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页:卷首语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政策

  • 第07页
    政策

  • 第08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09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0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1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2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3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热点

  • 第16页
    热点

  • 第17页
    热点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故事

  • 第20页
    故事

  • 第21页
    故事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养生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4年1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春话春联
杨旭东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逢春节,无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偏远乡村,新贴上的春联总是把家家户户的大门装饰一新。这抹书写着中国人对新的一年美好夙愿的“中国红”,以喜庆而庄重的方式,装点出浓浓的年味。

春联从何而来?相传公元964年,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那天,创作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该对联对仗工整、含义清晰明了,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很符合春节氛围。此后,春节写春联,寓意避祸消灾、祈福等,逐步成为一种民间文化并广为流传。

斗转星移,历经文明演进和时代变迁,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得以不断提高,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涵养也日益厚重。如今,春联已成为中国年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精裁巧缝为顾客把握尺寸,心存优质靠小技聊度春秋”。在云南剑川古城一家裁缝店,店老板看着这副写出他心中所盼的春联满心欢喜。这座并不起眼的边陲小城,因一直保持着家家户户自撰自书春联的传统,被誉为“楹联之乡”,备受游客追捧。

对春联,我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小时候,每逢春节前,我都喜欢到集市上看别人写春联。看着书写者手持毛笔饱蘸墨汁在一方红纸上龙飞凤舞,我打心底里佩服。稍大后,在父亲的鼓励下,我也开始学写春联,裁纸、磨墨、掭笔……浓浓的年味就在笔下涌现。

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印刷取代手写,电子屏取代纸张,写春联、贴春联的年味在一些孩子的成长记忆中已变得很淡,自撰自书的春联更是变成一种难得的“奢侈品”。

可喜的是,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春联这一传统文化,各地开始尝试推出一些新举措,如开展春联征集大赛;推出个性化定制春联;组织村民走村串寨,观赏和评价各家各户的春联……

“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我们相信,在“坚定文化自信”思想的推动下,作为中国人最重要年文化之一的春联,一定会历久弥新,绽放出更多魅力与活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