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页:文化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政策

  • 第07页
    政策

  • 第08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09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0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1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2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3页
    专题—昆明“龙”故事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热点

  • 第16页
    热点

  • 第17页
    热点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故事

  • 第20页
    故事

  • 第21页
    故事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养生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4年1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海无涯苦作舟
孙建东
 
作者(右      堂上

)和袁晓岑在课

1969年3月,作为“老三届”的一员,我从上海市来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公社曼洪生产队当知青。我自小酷爱画画,即便身处艰苦环境中也不忘练习速写,后被调到勐海县文化馆当美工。

1974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首张年画作品。边疆地区艺术人才缺乏,我成了县里小有名气的青年画家。但我深知艺海无涯,梦想有朝一日进大学深造。

1977年秋,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边疆,我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填报志愿时,为保险起见,第一志愿我填写了有30个招生名额的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今云南艺术学院),凭借我多年的速写积累、创作经验和造型基本功,通过专业考试问题不大,但我只有初中二年级的文化课底子。好在当年的艺术类考生只考语文和政治,我利用工作便利阅读了不少书籍,多少有点底气。经过突击复习,这两门课我分别考了89分和87分。尤其是占70分的命题作文《青松赞》,我拿到了64分,还被评卷老师拿去作教学范文。

专业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是将平时的习作交给老师遴选,那年,昆明师范学院派到西双版纳州招生的主考老师是连维云先生。我精心挑选了国画、油画、水粉和素描各一幅作品请老师过目,连先生指着我临摹的国画孔雀,笑着说:“你这是临袁晓岑先生的吧?不错不错,我看没有问题!”

西双版纳州有82名考生通过初试,参加集中复试。巧的是,最终考取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的5位同学,在考场上画的是同一组静物。后来得知,由于未接受过正规训练,我的素描、色彩成绩并不是很高,倒是命题创作《十月的胜利》被编辑看中,刊登在1978年3月17日的《云南日报》上。拿到录取通知书当天,我往上海的家里发了电报,想象着父母得知好消息时欣喜若狂的神情。

我们班有38名学生,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29岁。25岁的我和同学们一样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在学习上真正做到了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对于基本功的训练,我们的口号是“敌人磨刀,我们也要磨刀”,听起来似乎很残酷,实际上大家都不甘示弱,处在一种良性竞争中。加上任课教师对我们格外偏爱,又得到袁晓岑、丁绍光、刘文西等大师们的指点,我们班的半数同学日后成为云南画坛的创作骨干。也是由于这次高考,我有幸成为袁晓岑先生的入室弟子。

回首往事,高考无疑是极其重要的经历,它使我明白,人生必须把握住机遇,而机遇眷顾有准备的人。毕业后,我得以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获得诸多荣誉,但我始终珍藏着当年那张小小的准考证,它见证了我的人生转折,激励我向艺术高峰攀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