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页:故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热点

  • 第12页
    热点

  • 第13页
    热点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热点

  • 第16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17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18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19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0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1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2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3页
    专题—走进联大名人旧居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故事

  • 第33页
    故事

  • 第34页
    故事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养生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文化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交流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四
 
标题导航
2024年4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昆武:妙笔绘就艺术人生
 

出生于1955年的李昆武是地地道道的“老昆明”。17岁参军,复员后到《春城晚报》工作,担任美术编辑,后任美术摄影部主任。其间,创作推出脍炙人口的《云南十八怪》系列漫画。退休后,李昆武勤耕不辍,创作出一幅幅充满乡愁记忆的漫画。

2022年,李昆武获法国政府颁授“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时任法国驻华大使罗梁赞其“是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奔走千里,成就《云南十八怪》

“对于绘画,我从小就喜欢……”李昆武回忆道,在那个用洋瓷缸喝水,出门就能看见田野的年代,他将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以漫画的形式记录成日记。李昆武会在家中贴一张漫画,画着一个小朋友抬着锅,母亲回来看到,会心一笑,明白他这是去打饭了。

20世纪80年代,受交通条件制约,很多人都不愿意出差,李昆武恰恰相反。到《春城晚报》工作后,他经常外出收集创作素材。一个背包、一顶软边尖帽、一本速写本和一个军用水壶……带着这些“装备”,李昆武走遍了全省各地。

于是,《春城晚报》上出现了“王小牛游边疆”的连载漫画。在“王小牛”眼里,傣族的竹楼是新奇的、景颇族的筒裙是漂亮的、佤族的长发是飘逸的、腾冲的大滚锅是奇妙的、石林的奇石充满了神秘色彩……

后来,李昆武取材云南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创作推出《云南十八怪》系列漫画。这部生动有趣的作品不仅让他声名鹊起,也让神奇美丽的云南为广大读者熟知。

据李昆武透露,为了创作《云南十八怪》系列漫画,他曾经收集、整理了七八十个云南特色景观或文化现象,这“十八怪”是经他反复琢磨后才确定的。“有些有损云南形象的就不能收录,特定时期的历史现象,现在来谈也不合适。比如,火车没有汽车快、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等。”李昆武说。

扎根沃土,获取“乡愁”创作素材

事实上,李昆武从未接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而是基于对绘画的热爱,探索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乡愁”元素深深植根于他的创作中,成为其创作生涯的鲜明主线之一。

李昆武的漫画作品不拘泥于技法和形式,创作素材几乎都来源于生活。正如他所言:“生活是我的老师,社会是我的课堂。”

在昆明市呈贡区杜曲村某村民家的墙体上,李昆武创作了一幅名为《暖暖的黄昏》的巨幅壁画。画面里,一对老夫妻在黄昏中相互搀扶着向巷子深处走去。李昆武向记者讲述了创作初衷:“当时,一对老夫妻相互搀扶着从我身边走过。我觉得这个场景很感人,就在墙上实景绘画,画上的街道是真实的、人也是真实的。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源于民间,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的体现。”

作为“滇池文化大使”,去年,李昆武受邀前往杜曲村创作百余幅壁画。如今,一幅幅饱含泥土味、生活味和乡愁味的壁画,不仅让杜曲村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还吸引了海内外的艺术家和学者前来参观、拍摄。

“我小时候在滇池边一个叫小河口的村子生活过,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村了,但是我对村里的各种画面仍记忆犹新。”在李昆武看来,为杜曲村创作的“乡愁”壁画,都是儿时记忆片段的真实再现。

勤耕不辍,向世界展示云南美

今年4月初,李昆武应邀赴法国举办个人画展。他表示,2024年正逢中法建交60周年,能为增进两国民间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倍感自豪。“通过我的作品,向海外观众展示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李昆武透露,此次画展被法国《世界报》等多家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李昆武是中国为数不多在海外拥有众多读者的漫画家,其善于创作关乎“大时代背景下中国普通民众”的作品,部分作品还在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出版。

2005年,李昆武的作品引起法国达高出版社负责人的关注。在其建议下,李昆武开始创作个人自传体漫画《从小李到老李》(法文版名《一个中国人的一生》)。这部作品细腻地呈现了中国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关联,2009年首次在法国出版后,广受海外读者喜爱,先后以18种文字在多个国家出版,曾入围有着“漫画奥斯卡”之称的法国昂古莱姆漫画大奖。

“海外读者通过我的漫画看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并从中了解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历史变迁。”李昆武笑着比喻,“这就如同一位不会使用筷子的西方朋友想要品尝中国云南的米线时,我为他送上了一副刀叉。”

“很多海外民众渴望了解中国,我们的现代化进程是如何发生的?百姓生活是怎样的?他们通过我的作品,找到了部分答案。”李昆武分析自己的漫画在海外走红的原因,“同时,我的作品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底子,也融入了欧美流行的图像小说、电影分镜式故事漫画的表现手法,易于各国读者理解和接受。”

本刊记者 杨旭东/文 邹 鹏/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