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页:特别关注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要闻

  • 第06页
    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特别关注

  • 第14页
    特别关注

  • 第15页
    特别关注

  • 第16页
    特别关注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驻村工作

  • 第25页
    驻村工作

  • 第26页
    驻村工作

  • 第27页
    驻村工作

  • 第28页
    驻村工作

  • 第29页
    院士专家科普

  • 第30页
    院士专家科普

  • 第31页
    院士专家科普

  • 第32页
    院士专家科普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乡村振兴

  • 第36页
    乡村振兴

  • 第37页
    乡村振兴

  • 第38页
    乡村振兴

  • 第39页
    乡村振兴

  • 第40页
    乡村振兴

  • 第41页
    乡村振兴

  • 第42页
    乡村振兴

  • 第43页
    致富先锋

  • 第44页
    致富先锋

  • 第45页
    致富先锋

  • 第46页
    致富先锋

  • 第47页
    致富先锋

  • 第48页
    致富观察

  • 第49页
    致富观察

  • 第50页
    致富观察

  • 第51页
    致富观察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双创空间

  • 第55页
    双创空间

  • 第56页
    工作交流

  • 第57页
    工作交流

  • 第58页
    工作交流

  • 第59页
    工作交流

  • 第60页
    农家茶座

  • 第61页
    农家茶座

  • 第62页
    法治乡村

  • 第63页
    法治乡村

  • 第64页
    法治乡村

  • 第65页
    法治乡村

  • 第66页
    致富前沿

  • 第67页
    致富前沿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田间课堂

  • 第73页
    田间课堂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生活百科

  • 第77页
    生活百科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他山之石

  • 第80页
    他山之石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4年3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 察
如何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户在哈尼梯田插秧

三月伊始,云岭大地处处是春耕备耕的忙碌景象,种粮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然而,农民不敢种、不想种、种不好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种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

“种粮自然灾害多,旱涝不保收,存在减产减收风险。”采访中,部分受访农民表示,上述原因导致他们种粮时存在顾虑。

在采访中,禄丰市种植户马平告诉记者:“种水稻程序繁琐、投入大,后期田间管护很关键。近几年,气候持续干旱,病虫害多发,已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减收。”

对此,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专家唐昆分析,根据多年实践来看,云南部分粮食产区时常受到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跨区域、跨国境的病虫害侵入多发、高发。云南省粮食生产总体上还处于较为传统的农业生产现状,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同时,相较于大部分特色经济作物,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植保要求较高,外加受自然灾害影响,易出现粮食减产减收现象。因此,相较于种粮,农民更愿意通过种植特色经济作物或者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近年来,国家通过守好耕地保护红线、整改整治抛耕撂荒、整改推进土地复耕、强化粮食直补等举措,不断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唐昆建议,各级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尽快划分“粮食功能区”,通过夯实优质土地、建设高标准水利设施、设立绿色防控屏障等,尽量减轻、减少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同时,应探索推进和开发多种种粮保险机制、保险产品,最大限度保证种粮农民“旱涝保收”,提高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创新轮作和协调生产模式

“我不想种粮食,打工一个月挣的钱够买全家半年的口粮。”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年轻一代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有的把土地流转出去参与种植特色经济作物,有的则选择外出务工。

要让农民“想种粮”,关键是让农民能通过种粮食赚到钱。唐昆认为,省级层面和各地党委、政府应积极配套财政支持资金,持续制定出台和优化系列补贴、扶持政策,从良种、农资、农机、农技等各环节入手,对种粮农民进行精准补贴,让他们从中得到更多实惠,提高种粮积极性。

对此,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袁平荣表示,各级政府部门和生产主体、农民都应转变粮食生产观念,通过开展多元化单产提升行动、绿色高产示范行动,创新“粮—经”轮作和协调生产模式,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比如,永胜县三川镇探索“水稻+莲藕”“水稻+蔬菜”两年三轮作模式,不但提高了粮食产量,还有效发展了“荷花经济”。当地种植大户王晓琴说:“我们采取的轮作模式,既种粮、种藕还种菜,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增加了收入。”

培育职业种粮生产主体

据了解,当前云南粮食生产还面临一个问题:粮食单产、产值提升进入瓶颈期。

袁平荣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有几方面:一是近年来粮食作物种子性能升级、种植技术更新迭代不断加快,让习惯于传统耕作方式的农民难以适应,把握不住新的技术要点;二是不少年轻人进城务工,种粮农民平均年龄偏大,难以学习和接受新技术、新品种;三是一些地区粮食种植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低,农业机械覆盖面和使用率低、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导致粮食产量和质量不高。

对此,袁平荣认为,应加大对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主体的扶持力度,以产业化发展模式改变农业小生产格局,从而建立起以职业种粮生产主体、职业种粮农民为主体的队伍。如此既能解决农民种不好粮的问题,也将是未来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必由之路。

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国家粮食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王莉花研究员认为,当务之急应大力构建本土粮食种子体系、生产技术规范体系,积极对生产主体进行培训培育。同时,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加快推进适山化农业机械覆盖面和使用率,尽快形成适度规模、产业化和标准化的粮食生产格局,以提高粮食产量、质量和产值。

本刊记者 刘 宇/文

邹 鹏/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