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页: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热点

  • 第12页
    热点

  • 第13页
    热点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热点

  • 第16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17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18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19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0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1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2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3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故事

  • 第33页
    故事

  • 第34页
    故事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养生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文化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交流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四
 
标题导航
2024年4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培源旧居:见证“周大将军”话“湍流”
 
周培源旧居

在昆明西山脚下的山邑村,有一栋古色古香、文化气息浓厚的宅院,这里依山傍水,远离城市喧嚣,我国著名的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和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的周培源先生曾在此度过4年多时光。在这里,周培源用他的“湍流”,激起物理学的一片“涟漪”。

藏在滇池边的“闼翠楼”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周培源夫妇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跟随清华大学南迁长沙,继而又迁往昆明,担任西南联大教授。到昆明后,周培源一家先住在大观楼附近的马家花园。1938年9月,日本飞机开始轰炸昆明。同年12月,周培源一家搬至滇池边山邑村闼翠楼安家,直到1943年周培源赴美。

据西山区文管所工作人员李利民介绍,闼翠楼始建于1925年,原系私人住宅,民国时期曾作为医院使用。该楼占地约108平方米,是一栋砖木石结构、两层三开间的建筑,门楣上写有“闼翠楼”三个字,中间房门两侧的石柱上有两副楹联,即“山色送青入户牗,湖光引绿过阑干”“中有白鸥闲似我,行尽青溪忽值人”。楼如其名,“闼翠楼”面朝滇池,站在二楼向外望去,庭院里绿叶萋萋,不远处碧波翠色扑面而来。

2003年,周培源旧居被西山区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昆明市政府对旧居进行了抢救性修缮,2011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烽火中的科学救国情怀

在周培源旧居外的白墙上,画有连环画,正是流传至今的“周大将军骑马上课”的故事。

山邑村距离西南联大20多公里,周培源每周一、三、五要到学校讲课,两个女儿在车家壁小学上学。为解决交通问题,周培源买了一匹马,取名为“华龙”。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喂马、刷马,然后骑马送两个女儿去上学,有课时再前去西南联大上课。教授骑马上课,讲授现代科学,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道风景线,物理系主任饶毓泰还戏称周培源为“周大将军”。

世道艰难,周培源却迎难而上,他在西南联大专门开设了与抗战有关的课程,如弹道学等,钱三强夫人何泽慧和王大珩均受业于此课程,有志于“以物理捍卫国防”。考虑到湍流理论在飞机、导弹、舰艇研制上的巨大作用,周培源便将研究重点从相对论转移到流体力学领域的湍流理论。

除在西南联大授课外,周培源整日把自己关在“闼翠楼”阁楼上,甚至与陈岱孙、李继侗等一班好友达成默契:来去随意,不必应酬接待。当时,刚诞下第三个女儿的妻子王蒂瀓身体虚弱不堪,周培源又接过家中重担。晚上女儿哭闹不停,他就抱着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哄睡了女儿,再赶紧开始湍流理论研究和备课。经过3年的刻苦钻研,周培源的湍流研究实现了鱼跃龙门的突破,他的第一篇湍流论文发表于1940年的《中国物理学报》,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需要研究湍流的脉动方程,为以后湍流研究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女儿周如玲曾问周培源为何研究湍流,他回答说,相对论不能直接为抗战服务,作为一名科学家,大敌当前,必须以科学挽救祖国,所以选择了流体力学。

4年多的时光说长不长,但那段特殊岁月却让周培源与昆明产生了特殊的羁绊。1985年,周培源到昆明参加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研究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期间,专程到西南联大旧址——云南师范大学参观,在与师生的座谈中,他曾深情地回忆:“我对昆明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一生中最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是在西南联大度过的。”

与云南的不解之缘

2018年12月,周培源旧居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列为“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小楼内陈列了周培源生平事迹及其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生活照片、趣事等。“这张流传甚广的周培源骑马照,就是周培源四女儿周如苹2004年到昆明拜访父亲旧居时交给我们的。”李利民指着挂在墙上的照片说,“周如苹并不是在昆明出生的,但因父母时常在家中聊起昆明,便也对这里产生了感情。”

周如苹出生于1948年,这已经是周培源离开山邑村5年后。但周如苹对山邑村的生活情景了如指掌,如同亲身经历一般。她回忆:“父亲母亲常常怀念云南的生活,认为这段日子是他们一生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全家人与昆明人共患难的日子……以致母亲曾多次表示,在她死后想睡在滇池中。在家里,姐姐们常用昆明话交谈,大姐如枚曾炫耀自己讲的‘马街话’特地道……讲起她们小时候的故事绘声绘色,我特别爱听,一切对我来说都非常新奇,有一种神秘感。因此对昆明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特别亲切。”

周培源一生,师友无数,在昆明的几年间,虽然生活极其艰苦,但风光明媚的山邑村,成了许多西南联大教授聚会的场所。梁思成、林徽因、陈岱孙、金岳霖、张奚若、任之恭、李继侗等老朋友,每到周末,经常到山邑村的小院聚会。不大的五六间房子,晚上地上床上经常是睡得满满的,陈岱孙的日记中时常出现“今到周家,次回归”的记载。

曾经的时代烽烟已渐渐平息,如今的周培源旧居虽经过修缮面貌焕然一新,但其中一砖一瓦深处散发的历史气息一直没有散去。新为表,旧为里,旧居里展示的一张张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记录了一代科学人的高尚情操,生动呈现了周培源先生勇攀科学高峰的执着追求和为祖国科教事业耕耘一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本刊记者 欧阳小抒/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