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页:专题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专题

  • 第11页
    专题

  • 第12页
    专题

  • 第13页
    专题

  • 第14页
    专题

  • 第15页
    专题

  • 第16页
    专题

  • 第17页
    专题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热点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热点

  • 第22页
    热点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4年5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桂科:用心守护山石屏
 

“李爷爷,这个是什么呀?”

“这是以前我们给麻风病患者做手术用的工具。”

在洱源县炼铁乡山石屏村的麻风历史博物馆里,一群游学的小学生围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桂科身边,好奇地询问展陈物品背后的故事。

退休后的李桂科,依然扎根在他热爱并奉献半生的山石屏村,从一名医治麻风病的医生转变为山石屏精神的讲解员。

留在“江那边”

黑潓江静静流淌,穿过山川,越过平地。从空中俯瞰,黑潓江是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江这边,有村庄、田园、集镇;江那边,是深邃的山坳,不见人烟的荒芜。

在炼铁乡人的心中,“江那边去不得”,因为,“江那边”有山石屏疗养院,聚集着让人谈之色变的麻风病患者。

洱源县曾是麻风病高发地。1953年,当地政府在大山深处黑潓江边人迹罕至的地方建立山石屏疗养院,集中收治来自洱源、剑川、丽江、兰坪等地的麻风病患者。

1981年4月,一条渡船停靠在“江那边”,从船上下来几名穿着防护服的医生,这是洱源县防疫站皮防科的第一批医生。时年23岁的李桂科就是其中一员。

回想起43年前的山石屏疗养院,李桂科至今印象深刻:在简陋的垛木房、脏乱不堪的环境里,居住着180多名麻风病患者,部分患者嘴歪眼斜、肢体残缺,在地上艰难爬行。

李桂科和同事们完成治疗任务乘渡船离开时,麻风病患者不约而同聚集到江边,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离去的身影,久久不愿离开。回望“江那边”,李桂科心中很不是滋味,他决定留下来,治好麻风病患者。

当李桂科抱着一床铺盖卷进入山石屏疗养院时,人们就知道他不是在开玩笑。

李桂科晚上住在山石屏疗养院的健康区,白天就在疗养院中给麻风病患者做清创手术、日常诊治。此外,他还负责三营镇洋芋山、干海子等“麻风村”的救治工作。更多时候,李桂科待在山石屏疗养院简陋的卫生室里,一边学习一边研究治疗方法。他率先在省内开展麻风足底溃疡家庭治疗手术,为患者找到并引进麻风病联合化疗方案,使麻风病患者得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治愈、不留残疾。

1990年,山石屏疗养院的181名麻风病患者全部治愈。2014年,山石屏疗养院撤销,取而代之的是山石屏村民小组,彻底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留下来的66名麻风康复者成为第一批村民。

联通外界治“心病”

身体上的病治好了,但“心病”却很难治愈。

一直以来,人们谈“麻”色变,麻风病患者被外界所歧视。“其实,95%以上的人对麻风病具有免疫力,并且麻风病可防可治,并不可怕。”李桂科说。

为治好麻风康复者的“心病”,重新融入社会,李桂科想了许多办法。

2010年3月11日,是山石屏疗养院最热闹的日子。那天,山石屏疗养院里张灯结彩、杀猪宰羊,举办国际尊严尊敬日纪念活动。李桂科邀请周边几个村的文艺队前来表演,并邀请周边村落的村民、麻风康复者家属参加活动。400多人齐聚一堂,大家推杯换盏,手拉手围着篝火打跳到深夜才散去。

正是这一次聚会,消除了麻风康复者和周边村民的隔阂,人们真正相信了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全部治愈,再也不惧怕“江那边”。2011年,李桂科又组织了“生命关怀公益之旅”,动员人们走进山石屏,了解“麻风村”的故事。

虽然欢迎外面的人进来,但麻风康复者对外界依然恐惧,于是,李桂科决定让麻风康复者走出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他带着麻风康复者们到大理、昆明、北京、上海旅游,他们乘高铁、坐飞机,在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登上万里长城看大好河山,在大理古城楼下合影……外面的繁华世界,让几十年没有走出过山石屏村的康复者们大为震撼,重燃生活的信心。一名康复者说:“山石屏村不能落后,我们也要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山石屏村与外界彻底联通了,麻风康复者们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但李桂科的工作还没有结束:“还要带着大家搞生产哩。”李桂科常看的书从医疗书籍变成了农业工具书,他的床头经常放着《致富天地》等期刊,睡前他总要看几页。

这些年,李桂科从医生变成了致富带头人,他带着麻风康复者们发展种植、养殖业,联系志愿者帮忙销售农产品。“以前,外面的人都不敢碰山石屏村人种的菜、养的鸡。现在,大家都抢着买呢。”李桂科笑着说。

留住山石屏记忆

2017年,李桂科退休。有医院冲着他的声誉重金聘请他,但他拒绝了:“我一天三顿能吃饱就行,再多的钱对我来说没有意义。”

李桂科的心仍在山石屏村。

退休后,他一个月有20多天在山石屏村,既为照顾麻风康复者,也为完成一个夙愿——筹建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山石屏村是我国麻风病防治成就的缩影,我想把山石屏村的故事讲好,让大家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是如何战胜麻风病的,用山石屏精神激励更多的人。”李桂科说。

为筹建麻风历史博物馆,李桂科颇费心血。他带领村民按照原貌修建白族垛木房、医务室、小学教室,四处收集整理麻风病患者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学生使用过的书本和课桌,以及为患者治疗的器械和药品,还原过去麻风病患者生活和治疗场景。他还四处收集图片资料,亲自撰写文字资料,用于制作展板。

2019年7月27日,白族火把节,李桂科特意选了这个红火的日子为麻风历史博物馆揭牌。小小博物馆,留住了山石屏的记忆,也留住了李桂科的心血。

几年来,博物馆迎来一批又一批参观者,李桂科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讲述着山石屏村的故事,像多年前面对麻风病患者一样,和蔼而温和,生动讲述一个簸箕、一瓶药、一张课桌蕴含的山石屏精神。

夙愿已了,如今,李桂科又有了新目标——搞公益旅游。“要在黑潓江边建一条旅游步道,开辟一块地搞农耕体验,还要提升改造麻风历史博物馆……”李桂科谈着未来的规划,眼里亮晶晶的。

本刊记者 曾永会

通讯员 钱丽娅 李义勇/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