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页: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热点

  • 第12页
    热点

  • 第13页
    热点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热点

  • 第16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17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18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19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0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1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2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3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故事

  • 第33页
    故事

  • 第34页
    故事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养生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文化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交流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四
 
标题导航
2024年4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南湖映照联大旧时光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

初夏的蒙自,静卧在群山怀抱中。城中心的南湖里,荷花含苞待放,一如86年前的那个夏天。

1938年初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在蒙自设分校,闻一多、郑天挺等教授带领文学院、法商学院师生来到蒙自,在南湖边的蒙自海关一带学习、生活,度过了一段短暂但安稳的时光。

初遇南湖,感伤风物似旧京

百年前的蒙自,是云南对外贸易的中心。

1887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续议商务专条》,开蒙自为商埠。1889年,蒙自设立海关,正式开关通商。法国领事馆、蒙自海关税务司署、哥胪士洋行等标志性建筑都建在城中心的南湖边。1910年以后,由于当地民众反对滇越铁路经过蒙自,于是各国领事馆、洋行纷纷关闭,蒙自渐渐恢复了平静。

另一边,距蒙自千里之外的北平,却被战火打破了平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战火快速蔓延,华北沦陷。为了保留“文化火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后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因昆明校舍不够,于是在蒙自设立分校,文学院、法商学院师生在蒙自分校上课。

1938年4月,闻一多、郑天挺等教授带领文学院、法商学院300多名师生从昆明前往蒙自,得到蒙自人民莫大帮助:蒙自将空置的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等建筑租给联大师生作为教室和宿舍,当地乡绅周伯斋将“颐楼”免费提供给联大师生作为女生宿舍,还有王氏、杜氏、周氏等大户纷纷主动接纳无处安居的联大师生。

这座滇南小城,让历经颠沛的联大师生暂得栖息。闲时,闻一多、朱自清等师生常常到南湖边散步。初夏,南湖中的荷花含苞待放,夜幕降临,桥边灯影交错、歌声不绝,尚存昔日的商埠繁华,这番情景让他们想起了北平的风光。陈寅恪教授在《蒙自南湖》中写道:“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

湖畔书香,学风润泽滇南小城

抗战时期,物资紧缺,西南联大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在昆明,西南联大的教室由铁皮搭建而成,每逢下雨天,雨点打在屋顶,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

而蒙自分校高大坚固的法式建筑窗明几净,风景宜人的南湖畔,更是深受师生喜爱的“第二课堂”。联大师生常在南湖边上课、演讲,引得当地群众围观。

远离前线、安稳宁静的蒙自,是联大师生的治学乐土,他们倍加珍惜,更加刻苦钻研。闻一多在给友人张秉新的信中写道:“蒙自环境不恶,书籍亦可敷用,近方整理诗经旧稿,素性积极……因而坐废其学问上之努力也。”

在蒙自,至今流传着闻一多“何妨一下楼”的典故。

闻一多住在哥胪士洋行的二楼,房间临东大街、面朝南湖,带有一个独立阳台。他专注研究《诗经》《楚辞》,除了吃饭、上课,不肯踏出房间一步。就连买菜购物,也是从阳台上放下篮子,篮子中放一块钱,让楼下的商贩将他所需物品放进篮子里。

住在隔壁的郑天挺教授看不过去,劝闻一多:“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旁边几位教授也附和道:“就是,何妨一下楼呢?”后来,这句话在师生中传开了,成了闻一多的雅号。也正因废寝忘食的研究,在蒙自期间,闻一多对《天问》进行细致考订,完成了《天问疏证》。

虽然蒙自分校仅开设了一学期,但联大师生的先进思想、文明做派,对蒙自民众思想开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们办起“蒙自夜校”,教群众识文断字,宣传时事政治,教唱爱国歌曲,开展灭蝇运动,引领蒙自群众积极抗日、摒弃糟粕思想,不断争取进步。

南湖相约,诗文寄托情思

尽管物资匮乏,但联大师生精神富足,善于苦中作乐。

文学院的同学组织成立了第一个学生社团“南湖诗社”,还创办了《南湖诗刊》。

南湖诗社最早萌芽于“湘黔滇旅行团”步行入滇的旅途中。途中,闻一多指导中文系学生向长清和教育系学生边走边采集民间歌谣,他们受途中见闻所感,商量计划成立诗社。

到蒙自后,在闻一多和朱自清的鼓励和指导下,诗社很快成立起来。因大家十分喜爱南湖,经常在南湖畔组织诗歌座谈、演讲,于是取名为“南湖诗社”。南湖诗社十分受欢迎,学生们都以成为社员为荣,穆旦、赵瑞蕻、周定一等著名诗人,都是南湖诗社的社员。

晨昏暮晓,社员们相约南湖畔,对着清风碧水感慨吟咏,或抒思乡之情,或慨家国之恨。《南湖诗刊》优选诗文编排为壁报,张贴在校舍的墙上,每次出刊,都吸引不少师生驻足观看。闻一多、朱自清无论工作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对社员诗文进行点评和指导,极大增加了南湖诗社的知名度。

1938年9月,西南联大在昆明西北郊修建的新校舍落成,文学院、法商学院决定迁回昆明,蒙自分校成为了历史。

在动荡岁月,蒙自时光成为联大师生心底的记忆,在这期间及今后一段时期,联大师生作了大量诗文来纪念蒙自生活。多年后,回想起蒙自,朱自清说:“常常想起这个地方,特别是在人事繁忙的时候。”

如今,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校舍仅存哥胪士洋行、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法国领事馆、周家旧宅、王家旧宅五处,其中哥胪士洋行、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法国领事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9月,蒙自市深挖联大历史、弘扬联大精神,在哥胪士洋行内建成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向世人讲述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的时光。

本刊记者 曾永会 通讯员 李炫都 柏雨杉/文

蒙自市融媒体中心 佴斌/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