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页:故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热点

  • 第09页
    热点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热点

  • 第12页
    热点

  • 第13页
    热点

  • 第14页
    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 第15页
    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 第16页
    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 第17页
    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 第18页
    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 第19页
    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 第20页
    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 第21页
    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文化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4年6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劳汉昌:医者仁心 但求利人
 

2023年11月,88岁高龄的劳汉昌又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批终身成就奖。自1959年开始行医,到1995年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昆医附二院”)退休,劳汉昌一直致力于脊柱、关节、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等骨科疾病的诊疗和研究,推动全省骨科专业领域共同进步和发展。离开工作岗位后,他依然定期坐诊、研究病例,为骨科事业发挥余热。

筚路蓝缕创立骨科

1963年,因工作需要,劳汉昌从昆医附一院调入昆医附二院,随后被推荐到上海参加为期2年的全国骨科专业高师班学习,跟随国内著名骨科专家系统学习小儿骨科、矫形外科及创伤关节等骨科诊疗,为昆医附二院成立骨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0年,昆医附二院将骨科病区从大外科分离出来,劳汉昌被任命为首任骨科主任。“当时骨科刚成立,专业人才匮乏、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多手术都开展不了。”劳汉昌回忆道。为提升医术,1981年,劳汉昌前往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深造。在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他努力汲取骨科医学理论和医疗器械等方面的知识。“当时,国外骨科医院的医疗器械先进、规章制度成熟,学习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掌握了很多新技术。”他说。

学成归来,劳汉昌结合省内骨科发展现状,决定先从脊柱、关节外科起步,以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和老年骨质疏松症等前沿课题入手。在他的带领下,昆医附二院率先在全省开展脊柱侧弯矫治和关节镜等手术。医院还与国防工厂合作,仿制脊柱钢丝、手术支架等,攻克国内脊柱侧弯矫治、关节外科手术器械缺乏等问题,加工出300余台手术支架供省内外医生使用。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云南骨科医疗水平逐渐得到国内学术界认可。

与此同时,劳汉昌带领团队,积极探索为小儿麻痹症、脑瘫及先天性畸形患者开展手术和康复矫治,不少患者通过手术实现正常行走。“20世纪90年代,我曾带队到昭通、大理等地开展小儿麻痹症诊疗和手术,累计手术千余例,在昭通创下2周完成198例小儿麻痹症手术的纪录。”劳汉昌说。

仁心仁术尽显名医风采

“医生是一个不会退休的职业,只要手脚灵活、耳聪目明,就能为病人服务。”1995年退休后,劳汉昌接受多家医院聘请,为更多病人提供医疗服务,通过学术交流和专业研究等形式,继续投身骨科事业发展。并以主编或参编身份,出版《骨质疏松及治疗》《脊柱外科学》等医学著作,助力骨科理论体系建设。

1996年,劳汉昌参与了“三七皂苷RGL及混合药物治疗脊椎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的实验研究”。1998年,担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后,劳汉昌借助平台积极参加国外骨科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学习,持续开展医学研究。同年,劳汉昌参与完成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机理研究”斩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为避免青少年因驼背影响身体发育,2011年,云南省成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普查与矫治中心,劳汉昌担任核心专家成员,常年到全省各州(市)的学校开展脊柱普查公益活动。截至2018年,他累计救助680余名患者,帮助全国4000余名脊柱侧凸患者进行支具矫治。今年23岁的小赵就是在2014年的一次普查中被发现存在脊柱侧凸的问题,经过劳汉昌的及时诊疗,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从医60余年来,劳汉昌累计为上万名小儿麻痹症、肢体残疾、骨质疏松和关节病患者进行手术和康复矫治,因在肢体残疾康复等方面贡献突出,先后获得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云南省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肢体残疾矫治突出贡献奖”。

倾囊相授培养后起之秀

在劳汉昌看来,医生提升医疗水平好比开车,只有公里数累计越多,技术才会越熟练。医生需要通过接触更多的患者、操作更多复杂的手术,才能让技术和视野更上一层楼。也因此,年逾八旬的他依然担任云南省残联康复中心西山区人民医院“肢体残疾矫治”定点医院首席专家等社会职务,力所能及地为更多患者提供帮助。

为患者进行诊疗和手术之余,劳汉昌也注重骨科的人才培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能做的手术也是有限的,只有把经验和技术教给更多人,才能让更多患者得到帮助。”为把多年积累的行医经验传授给后辈,劳汉昌坚持每周到医院坐诊一次,带着年轻医生做手术。

“劳教授是我的启蒙老师,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医院成功开展了包括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和颈椎手术在内的多类型骨科手术。”陆良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马斌说。作为劳汉昌的众多学生之一,马斌至今已为上千名患者实施手术,让本地患者就近就便享受到高质量的骨科诊疗。“我还记得劳教授带我们做的最后一台手术是颈椎手术。当时他虽已80多岁高龄,但对待手术非常认真,每个环节都力求精准到位,让我们非常敬佩。”马斌说。

“身为医生,他最高兴的事,就是走在街上时被医治过的患者认出来。”妻子樊明桢说,劳汉昌的言行中处处透露着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劳汉昌也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凭借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践行着“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的从医格言。

本刊记者 谭宗慧

通讯员 胡 莹 石 玲/文 邹 鹏/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