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页: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热点

  • 第09页
    热点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热点

  • 第12页
    热点

  • 第13页
    热点

  • 第14页
    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 第15页
    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 第16页
    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 第17页
    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 第18页
    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 第19页
    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 第20页
    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 第21页
    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文化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4年6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西寺塔:穿越千年巍然矗立
 
西寺塔

“东寺街,西寺巷,茅司(茅厕)拐拐小楼上……”对于昆明人来说,这首孩童时常挂嘴边的童谣,总能唤起久远的“昆明记忆”。童谣中提到的两条街巷,得名于闻名遐迩的地标建筑——东寺塔和西寺塔。

拥有千年历史的东西寺塔遥遥相望,极具古朴苍劲之感。初建时,两座塔的周边曾有寺院合围,东边的为常乐寺,寺中之塔称常乐寺塔(今东寺塔);西边的为惠光寺,寺中之塔称惠光寺塔(今西寺塔)。岁月流逝,两座古寺已湮没于历史长河,唯有两座古塔存留至今。2006年,惠光寺塔和常乐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塔历程一波三折

“东西寺塔是昆明地区保留至今较早的佛塔,已有1300多年历史,也是较古老的建筑之一。无论从造型艺术还是景观构成来看,两座塔在建筑史和景观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昆明市西山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李利民表示。

据史料记载,双塔的建造,尤其是惠光寺塔的建造颇为曲折。一千多年前,南诏国第十代国王晟丰祐因朝野混乱,欲将统治中心迁往拓东城(今昆明),于是在拓东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和佛寺,惠光寺就是重要的建筑之一。

“晟丰祐抵达善阐城(原拓东城)时,为他营造的宫室已经完工,惠光寺也初具规模,但惠光寺塔的建造却进展缓慢。”李利民说,筹划建构的惠光寺塔是一座高13层的密檐式方形、砖石结构宝塔,体量巨大。建造如此高大的建筑,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难度是空前的,加之善阐城建在滇池的湖积平地上,土层松软。虽为建造此塔专门请来了恭韬、徽义、徐立等知名工匠,但工程进展艰难而缓慢。

雪上加霜的是,公元833年,掌控南诏国实权的蒙嵯颠下令建造大理崇圣寺内的千寻塔,并调集正在建造惠光寺塔的恭韬、徽义、徐立等人前往大理施工。8年后,千寻塔完工,惠光寺塔得以继续建造。直至公元849年,惠光寺塔才完工。

“建造惠光寺塔前后历时20年,实际施工时间12年。相传,当时建塔采用的是‘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的方法,即垫一层土、修一层塔。塔修好后,将土逐层挖去,让塔身显现出来。”据李利民介绍,5年后,晟丰祐又起意在惠光寺的东边兴建常乐寺,并在寺内建造与惠光寺塔形制一样的常乐寺塔。有了此前的经验,建造常乐寺塔仅花了5年。

古人笔下的“双塔”

惠光寺塔和常乐寺塔建成后,除了迎接信众,也成为亮丽的景观。在昆明古代状物抒情的诗词中,“双塔”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如元代白族文人王升在《滇池赋》描写了“昆明八景”,其中就有“双塔擎天”一景;云南第一部志书《云南志略》的作者李京骑马刚到昆明时,正好雨过天晴,他一眼所见便是“天际孤城烟外暗,云间双塔日边明。”(《初到滇池》)。

明洪武年间,谪居云南的昆山人史谨在描述昆明城时,看到的是“城南双塔高嵯峨,城北千山如涌波。”(《云南》);明代昆明诗人郭文登上碧鸡山(今西山)太华寺,放眼望去,只见“湖势欲浮双塔去,山形如拥五华来。”杨升庵赞其句“善状景物”。

清代诗篇中,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的《大观楼》诗中有“听唱竹枝来小咏,醉看塔影忽双飘。”钱南园在《阿姑祠》诗中有“一夜风吹西寺塔,霜空不断响铃声。”此外,还有“海高双塔小,天阔一帆闲。”“海果变为田,盛衰阅双塔。”“天涵水面浮双塔,池涌波心耸一楼。”“片帆影远入云小,双塔烟寒与浪浮。”“双塔铃声摇夕照,万家灯火乱寒星。”等佳句。

“在古代诗人眼中,近看双塔,高峭巍峨,直耸云间,是昆明城繁华的象征之一。远观双塔,飘浮于湖光山色间,缥缈如同海市蜃楼,美不胜收。双塔的铃声,伴随着昆明人的朝夕晨昏、春夏秋冬;双塔的身影,见证着昆明的历史沧桑。”李利民说。

老昆明的乡愁记忆

据历史文化研究学者介绍,古时的西寺塔既是佛塔,也是滇池渔民的灯塔。西寺塔每层都有佛龛,夜晚在佛龛中点灯,在灯火的指引下,渔民们摇着渔船、唱着渔歌,满载而归。

据从西寺塔第六层佛龛内发现的明弘治十六年《建塔存功记》石碑记载,西寺塔“暮夜燃光明,华灯移照,灿烂宛如列宿,环熠下土,铃铎声闻四野……”不难想象,在没有路灯的古代,夜行人旅途疲惫,蓦然抬头,眺望西寺塔融融灯光,这种心灵上的慰藉难以言喻。

对年近七旬的老昆明王荣福来说,东西寺塔陪伴了他的少年时光。他回忆道:“那时候去得多的是东寺塔,我们经常到塔里玩,有木板通向塔顶。”给王荣福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塔顶的4只金鸡,老一辈人告诉他,金鸡以前是会“叫”的,后来不知何故,不再发出声音。

如今,在连接东西寺塔的步行街上,处处镌刻着追忆时光的印记。整条步行街的路面由条石铺成,两侧立着26柱仿清道光丁未年(1847年)造的石雕路灯。步行街东段,“百年老昆明市井青铜雕像群”栩栩如生,重现古时昆明百姓闲时下棋、街头补碗、贩卖百货等生活场景。

“对弈”铜像旁,王荣福专心致志地与棋友一较高下,围观者也沉浸于棋局变化中。一抹夏日夕阳,将人群的影子拉长……

本刊记者 杨旭东/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