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页:致富前沿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致富随笔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要闻

  • 第06页
    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特别关注

  • 第14页
    特别关注

  • 第15页
    特别关注

  • 第16页
    特别关注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乡村振兴

  • 第28页
    乡村振兴

  • 第29页
    乡村振兴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乡村振兴

  • 第36页
    乡村振兴

  • 第37页
    乡村振兴

  • 第38页
    乡村振兴

  • 第39页
    乡村振兴

  • 第40页
    乡村振兴

  • 第41页
    致富先锋

  • 第42页
    致富先锋

  • 第43页
    致富先锋

  • 第44页
    致富先锋

  • 第45页
    致富先锋

  • 第46页
    致富观察

  • 第47页
    致富观察

  • 第48页
    致富观察

  • 第49页
    致富观察

  • 第50页
    工作交流

  • 第51页
    工作交流

  • 第52页
    工作交流

  • 第53页
    工作交流

  • 第54页
    双创空间

  • 第55页
    双创空间

  • 第56页
    双创空间

  • 第57页
    双创空间

  • 第58页
    致富前沿

  • 第59页
    致富前沿

  • 第60页
    农家茶座

  • 第61页
    农家茶座

  • 第62页
    法治乡村

  • 第63页
    法治乡村

  • 第64页
    法治乡村

  • 第65页
    法治乡村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田间课堂

  • 第73页
    田间课堂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生活百科

  • 第77页
    生活百科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他山之石

  • 第80页
    他山之石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6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科学家用细胞育出首例厘米级鱼肉等6则
 
邹 鹏/图

我国科学家用细胞育出首例厘米级鱼肉

最近,由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东红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陈军教授牵头的细胞培养鱼肉团队,联合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团队对外宣布,科研人员以大黄鱼为对象,通过干细胞分离、工厂化培养与组织化构建技术,成功合成国内首例厘米级细胞培养大黄鱼组织仿真鱼排。细胞培养肉被认为是极有潜力解决未来人类餐桌肉品和蛋白供应,减少人工养殖肉类动物对水资源、土地资源高度依赖的技术之一。这项技术将为未来用不同鱼类乃至其它经济动物的细胞,培养获取优质蛋白提供新思路,并且对于海洋鱼类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降解地膜成农田环保“新衣”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设施栽培课题组副研究员闫妍博士及其团队在《总环境科学》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为日光温室番茄种植提供了一种全新配方的PBAT/PLA腐殖酸生物降解地膜。生产中普遍使用的地膜为聚乙烯(PE)材料制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残留会破坏土壤结构,不仅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还会造成作物根系发育受阻、产量降低以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而生物降解地膜以在自然环境中可被微生物作用而完全降解的材料为主要成分,添加对环境无危害的环保型助剂吹塑制成。使用后无需进行人工回收,可直接翻耕于土壤中,并能在土壤中实现降解,既高效又环保。

马铃薯有害突变二维图谱被绘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成功绘制出第一个马铃薯有害突变的二维图谱,利用图谱信息开发预测新模型,显著提高了马铃薯产量预测的准确度,可将杂交马铃薯的育种效率提高50%以上。这一研究成果,可解决马铃薯无性繁殖存在的育种周期长、种植成本高等问题。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介绍,在幼苗期就可以预测产量,准确度比以前提高25%~45%,这样就可以在早期淘汰产量低的种薯材料,从而快速培育出高产品种。研究团队成功选育出具有第一代原型品种的“优薯1号”,目前已经在云南、广东等省试种。

稀土樱桃光源可有效减少樱桃裂果

在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2号基地人工气候实验室里,部分容易出现裂果的樱桃品种,如“布鲁克斯”“红灯”“美早”等,在使用稀土樱桃光源后,这些品种的裂果率由原来的40%以上降至8%~13%。与同期未使用稀土樱桃光源的樱桃树相比,受到稀土樱桃光源照射的樱桃可以提前5~9天转色,至少提前10天上市,同期每亩可增收40%~80%。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彤表示,试验表明,在樱桃花果期使用稀土樱桃光源,可以加快樱桃树的蒸腾作用,促进钙离子等元素吸收,提升樱桃果皮韧性,可大幅降低因水分变化引起的裂果现象。

玉米种植减排增效机制被揭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揭示了优化农艺措施、减少地膜应用、实现灌溉玉米区减排增效的机制,为灌溉区地膜减量和玉米密植高产水肥一体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总体环境科学》上。研究团队发现,通过使用积温利用率(URAT)低于86.6%的玉米品种,并将种植密度每平方米增加3株,可大幅提高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在西北灌溉玉米区,通过将玉米品种所需的积温与环境积温相匹配,无膜覆盖并增密种植,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措施,可以提高露地种植玉米产量,减少残膜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云南核桃油变身“植物黄油”

最近,云南农业大学的盛军教授、田洋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罗嘉等研究团队,在不添加增稠剂的情况下,以具有特殊结构和生物降解性、机械性能优越、表面活性强的食用纳米纤维素作为唯一凝胶因子,以核桃油为载体,通过乳液模板法,成功构造出不同性质的多不饱和油凝胶,使核桃油变成固体“植物黄油”。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食品凝胶》。这一研究成果,为核桃油的多元化利用以及可调控食用纳米纤维素油凝胶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新路径,延长了核桃油保质期,增加了核桃油的食用和应用范围,延长了核桃产业链。

本刊综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