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页: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热点

  • 第12页
    热点

  • 第13页
    热点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热点

  • 第16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17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18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19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20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21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22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23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故事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4年2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南一小:民族之花绽放200年
 

在广南县城莲湖湖畔,有一所拥有203年历史的名校——广南县城区第一小学校(以下简称“广南一小”)。

以“礼教”为先,提倡各民族平等接受教育是广南县上百年的传统,而广南一小就是这一传统的践行者。据《广南县志》记载,清代广南共出进士19人,其中少数民族9人,90%的进士曾在培风书院(广南一小前身)就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也是广南一小人才辈出的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兴达、清华大学教授张雁等大批高级知识分子从这里起航。

“夷倮”平等从书院走来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穿过寻常百姓家,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屹立眼前:青砖琉璃瓦、朱门、高翘的屋檐、精雕细刻的格子窗,大门旁一对威严的石狮蹲守两侧——这便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侬氏土司衙署,也是今天广南一小的校址。

走进校园,古老的建筑群中,一棵棵枝繁叶茂、葱茏劲秀的古树昂首云天,枝柯交错,娓娓讲述着这个影响了当地几代人命运的小学故事:在旧中国,受民族歧视、阶级成分、贫富悬殊等制约,贫苦人难以获得进入学校学习的权利,但广南早在康熙年间创办府学时就注意到这一点,并专门行文规定,“凡向学者,不得以夷倮(这里指少数民族学生)而忽之,更不得以夷倮而拒之……”“如有土目头人阻挠不许向学者,立即究处。”

随着越来越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开始接受教育,广南逐渐成为享誉一时的礼仪之邦、文明之邦、文化之邦。为更好地培植文风,多出文人,道光年间,当地兴建文笔塔、培风书院,让更多孩童接受教育。著名历史学家尤中经过多年反复研究后写道:“自从广南建文笔塔、创办培风书院后,真正是人才辈出。”

如今培风书院成为历史,但让各族群众平等接受教育的办学思想却一直传承下来。

在古建筑群里感受红色文化

广南一小所在的侬氏土司衙署遗址,由侬氏家族世袭28代684年之久,这个壮族土司制度始于元盛于明,消亡于民国。如今,这个壮族土司古建筑群处处回荡着琅琅书声,成为广南各族孩子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教育熏陶的园地。

“红军长征队伍里有一名小红军,加入红军时才11岁,所以大家都叫她‘红小丫’……”在广南一小的周一升旗仪式上,四年级学生李何苒妍绘声绘色地讲起了“红小丫”的故事。李何苒妍所站的操场,数百年前曾是土司练兵的训练场,这块宽阔的区域,如今成为广南一小传播红色文化的阵地。

事实上,多年来,从广南一小走出的仁人志士不少,其中不乏少数民族的身影。壮族女共产党员侬瑟若(又名侬淑玉)就是该校校友。她在北京读大学期间,积极参加革命斗争,被敌人抓捕入狱施以酷刑,但她始终未透露党的任何信息。出狱后不久,侬瑟若因四肢萎缩病逝,年仅33岁。

“新生入校伊始,我们就特别重视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经常讲、常态讲红色故事,让孩子们走进党的门、争做党的接班人。”广南一小党总支书记、校长杨慧说。

民族教育走进新时代

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一直是广南一小的办学特色之一。从1995年开办“民族团结示范班”以来,学校共招生办学12届,截至目前已培养600余名少数民族同学,其中进入大学学习深造的近150人。民族之花不仅在校内美丽绽放,也在校外姹紫嫣红。

用红纸剪出雷锋的剪影,用壮绣绣出雷锋工作生活的场景……在学雷锋纪念日期间,广南一小的各类社团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活动。

黄丽娟是剪纸和刺绣社团的指导老师,在教学生们制作有关雷锋主题的作品前,她会先通过图片和影视作品给学生们讲述有关雷锋的故事。“每次讲雷锋的故事时,都会有不少学生流下泪水,在我看来,‘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种子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了。”黄丽娟说,她负责的社团成员主要是“民族团结示范班”的女同学,大家边学习边创新,让民族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在广南一小,融合的元素无处不在。“学校将教学场地与原来的历史文物建筑部分区分开来,既不影响正常教学,也不影响对土司衙署的保护。”据杨慧介绍,在原有基础上保护、修葺、恢复和开发利用好,让侬氏土司衙署不仅仅是文物遗址,更是历史文化传承之地。如今的广南一小,历经700年历史的土司衙署建筑和一栋栋现代化教学楼并存,古典与现代相融,成为这座百年名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本刊记者 王学勇

通讯员 王怀琼/文 邹 鹏/图

学校档案

广南一小的前身是创办于1821年的培风书院。1950年,广南县人民政府将莲峰、莲华、培风3所公立小学合并为“广南城区小学”。1965年和2004年先后更名为“城区一小”“广南县城区中心学校第一小学校”。2008年,更名为“广南县城区第一小学校”并沿用至今。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