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时政

  • 第11页
    时政

  • 第12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3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4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5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6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7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8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9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热点

  • 第22页
    热点

  • 第23页
    热点

  • 第24页
    热点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故事

  • 第33页
    故事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4年3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远离“坑老”保健消费
 

对老年人而言,健康是头等大事。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的重视,让一些不法商家打起了歪主意,他们利用老年人防范心不强、维权意识淡薄等特点,通过虚假宣传、“洗脑式”营销等手段,诱导老年人购买夸大功效甚至“三无”保健产品。老年人购买保健产品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案例1:“免费”背后藏骗局

“看一看,瞧一瞧,免费掏耳朵啦!”玉溪市江川区某农贸市场内,一名男子正在卖力吆喝。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龚大妈也加入到掏耳的队伍中。简单检查后,该男子断定龚大妈“有很严重的耳结石”,自称掌握祖传掏耳技术,让龚大妈捏着鼻子鼓气,不一会儿,便从她的耳道里掏出一团豌豆大小的黑色“耳结石”。

“这么大的异物,到医院要花三四千元才能解决。”该男子一边宽慰龚大妈,一边向围观群众展示从她耳朵里掏出的“耳结石”。震惊之余,龚大妈不得不向对方支付了500元“掏耳费”。回家后,龚大妈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最终在女儿的协助下报了警。

几天后,民警在走访中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朱某。经查,朱某从外地流窜到江川区后,通过鼓吹“祖传技艺、免费掏耳”等噱头,吸引中老年人掏耳。为营造“技术过硬”的假象,朱某在掏耳前会用手电筒装模作样地检查一番,告诉一些老人无需处理,而更多人则会像龚大妈一样,被告知有“耳结石”,不及时处理会导致耳聋或其他严重疾病,去医院治疗要花费上千元。在操作过程中,朱某趁机将事先准备好的“耳结石”放入受害人耳中,骗取100~500元不等的费用。

“两个多月间,朱某在江川区、通海县等地的多个农贸市场流窜作案,骗取中老年人现金8800余元,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据江川区人民法院法官唐炳丽介绍,该案也为广大老年人敲响警钟:感觉身体不适要到正规医院治疗,不要轻信江湖游医的宣传,否则不仅耽误病情诊治,还会将辛苦积攒的养老钱拱手送给骗子。

案例2:诱导消费花样多

诱导消费是涉老骗局中的常见手段。与以往靠死缠烂打诱导消费不同,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通过打“感情牌”、搞“洗脑式”营销等,让老年消费者心甘情愿花钱购买保健产品,玉溪市民邓女士就深受其害。

邓女士逛街时收到某健康养生馆的保健品宣传手册。在手册中,商家宣称产品“包治百病”“延年益寿”。得知邓女士身患癌症后,工作人员强调该店销售的保健品治疗癌症有奇效,诱导其参加保健品促销活动。

活动中,工作人员通过免费发放小礼品、免费理疗等手段,让邓女士对该保健品的效果深信不疑,诱导其大量购买。短短一个月内,邓女士在该健康养生馆消费8万余元。至次年邓女士去世时,仍有从该健康养生馆购买的价值5万余元的保健品未使用。针对该健康养生馆夸大宣传、诱导消费的行为,邓女士的家人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要求该健康养生馆对未使用的保健品进行退款。最终,在玉溪市消费者协会的协商沟通下,该健康养生馆同意对邓女士未使用、不影响二次销售的商品进行退款。

除精准拿捏痛点打“感情牌”外,一些商家还会对老年消费者开展“洗脑式”营销,昭通市民易先生的父母不幸“中招”。二老坚信商家“只要吃了这些保健品,高血压等老毛病就会慢慢好转,生病也不需要就医”的谎言,即便因为停药引发疾病,仍坚持服用保健品,拒绝就医。无奈之下,易先生只得向昭通市消费者协会投诉,要求该商家澄清虚假宣传的保健品功效,并为其父母退货、退款。在消协介入后,该商家同意了易先生的诉求。

建言:按需选购理性消费

“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治疗疾病,不会达到所谓‘速效’‘包治百病’的作用。相反,劣质的保健品会加重患者病情,延误治疗时机。”云南省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投诉部部长耿春光指出,面对种类繁多的保健产品,老年消费者务必正确认识其功能和作用,按需选购,理性消费。

同时,耿春光还提醒老年消费者,选购保健产品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购买保健品时,要认准产品包装上的“蓝帽子”标志。应到证件齐全的正规销售场所购买,妥善保存购物发票及相关凭证。保健产品信息可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

第二,仔细查看保健产品包装上的厂名、厂址、生产日期、有效期限、功能及适用人群等内容,核对商家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保健食品注册证书或备案凭证信息,切勿轻信来源不明的朋友圈、朋友群、小程序等微商信息。

第三,不要贪小便宜,轻信推销员的介绍。对利用会议、讲座、健康咨询等方式宣传保健产品的活动,以及打着“免费送产品、送服务”幌子的促销活动,应保持警惕。

第四,发生消费纠纷时,消费者可先与商家协商解决。若无法自行协商解决,应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投诉举报电话12315。

本刊记者 李宏刚/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