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页: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热点

  • 第12页
    热点

  • 第13页
    热点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热点

  • 第16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17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18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19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0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1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2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3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故事

  • 第33页
    故事

  • 第34页
    故事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养生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文化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交流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四
 
标题导航
2024年4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冰心默庐:一方小院谈笑有鸿儒
 
冰心默庐小院里的两层小楼

历史的安排,让冰心与昆明呈贡结下了不解之缘。1938年至1940年,冰心、吴文藻一家住进了昆明市呈贡文昌社区的华氏默庐。从此,梅贻琦、罗长培、杨振声、费孝通等著名学者常常在此聚会,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国之未来……一方小院谈笑有鸿儒,留下了学者们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如今,冰心、吴文藻旧居以“冰心默庐”雅号闻名遐迩,成为后人慕名瞻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路南迁至呈贡“墓庐”

走进位于呈贡区武装部院内的“冰心默庐”,安静清雅的小院与周边房屋形成鲜明对比。踏进小院,大门正对着一栋白墙灰瓦的两层小楼,楼上悬挂着费孝通题写的“冰心默庐”牌匾。坐西向东的小楼与旁边两间耳房一起,构成了一座中式四合小院。小院里种着冰心先生喜欢的梅、兰、竹,梅树高及小楼瓦檐,初春的梅树刚好满上新绿,宁静的小院透出勃勃生机。

时光回到1938年。当时,为响应国家“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号召,冰心和在燕京大学担任教授的丈夫吴文藻与其他师生一起,从北平一路辗转,绕行大半个中国,于当年9月来到祖国大西南的昆明。

然而,远途迁徙至昆明后,冰心一家还是没能避免敌机轰炸,在昆明螺凤街和维新街短暂停留后,吴文藻和冰心夫妇带着3个孩子,与不少联大师生一起来到呈贡。

到呈贡后,冰心一家先住在呈贡文庙,同住这里的西南联大国情普查所教授戴世光为欢迎冰心一家,特意写了一副对联“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赠予冰心,门额为“怀璧居”。住下不久,因为住所人员较多,居住不便,冰心一家在呈贡中学校长昌景光先生的帮助下,搬到“华氏墓庐”。

在昆明本地方言中,默庐与墓庐发音一样。搬到华氏墓庐后,冰心取墓字谐音,将墓庐改为默庐,表达自己乱世“净伏”的情怀。

成为文化名人聚集地

定居默庐后,冰心除了在家照顾孩子外,每周还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教授文章作法课。其间,她为呈贡中学题写校训“谨信弘毅”,并创作校歌。

作为西南联大教授,吴文藻常在呈贡和昆明间来回奔波。每到周末,他会坐米轨火车从昆明到呈贡洛羊火车站,再骑马回到默庐家。吴文藻还经常带“三剑客”郑天挺、杨振声和罗常培教授来默庐小住。冰心曾回忆,当年自己和孩子每到周末就会到城墙边去等候丈夫和客人,只要听到马蹄声,孩子们就会齐声喊:“来将通名!”当听到“吾乃北平罗常培是也”,孩子们就会欢呼起来。而时任西南联大校长的梅贻琦和夫人也多次和吴文藻一起来默庐过周末。一时间,默庐成了昆明文化名人的聚集地,包括沈从文、巴金等作家和众多社会学大家都来默庐雅聚过。其中,吴文藻的学生费孝通的一个孩子也在默庐降生。

住在默庐的两年多时间里,吴文藻除在联大授课外,还到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作讲座和授课。1939年,吴文藻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邀请,为云南大学建立社会学系并担任系主任,主持科研和教学工作。同年,受燕京大学校务长司徒雷登委托,他在昆明建立燕大和云大合作的实地调查工作站,并主持工作。后来一家人移居重庆后,工作站由费孝通带领和主持。之后,工作站被迁入魁阁,在费孝通的带领下,魁阁创造了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术高峰,培养了张之毅、史国衡、谷苞、田汝康等一批社会学大家,凝聚起了学术报国的“魁阁精神”。

讲好“默庐”故事

“我的寓楼,后窗朝西,书案便设在窗下,只在窗下,呈贡八景,已可见其三,北望是‘凤岭松峦’,前望是‘海潮夕照’,南望是‘渔浦星灯’。”“回溯生平郊外的住宅,无论是长居短居,恐怕是默庐最惬心意。”1940年2月,冰心在香港《大公报》发表文章《默庐试笔》,深情赞美呈贡景物风光。后来,冰心学生为纪念她,在“默庐”前加了冰心之名,“冰心默庐”雅号由此名扬。

随后,冰心应邀到重庆做妇女工作。怀着对默庐的深深眷恋,冰心一家离开呈贡。离开前,冰心还为学生李培伦题写著名词人卢前的《临江仙·读剑南诗稿》,以“一发青山愁万种,干戈尚满南东,几时才见九州同……”抒发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离开呈贡后,冰心还一直关注着呈贡。1974年,74岁的冰心回访默庐。1990年,她建议把呈贡中学原校训“谨信弘毅”改为“任重道远”,并将精心书写的“任重道远”四字寄来。晚年,冰心还创作了《忆昆明——寄春城小朋友》一文,勉励春城小朋友。

为继承和弘扬冰心、吴文藻这一辈文人的可贵精神,讲好“默庐”故事,2003年5月,“冰心默庐”被列为昆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呈贡区文旅部门特邀费孝通先生题写“冰心默庐”,经修葺后打造成冰心生平、吴文藻教授生平及成就等常年专题展,并于当年10月向社会开放。如今,默庐已成为呈贡区重要的人文旅游景点,累计接待专家学者等万余人。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作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和儿童文学家,冰心留下的温暖名言和她的雕像一起,置于默庐二楼会客厅,其撰写的《繁星》《寄小读者》《小桔灯》等经典作品,温暖了一代代读者。

本刊记者 谭宗慧

通讯员 钟彦娇 李艳梅 戴玲玲/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