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页:专题—昆明“龙”故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政策

  • 第07页
    政策

  • 第08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09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0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1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2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3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热点

  • 第16页
    热点

  • 第17页
    热点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故事

  • 第20页
    故事

  • 第21页
    故事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养生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4年1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山龙门:昆明人文历史“集大成者”
 
专题昆明“龙”故事

多重文化交融

如今我们看到的龙门景区,是三清阁古建筑群及龙门石窟的统称,是西山风景区的核心景点,是西山胜境的精华所在。

龙门石窟雄居西山胜境之首,具有“奇、绝、险、幽”的特色,知名度颇高。据资料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咸丰三年,历时72年,由道士吴来清和杨汝兰、杨际泰父子组织石匠,分三个阶段开凿而成。

龙门石窟位于三清阁南面,有揽海处、慈云洞、云华洞、达天阁等一系列位于千仞峭壁上的石雕工程,整个工程在一块天然岩石上精雕细刻而成。洞窟内,楹联、神像、供案乃至“龙门”石坊,都由工匠事前规划设计,开凿时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此外,在龙门石雕、石室、崖壁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题咏,使其成为书法和摩崖石刻艺术珍品。“龙门作为昆明石刻艺术的杰作,不仅彰显了道教文化,也融入了科举制度的文化内涵。”龙门景区工作人员表示。

“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边疆异域文化交汇交融,为昆明打造了丰厚的文化沃土,塑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品质。而矗立于滇池之畔的西山,可说是昆明人文历史‘集大成者’。”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教授昂自明表示,尤其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身的龙门石窟,体现出多民族文化融合、地方性文化丰富、宗教文化多样的特征,其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在昆明乃至云南的宗教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传说增添神秘感

位于龙门石窟旁的达天阁,是由原生岩石雕凿而成的石室。达天阁门外,北侧刻有跳跃的鲤鱼,南侧刻有金龙,取材于“鲤鱼跃龙门”的典故,以鲤鱼代表云南学子,龙门代表实现状元及第。

自隋炀帝大业三年开科举,至西山龙门落成之前,云南一直没有出过状元。民间有说法称,何时在绝壁上凿出龙门,云南就有学子跃龙门,金榜题名,大魁天下。在科举制度废除前的1903年,云南学子袁嘉谷应经济特科试,列一等一名,成为云南科举史上唯一的状元,成全了工匠们历经艰险凿刻龙门的一片苦心,也圆了云南人的“状元梦”。

除“鲤鱼跃龙门”之外,民间还有很多与龙门相关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也为龙门增添了不少神秘感。”昂自明说。

到过西山龙门的人会发现,魁星手中的朱笔没有笔尖。这背后,藏着一个悲情故事:相传,一名参加雕凿工程的石匠,与同伴们辛苦十余载,在雕刻魁星手中朱笔的最后时刻,不慎将笔尖凿断,让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留下缺憾。石匠伤心至极,长叹一声,从龙门一跃而下,以身殉艺。

而在昆明市民中流传甚广的另一个传言,则是“情侣爬西山就分手”。至今,还有人以此调侃,“约另一半去爬西山,就是隐晦的‘分手宣言’”。对于该传言,数百年来各有说辞。“不难想象,爬西山、游龙门,一路山高路陡,要花费很长时间,非常考验体力和耐心。一旦累了乏了,人心中多少有点火气,同行者之间难免互相埋怨、争吵。若情侣脾气倔强,因为爬西山而闹分手也是有可能的。”昂自明解释道,随着出行条件的改善,类似传言在今天已经鲜有人提起。

承载眷念之情

“我们按照门票总收入5%~10%的标准,由景区每年投入50万~100万元用于龙门石窟的保护修缮。”龙门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对龙门的保护力度。龙门景区不仅安装有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和防雷设施,还配备专门的文物消防人员。景区每天还会安排专人,对古建筑、文物进行检查并登记。

西山龙门不仅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石窟艺术,也有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每逢节假日,市民和游客都会呼朋唤友,相携爬西山、登龙门。

2024年元旦期间,即便天气不理想,龙门景区依然游人如织。“新年第一天登高望远,祈盼新的一年身体、事业、生活‘步步高’。”市民王先生说。跟随游客缓缓前行,过龙门、登月台,凭栏俯瞰,茫茫滇池尽收眼底,壁联“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正是登高心境的完美诠释——身临水天一色的奇境,眼前豁然开朗,顿觉心胸开阔。

自古以来,昆明人乃至云南人对西山龙门都怀有特殊的情感。“我本来是和同学去玩的,没想到这一登却改变了我的一生。”著名国学家杨力撰文表示,15岁那年,她与同学游龙门景区,站在西山龙门,被“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深深影响,发誓“要把五千年中华文化尽收笔底”。

“昆明人对西山和龙门,有一份特殊的眷念之情。”云南文化名人顾国诚在《龙门旧事》一文中写道:“少年时登龙门,图的是新鲜和猎奇;青年时登龙门,会生发涤荡心胸、壮怀激越之感;中年时登龙门,会有世事沧桑、顿悟人生的感慨;及至老年,腿脚虽不利索,还能登顶龙门,说明状态尚好,心境平和。”

本刊记者 杨旭东/文 郝亚鑫/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