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页: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时政

  • 第11页
    时政

  • 第12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3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4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5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6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7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8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19页
    专题—银发消费谨防陷阱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热点

  • 第22页
    热点

  • 第23页
    热点

  • 第24页
    热点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故事

  • 第33页
    故事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4年3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网络消费欺诈
 

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普及,很多老年人习惯在网上购物。坐在家里,刷刷直播、动动手指就把东西买了,十分便捷。然而,一些新型消费陷阱、网络诈骗手段也随之出现。由于部分老年人辨识能力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成为不法分子行骗的重点对象。

案例1:线上消费退款有猫腻

花出去的钱还能退回来?遇到这种好事,很难不动心。不过,一旦动心,很可能会钱包不保。

年近七旬的仲大爷闲暇时喜欢学习新知识,为此报名参加了在线财商课堂——启牛商学院。一天,仲大爷收到一封快递,里面有一份“全国12315平台,启牛学堂退费的公告”,称将为学员退费。

仲大爷信以为真,便按照公告内容,通过扫描二维码添加一名QQ好友。对方将仲大爷拉进一个“QQ退款群”,告诉他只有按照购买基金的方式进行操作,才能退还学费,并“热心”地为其提供了一个下载链接。

仲大爷很快按照对方的提示下载了一个陌生的App,并注册个人账户。随后,仲大爷登录该App联系退学费事宜,客服给他发送了一个银行账号,让其将“买基金”的钱转入该账户。因仲大爷不懂操作流程,客服还“贴心”地把他拉进一个群,在线教学。

在此过程中,客服称“出现操作失误,需要修复数据”,并提供了两个“修复方案”。仲大爷选择了其中一个28万元的“自动修复数据方案”,准备通过手机号绑定的中国建设银行卡向客服提供的账号转账。

幸运的是,由于银行卡设置了转账限额,仲大爷无法完成操作,便前往银行柜台处理,骗子的伎俩被银行工作人员识破。经过提醒,仲大爷才惊觉差点被诈骗,迅速报警。

仲大爷虽幸运地及时止损,但现实生活中,此类诈骗手段却屡屡得逞。家住昆明市西山区的常奶奶通过某网购平台购买商品后,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告知她“因商品质量问题,商家将就该笔交易进行退款”。常奶奶点击退款链接后,银行卡里的钱却被转走。好在她绑定手机号的银行卡里余额不多,损失不大。

案例2:切勿轻易向陌生人转账

不能随便向陌生人转账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但真遇上这类事,依然有人上当受骗,张爷爷的遭遇就为大家敲响了警钟。

一天,70岁的张爷爷接到一通电话。见是来自外省的陌生号码,他非常谨慎,并没有接。不一会儿,对方直接打来视频电话,张爷爷担心有什么急事,便接通了电话。张爷爷发现,视频电话中只能显示自己,看不到对方的模样。正疑惑,对方却准确地说出张爷爷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又询问他是否通过微信办理过“百万保障”的服务。

“今天是最后一天能关闭这个服务的时间,不然到期后,就要办理32期分期,每个月要交1000元的费用。”对方声称是银联中心和微信管理平台的工作人员,绝对不会骗人。想到对方连自己的身份信息都掌握得那么准确,张爷爷深信不疑。“工作人员”告诉张爷爷,办理业务要排队,他可以通过银行转账进行操作。在对方的指导下,张爷爷通过手机银行App,先后向对方进行两次转账。 “好了,你先等一等,马上就办完了。”对方说完就挂断了视频电话。察觉不对劲的张爷爷赶紧查询自己的银行账号,发现里面的钱不翼而飞。

或信誓旦旦、甜言蜜语,或出言恐吓、威逼利诱,或伪装身份、看人下菜……这些都是骗子惯用的伎俩。他们往往通过不法渠道获得受害人身份信息,为其行骗创造条件,老年消费者一定要多加提防。

建言:下载使用反诈App

本来是要存钱却变成了购买理财产品,添加陌生人的微信学炒股结果卡里的钱遭转走……网络消费骗局五花八门,如何防范?对此,云南众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樊玲认为,预防网络消费诈骗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消费意识要理性,提高警惕。目前的网络消费诈骗,通常是先制造“噱头”,给些“甜头”吸引受害人注意。只要不被蝇头小利诱惑,不轻信陌生电话、不轻易点击陌生链接,骗子往往无从下手。

二是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尤其是身份证号、手机号等。比如,常有商家搞“扫码送礼”活动,消费者扫码后往往要先填写身份信息进行注册,不经意间就泄露了个人隐私,这些信息可能会被骗子用于诈骗。

三是建议下载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该App上不仅有防范诈骗的宣传信息和案例,在遇到可疑电话号码来电时,还可及时反馈,若确认该号码有问题,平台会将其屏蔽处理。

樊玲建议,老年人一旦上当受骗,一定要及时报警,详细说明款项支付过程。同时,应致电相关银行,办理银行卡挂失,尽可能挽回经济损失。此外,可充分应用96110预警劝阻专线、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全国移动电话卡“一证通查”、云闪付App“一键查卡”、全国互联网账号“一证通查2.0”等几大反诈利器,构筑起防诈反诈的“防火墙”。

本刊记者 蒋 颖 通讯员 罗 波/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