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页:故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热点

  • 第12页
    热点

  • 第13页
    热点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热点

  • 第16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17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18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19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20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21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22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23页
    专题——百年名校 风华正茂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故事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4年2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祥云王氏:立身报国 敦亲睦邻
 

“凡有请者,祖考未尝不至,年老风雨家人请勿往,则曰:人以厚谊招我,为何不去?”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王家庄社区的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内,由王复生撰写的《先祖行述》,记录了其祖父王榛敦亲睦邻的故事,传扬着“修齐治平、忠孝睦姻、诗书明道、立身报国”的优良家风。

近代以来,祥云王氏相继涌现出教化乡里的“老贡爷”王榛、设馆办学的王之溎等名人,以及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一门三杰”投身革命的光辉事迹。其家风家训不仅惠及王氏后人,更在当代成为提升王家庄社区基层治理水平的强大精神内核。

巧用典故解纷争

在王家庄社区的中心位置,矗立着一座百岁功德坊。牌坊上书“年弥高德弥劭”六字,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题写。牌坊左右两门横额正面,有时任祥云县令题写的“滇西人瑞”“德冠儒英”两联。百岁功德坊立于王榛百岁诞辰之时,是当地乡民为纪念其和睦乡邻、开馆设学、教化育人的德行善举而专门修建的。如今,王家庄依然流传着王榛巧解群众碱水之争的故事。

王家庄温泉素有“滇西第一碱水温泉”之称。用碱水熬制的土碱,是茶马古道上的抢手货。1905年,王德三在作文中形容土碱“质量而用广”“行销远而产额多”,是致富一方的支柱产业。据记载,随着碱田增多,温泉水逐渐供不应求,村民之间因争水导致争吵、械斗、打官司的情况时有发生。最严重时,曾发生过“蛮牛打死教习”的事件,村民们甚至将官府派出的调停人员打死。

眼看村民间的矛盾日益加深,王榛毅然出面进行调停。他用附近三英寺里供奉的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英“异姓同胞胜兄弟”的故事劝解村民,制定了“王胡朱张”四姓每月固定时间、轮流取用温泉水的“轮子水”分配方案,将其勒石刻碑,镶于龙王庙山墙,作为永久性水规。“轮子水”约定俗成后,各姓群众按规定取水、用水,纷争矛盾彻底解决,“滇西第一碱水温泉”得以更好地滋养王家庄的土地。

如今,传承百余年的土碱制作技艺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开发出以土碱洗手液为代表的文创产品,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乡愁产业”。

立志为民谋幸福

“东方未明,便促吾兄弟卧诵前日所读诗,偶有过失,则正言作戒吾兄弟。虽凛畏之,亦不思转学于吾父或诸伯叔处也。”在《先祖行述》中,王复生回忆起兄弟俩跟随祖父王榛学习的经历。每天天还没亮,祖父便让王复生、王德三在床上“卧诵”,其要求不可谓不严。正是祖父读书明道、身体力行的要求,让兄弟俩养成良好的品行、打下扎实的学业根基,为他们日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进而接触到李大钊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除了勤奋好学,王氏家族一脉相承的勤劳善良、宽容恭让的家风,也深刻影响着后人。1930年,王德三在为其母赵莲翠撰写的《母亲墓志》中回忆道:“母亲是聪明勤劳而好强的人,一生劳苦,一生焦愁。我幼年多病,与母亲同处的日子多,受母亲性格的感染较多,我最佩服母亲是个聪明果断而有先见的人。”

母亲的病逝让王德三悲痛万分,他认为,旧社会还有许多饱受磨难的女性,只有投身革命,推翻旧社会,解放广大受苦民众,才足以告慰母亲。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兄弟三人先后走上革命道路。

民族团结传佳话

“王德三在任中共云南临委书记期间,在省临委设置了少数民族问题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开设的第一个研究和领导地方少数民族工作的机构。他主持制定的《少数民族问题大纲》,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关于地方少数民族问题的纲领性文件。他于1927年编写的《苗夷三字经》,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地方民族工作文献。”据王家庄社区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汝学介绍,近年来,王家庄社区结合王氏家风家训中敦亲睦邻的内核,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进步与红色基因传承双融合双推进的跨越发展之路。

如今,王家庄社区生活着汉、彝、白等10个民族的群众,当地注重发掘“王胡朱张”四姓的家风家训,将其融入村规民约。“胡氏家训要求‘融入相关、利害相及、忠义为重、财帛为轻’;朱氏家训要求‘忠义孝悌、和家睦族、自奉俭约、忍让恭谦’;张氏家训要求‘耕读传家、和气致祥、孝忍明德、忠义常念’。”王汝学表示,通过发掘优良的家风家训,将其与红色文化相融合,使之成为推动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可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成效。

近年来,王家庄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荣誉称号,优秀家风家训也有了新的实践载体。依托大理州持续开展的“书记院坝(楼宇)协商会”,村民们围绕事关村庄发展的大事小情,实现“问题一线解、民情一线商、实事一线办”,各族群众融洽相处,村庄宜居和谐,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本刊记者 李宏刚

通讯员 李世祖/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