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页:卷首语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时政

  • 第11页
    时政

  • 第12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3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4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5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6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7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8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9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热点

  • 第22页
    热点

  • 第23页
    热点

  • 第24页
    热点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故事

  • 第33页
    故事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4年3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婚礼变迁
曾永会
 

春节回四川农村老家过年,正巧遇上邻居家儿子娶媳妇。

农村办婚礼,既为热闹喜庆,也图个脸面。邻居家家境殷实,也是户讲究人家,因此这场婚礼该有的礼数一样不少。

婚礼前,男方家带着彩礼上女方家下聘,女方家则备好嫁妆提前送至新房。婚礼当天一大早,新郎忙着接亲,家人则忙着布置新房、摆宴席、迎宾客。快到中午时,接亲队伍回来了,伴着喜庆的鞭炮声,新人一路发红包、撒喜糖,大家笑着哄抢。

进入正式婚礼环节,新人手牵手跨过火盆,踏着红毯登台,宾客纷纷向新人抛撒桂圆、花生、红枣,表达美好祝愿。在婚庆司仪的引导下,新人拜堂行礼,向双方父母敬上改口茶,聆听父母的谆谆教诲。

看着热闹场景,母亲满是羡慕地说:“现在的婚礼真热闹,我们那时就简陋多了。”这话引起了婶子、婆婆的共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中,勾勒出几十年来的婚礼变迁轮廓。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大多数家庭生活艰苦,办婚礼的不多,少数家庭吹唢呐、坐轿、撒糖,两床铺盖凑到一块儿就完事。

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些,家庭条件好的有木床、木桌、柜子等作为陪嫁,一般家庭则是几床喜庆的铺盖。那时,家家户户的口粮都是定额的,新人戴上大红花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就算结婚了。

到了八九十年代,大家的收入在增长,结婚的“装备”标准也提高了:“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是标配,后来还升级为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此时兴办婚礼,场面虽简单但仪式感满满,送亲、接亲、回门都有讲究,还开始出现像我父母一样追赶潮流选择旅行结婚的年轻人。

从不同时代的婚礼特色,可以洞观人们生活蒸蒸日上。从两床铺盖到“三转一响”,从一朵大红花到一袭婚纱,结婚的仪式感越来越强、讲究越来越多、排场也越来越大,有些便成了陋习,如索要高额彩礼等。婚礼是“门面”,生活是“里子”,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爱情更为重要。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