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页: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热点

  • 第12页
    热点

  • 第13页
    热点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热点

  • 第16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17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18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19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20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21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22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23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故事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4年2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南大学:百年风雨报国路
 

2023年4月20日,在云南大学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勉励云南大学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回望来时路,云大见证了历史,更在创造历史。步入云大东陆校区,穿过光影斑驳的林荫路,来到会泽院前,百年名校的峥嵘岁月似乎就在眼前铺展开来——

百年间,董泽、熊庆来、周保中等老校长曾在此办公。抗日战争期间,日军飞机轰炸昆明,会泽院两次中弹仍然屹立不倒……

作为云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会泽院见证了云南大学的百年奋斗史,也是在这个地方,一代代师生奋斗在治学与科研的路上,积淀并续写着“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办学精神。

艰难办学开启“学术报国”路

在云大呈贡校区,有几条名人之路,雨苍路就是其中之一。“雨苍路是以云南大学首任校长董泽的字命名的。”云南大学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百年过去,每次踏上这条路,就会想起老校长董泽为云南大学作出的卓越贡献。而在云大东陆校区,每当充满历史感的标志性建筑会泽院映入眼帘,董泽等创办人的远见卓识和艰苦创业精神顿时让人肃然起敬。

董泽1888年出生于云南云龙县,12岁便从乡里的私塾前往大理府学(今大理文庙)读书。18岁时,他离开家乡,来到位于昆明的省立甲种农业学校(今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求学。

省立甲种农业学校位于现在的云大东陆校区所在地,当时学校周边比较荒芜,教室建在一个陡坡上。据董泽的儿子董坤拂介绍,一次,董泽生病了,却还得艰难爬上陡坡去学习,他于是立下宏愿:“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在这里建一所最好的学校,把这道陡坡修成宽阔整齐的石阶。”

1912年至1920年,董泽两度赴美国留学。求学期间,他从未忘记曾经的誓言,并作了大量关于筹建大学的准备。

1922年,董泽被委任为云南省教育司司长,统筹建校事宜。1922年7月,建校筹备处成立,当年底,董泽以高票当选校长,并将学校定名为东陆大学。1923年4月,学校具备办学的基本条件,并于4月20日举行开学典礼。

在开学典礼上,董泽作了关于《东陆大学的发展目标和重要地位》的演说,他说:“国与国间之了解,全在学术。”“是东陆大学,非一人之所专有,更非云南的、中国的,实世界的也。”(据《东陆瑰宝·东陆大学成立之庆典纪实》)

1925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竣工的会泽院气势磅礴,其独特的建筑格调、过硬的施工质量,至今仍为云大精神的象征。董泽、熊庆来等云大历任校长也在此开启了“学术报国”之路。

战火中铸就“魁阁精神”

在云大校史馆,一段段历史视频资料将记者带入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抗战岁月里,云大办学条件异常艰苦,会泽院曾两次遭到日军飞机轰炸,但大师们治学报国的精神却代代相传。

1938年8月,早早立下“志在富民”志向的费孝通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启程回国。

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深知,要办好一所大学,靠的是人才。1938年,他聘请费孝通到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工作,1940年至1946年,费孝通一直是该系教授兼系主任,并主持社会研究室的调查工作,会泽院也成为了费孝通出入最频繁的地方。

1940年10月,昆明再次遭到日军轰炸。会泽院等地中弹,费孝通距离会泽院不远的住所被毁。

为躲避轰炸,1940年初,社会研究室搬到距昆明市区约20公里外的呈贡魁阁,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搬回校本部。费孝通曾这样描绘当时的场景:“这座破败的三层古庙外面风景很美,内部却陈旧不堪。地板踩上去嘎吱作响,墙缝里藏着小虫,叮得人浑身发痒。”

在费孝通的主持下,一众学者深入田野和社区,怀揣学术报国之志,产生了《云南三村》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为推进中国人类学本土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守正创新续写奋斗史

进入21世纪,几经修缮的会泽院依然散发着历史的光辉,其已成为学校的精神象征,激励着一代代云大人承续风骨,生生不息。

如今,沿着前辈们“学术报国”的足迹,云大师生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精神,充分发挥民族、边疆、生态等特色学科优势,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产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科研成果。

在校史馆“面向未来 文明允臻”展区,展览着云南大学近年来在研究领域取得的辉煌成果。

“这是胡凤益团队选育出的多年生稻,种植一次可免耕收获3至4年。”云南大学档案馆相关负责人指着展览区一株水稻标本告诉记者,该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公布的“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单。此外,胡凤益团队培育的“多年生稻23”“云大25”等多个多年生稻品种,在全球多年生作物育种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外,张克勤、徐星、张亚平、于黎等一大批国内国际知名教授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也陈列在校史馆。一代代云大人励精图治,推进学校不断走向卓越。

如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备受鼓舞和激励的新一代云大人,正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接续前行、奋发努力。 

本刊记者 杨旭东/文

郝亚鑫/图

学校档案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1923年正式开学,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成为国家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2022年,继续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