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页:专题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专题

  • 第11页
    专题

  • 第12页
    专题

  • 第13页
    专题

  • 第14页
    专题

  • 第15页
    专题

  • 第16页
    专题

  • 第17页
    专题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热点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热点

  • 第22页
    热点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4年5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耿家盛:两代劳模一颗初心
 
耿家盛在“耿家盛劳模创新工作室”给学生们讲解塔式起重机的基本结构

从技校毕业的油漆工成长为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升级为“大国工匠”,耿家盛用30余年诠释“工匠精神”,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一路走来,流过多少汗,打磨过多少把车刀,耿家盛早已记不清,但他明白,打磨的不仅仅是器具,更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内心。

匠心筑梦始于家风

耿家盛至今还保留着父亲耿鼎留下的多把精品车刀,每次看见它们,他都会想起父亲手把手教自己学技术时的场景。“是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我从最初的学习技能到爱上技能,进而自觉地钻研技能,对我的成长之路影响特别深。”说起父亲,耿家盛言语间充满自豪。

耿鼎同样称得上传奇,学识字、学车床、磨刀具,一步步攀上技术巅峰,于198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先后解决技术难题120余项,为省内外机械行业攻克技术难关400余项。父亲的传奇人生,始终激励着耿家盛潜心钻研,不断攻克技术难关。

1980年,17岁的耿家盛考入技校。毕业后,他先到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后调入昆明重机厂(今中国铜业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明重工”),改行当车工。

优秀的车工不仅车刀要磨得好,还得针对特殊工件磨制专用车刀,深知这一点的耿鼎让耿家盛跟着厂里技术最好的师傅黄庭富学习磨刀。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耿家盛打磨过数不清的车刀,手上的水泡一层叠一层变成老茧,才得到师傅认可。过硬的技术,让他对车刀的材质、打磨的角度有着更深的认识,也为日后改造车刀、改进工艺奠定了基础。

技术精进之路上挫折不断。1987年7月,加工一件长2.7米、直径50毫米的工件,给耿家盛出了一道难题。“我以为凭我三年所学的车工技术应该不难,结果却是工件报废,我赔偿了50元材料费,相当于当时大半个月的工资。”挫败和委屈让耿家盛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父亲却打趣道:“你呀,刚学会走路,就想跑,还想飞。”在用玩笑话敲打耿家盛的同时,父亲不厌其烦地传授他很多加工技巧。

“我一生都在传承父辈的技术、思想和对自我的要求。”回望来时路,耿家盛体会深刻,“‘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神’,锻造这种精神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日复一日地打磨自己。”

立足岗位诠释“工匠精神”

父亲和师傅们的倾囊相授,加上自身勤学苦练,让耿家盛进步神速。他开始做一些技术要求高、加工难度大、工艺复杂的工件,将每一个任务视作学习和提升技能的机会。“一开始是我向领导申请干活,后来是领导找我干活,这是对我技术的信任。再后来,是客户找我干活,这是技术创造价值的过程。”耿家盛说。每年,他几乎都有一两项技术革新,自己最满意的“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就是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得出。这项2006年的发明,可提高30%的生产效率。

耿鼎在为儿子的成长感到欣喜的同时,不断提醒他技术需要创新传承,而耿家盛也在成长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专业技术型人才传帮带的重要性。为帮助年轻员工快速成长,他主动承担带徒任务,几年间,先后带出20名徒弟,工种涵盖车、镗、铣、钻。为使徒弟们尽快适应岗位需求,耿家盛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辅导,耐心讲解理论,手把手示范操作。耿家盛一直牢记父亲的告诫,把“一枝独秀不如百花齐放”作为人生信条,数十年如一日传授技艺,培训职工上千人次。通过开展“传绝技”交流活动,带出一大批优秀的技术骨干。

为此,昆明重工专门打造“耿家盛劳模创新工作室”,由行业专家和优秀技术人员组成工作团队,与职工签订“师带徒”协议,帮助一线职工提高生产技艺和创新能力,为云南机械行业塑才育才。2021年,“耿家盛劳模创新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言传身教传承绝技

自2023年10月退休后,耿家盛一直辗转于红河、保山等地宣讲,今年已宣讲13场。此外,他还在云南省技师学院等4所院校成立工作室,不定期开展现场教学和讲座。

“一方面是传承技术,另一方面也要传承老一辈敬业、精业的‘工匠精神’,这样才会有更多优秀的新时代青年工匠诞生。”为此,耿家盛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传授给同事、徒弟和学生。

耿家盛认为,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是立足专业领域对自己“斤斤计较”,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是一种超越功利性的职业坚守。“当前,制造业等行业蓬勃发展,云南的高技能人才缺口还很大。”耿家盛分析指出,培养一名技术工人周期较长,以车工为例,可能培养三四年仅能达到入门水平,对于追求“短平快”工作的年轻人缺乏吸引力。此外,收入待遇、晋升空间也是制约技能人才规模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个时代宣扬‘工匠精神’并非易事,但却是必要的事。”在耿家盛看来,涵养“工匠精神”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强调它的精髓所在,不能光凭一个口号来铸就。每一个追求匠心的人,都需要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地找准自己的定位,这种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

本刊记者 欧阳小抒/文

受访者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