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诗词的新格局;正是这些语言,揭示了诗坛守正创新的未来。

自“诗言志”提出以来,“言志”就成为诗词创作的正格正道。如何“言志”,历朝历代的诗人都作过探索。白居易总结了《诗经》《楚辞》、汉魏乐府以及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精神,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更加充实和发展了“诗言志”的具体内容。毛泽东诗词将“言志”“为时”“为事”的理论,发展成为人民、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新但字字皆有来历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对联赏析》中记载,毛泽东阅读过的各种诗词数不胜数,亲自批注的诗词就有1590首。可见,毛泽东对旧体诗词的热爱、钻研与娴熟运用技巧之高妙。

我从这些批注中发现,毛泽东读诗、写诗绝不忽略一个字,更不放过一个字在全篇、上下、左右之间的照应与统筹兼顾,最终作品令人一个字都增减不得。例如,《菩萨蛮·大柏地》中的“雨后复斜阳”,是化用唐代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中的“雨后却斜阳”,虽然换了一个字,意义却更加深远。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句之后是“杏花零落香”,显然“香”得凄凉、寂寞、乏味。毛泽东的“雨后复斜阳”句之后的“关山阵阵苍”,却“苍”得豪迈、雄壮、高远,“复”字更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与主线。

大柏地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北,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取得大柏地战斗的胜利。大柏地战斗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为此后红军发展壮大积累了实战经验。1933年夏,毛泽东重返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下《菩萨蛮·大柏地》。一个“复”字,巧妙地“复”出了“当年鏖战”,“复”出了当年墙壁上的“弹洞”,“复”出了“今朝更好看”的关山美景。由此可见,毛泽东虽然运用旧词牌、化用旧词句,却创作出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诗词,为旧词牌、旧诗句注入新的生命力。

用典精妙信手拈来

毛泽东以简洁的文字使诗意高雅、宏大、深远,用典必然有所存心而取其意。例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此处活用唐代文学家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中的大槐安国故事和诗人韩愈《调张籍》中的诗句“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作者借用典故,有力地嘲讽了霸权主义者的反华行径,彰显中国人民的志气。

又如,《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既为长江的宏伟气势所鼓舞,又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建设场景所激励而创作,意在战胜建设新中国遇到的一切困难。全词以用典起兴,以用典推向高潮,以用典结尾。开头两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源于两首歌谣:一个是传统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一个是《三国志·吴书》中反对吴主孙皓迁都的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用“才”“又”二字将口语化的歌谣连接后,朗朗上口,可读可记。上片歇拍处直接原用《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虽不变一字,却自然新颖、意境盎然,揭示了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规律,引出了“一桥飞架南北”。结尾借用战国宋玉《高唐赋》中的主人公神女之眼看世界,使她惊叹于“世界殊”。一首不足百字的词作,有老百姓的歌谣口语,有至圣先师的古老文字,还有神话故事的人物表情,彰显出毛泽东驾驭诗词语言的高超艺术。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产生了充满生命力的语言艺术,继而创作出伟大的诗篇。我们应该继承与弘扬毛泽东诗词中的语言艺术,创作出更多无愧新时代的优秀诗篇。

(原文收录于《毛泽东诗词观研讨会论文集》,本文为节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