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页:专题—昆明“龙”故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政策

  • 第07页
    政策

  • 第08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09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0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1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2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3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热点

  • 第16页
    热点

  • 第17页
    热点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故事

  • 第20页
    故事

  • 第21页
    故事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养生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4年1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板凳龙舞:以凳为龙闹新春
 
呈贡区乌龙街道上可乐社区板凳龙舞表演

每逢喜庆节日,很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传统。在多数人印象中,舞龙时所用的龙,通常是金黄色且威武霸气的长龙,舞龙队伍也蔚为壮观。但在昆明一些地区,群众舞龙时惯用一种由板凳做成的龙。这种板凳龙身长不足2米,附上彩色的龙头、龙衣和龙尾,只需3个人便能舞动。

源于传说和内地习俗

逢年过节,在昆明市呈贡区乌龙街道上可乐社区、斗南街道及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七甸街道等地,群众都会欢聚一堂,进行板凳龙舞表演。

据《呈贡康熙县志》《澄江府志》等史料记载,板凳龙舞至今约有200余年历史,明代以后在呈贡地区民俗歌舞表演中非常盛行。资料显示,民歌《板凳龙》及内地起源更早的“村田乐”“社火”“秧歌”一类习俗,是板凳龙舞的重要起源。《澄江府志》记载的“看罢梨园日已沉,黄昏早是花灯炽。昼鼓争敲笑语浓,遥指儿童戏火龙。西巷茶歌犹未歇,秧歌东唱又重重。”的诗句中,“火龙”被认为与呈贡花灯歌舞《板凳龙》极为相似。

作为板凳龙舞的起源地,乌龙街道上可乐社区和七甸街道都流传着板凳龙的传说。

在上可乐社区,以彝族青年阿咱哩为民除害的故事广为流传。相传,很久以前有恶龙作怪,导致呈贡遭遇大旱。阿咱哩见粮食颗粒无收,便奋起反抗。最终战胜恶龙引来泉水,让族人得以繁衍生息。阿咱哩牺牲后,族人相信他化作一条条小龙,便以板凳龙舞来纪念他。

在七甸街道,则以杨三郎制服恶龙为民除害的故事广为流传。七甸先民认为,地里的黄鳝就是小龙,常出来糟蹋庄稼。一次,在老龙点龙时,杨三郎披着蓑衣跳出来,大叫一声“我蓑衣龙到了”,将龙王和小龙吓跑,并丢下龙杖。杨三郎持龙杖管住了龙,让龙再也不来糟蹋庄稼。杨三郎还用拐杖点出泉水,为村民带来水源。为纪念杨三郎,村民用板凳象征杨三郎压住龙身的草鞋,在板凳前后扎上龙头、龙尾,聚会时舞龙感念。

创新改良便于表演

在七甸街道头甸社区观音寺村,板凳龙舞队多以舞台表演和走街表演为主,在47名队员中,77岁的张跃忠最年长,他也是板凳龙舞的区级传承人。

据张跃忠介绍,上可乐社区和七甸街道的板凳龙装造稍有区别。在起源地七甸街道,板凳龙通身彩色、身披彩衣,除三只脚仍有板凳的模样,其余部分已看不出板凳形状。“起初是用四脚板凳做成龙的模样,后来为了便于表演,把四脚板凳改成了三只脚,还做了龙头、龙身、龙尾、龙衣,并在龙衣上加上彩画,成为龙的象征。”张跃忠说,经过改造后,七甸街道的板凳龙以蓝、黄色龙衣为主,上可乐社区的板凳龙装造与之类似,但龙衣以金色为主,龙须更为突出,龙尾造型亦有区别。

虽然各地的板凳龙不尽相同,但都与传统的板凳造型相去甚远。“小时候见到的板凳龙,就是在板凳上披块红绸,前面扎朵红花,比较简单。”乌龙街道上可乐社区党委副书记陈毅回忆道。

如今,七甸街道的舞龙人多穿红色绸衣,上可乐社区的舞龙人则多穿彝族服饰演出。表演时的乐器和音乐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老龙老龙要喝水,板凳板凳要翻身”等调子却从未改变。经过不断改良,现代的板凳龙舞还加入了蓝色长扇和小扇等舞蹈,舞台呈现融合体育、杂技和舞蹈,恢宏壮观。舞蹈动作由原来的12个套路精减为“龙出海”“龙抬头”“龙戏水”“龙翻身”等8个套路,表演风格集细腻、奔放和严谨于一体。

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板凳龙舞有庆丰收、祈平安之意,因取材方便,体积小、重量轻,舞蹈动作简单易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呈贡区极为盛行。春节期间,群众都会邀请板凳龙舞队到家中庆贺,花灯表演中亦有板凳龙舞。

“一条老龙出水来,吉祥如意财门开,老龙老龙要喝水,板凳板凳要翻身……”伴着喜庆的音乐和蓝色长扇舞,七甸街道板凳龙舞队隆重登场。表演时,由男女3人配合做出“龙翻身”“龙抬头”等动作。一套8分多钟的板凳龙舞热闹非凡,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民间舞蹈的气势恢宏和刚柔并济。

在传统的板凳龙舞表演中,前面的人多为丑角打扮,后面的人则为旦角打扮,边舞边唱《板凳龙歌》。恭贺时,曲调采用花灯调的《板凳龙》;踩场时,唱词一般是《十二月采花》或《秧佬曲》;庆贺时,结合各家情况即兴编唱贺词。比如,某家有刚过门的媳妇,可唱“贺了一家又一家,仙姬送子转回家。今年花灯来庆贺,明年生个胖娃娃”,并配合做出“龙翻身”“龙戏水”等舞蹈动作。

“板凳龙舞热闹非凡,过去主要是祈求风调雨顺,如今更多是表达祝福,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张跃忠说,七甸板凳龙舞曾一度失传,后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复演。2007年,“七甸·板凳龙舞之乡”被列入昆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传承人,张跃忠每年都要带领板凳龙舞队开展20多场次的演出,并前往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传承表演。“希望板凳龙舞代代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张跃忠说。

本刊记者 谭宗慧

通讯员 李艳飞/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