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页:故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专题—“智慧养老”新发展

  • 第11页
    专题—“智慧养老”新发展

  • 第12页
    专题—“智慧养老”新发展

  • 第13页
    专题—“智慧养老”新发展

  • 第14页
    专题—“智慧养老”新发展

  • 第15页
    专题—“智慧养老”新发展

  • 第16页
    热点

  • 第17页
    热点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热点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故事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养生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交流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服务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2年4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文才:百岁老人的红色家风
 

“多次想着在家庭文化方面做点什么,这次终于走出第一步,姑且以《家》来称呼它吧。也借此机会,祝福外公、外婆健康长寿,祝福各位亲人幸福吉祥……”这是百岁老人李文才的外孙王雅川写在由自己编辑、印刷的一本小册子扉页上的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美的编排,一篇篇由家庭成员真情实感撰写的文章,传递出这个四代同堂家庭的脉脉温情。封面上一个大写的“家”字,就是这个2021年全国“最美家庭”的精神内核。

在枪林弹雨中成长

1923年1月,李文才出生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时,李文才成了一名孤儿,开始了在地主家当长工的苦难经历。“那个时候年纪小,只能去地主家放牛。白天劳动,晚上喂牲口,只给饭吃,不给工钱。”儿时的悲惨经历,李文才至今仍记忆犹新。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李文才目睹了日军的疯狂屠杀和抢掠,毅然参军抗日,走上革命道路。1944年,李文才成为济源独立团的一名战士,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快2年,我才第一次穿上带补丁的军装。那时我们没有枪,只有老百姓自制的手榴弹……”在枪林弹雨的岁月中,李文才和战友们靠简陋的武器装备和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积极生产、保护群众,打击日伪、汉奸和地方势力。因在一次对日伪的战斗中表现突出,李文才被提拔为副班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国民党集中兵力进攻延安,李文才所在的部队被整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与延安保卫战。“延安保卫战是我经历过的最艰苦的战役,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李文才说,他所在的部队在延安以南的茶坊构筑纵深阵地,依托有利地形进行抵抗。国民党军队则以飞机、大炮进行掩护,对阵地进行强攻。“我们损失惨重,前线的一个连全部战死,我们班有4名战友阵亡。”看着昔日战友一个个倒下,身为副班长的李文才几近崩溃。但他强忍悲痛,带着剩下的战士坚守阵地。

后来,李文才随部队突破黄河天险,进行战略大反攻,先后参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作战。1952年,李文才随部队转入地方,继续为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1984年,李文才从楚雄吕合煤矿离休。

“为人民服务的事要多干”

“我们这个家庭是革命家庭。你们要记住,人一定要有人格、有尊严,为人民服务的事要多干、要干好,对工作和家庭不利的事千万不能干。”在儿孙们的记忆中,李文才离休后时常会召集家庭成员开家风会,对大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叮嘱晚辈自觉学习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在家庭教育中,李文才总是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以身作则,教导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女儿李玉仙讲述了一件让她印象深刻的小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李家附近的村庄有一名独居老人,不时上门讨要一些菜叶和白糖,说是拿去做药引子。当时,家中虽然物资匮乏,但李文才总会尽可能分一些给他。“从来没听说过这两种东西能做药引子,咱们一定是被骗了。”次数一多,李玉仙忍不住向父亲抱怨。“我是知道的,但他年纪大了,又实在可怜,咱们何必拆穿他呢?”李文才还特意强调,今后这种会让别人丢面子的话,一定不能在当事人面前说。

李文才的老伴代菊英有两个弟弟,早年父母去世时,她便把弟弟接来抚养,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大弟弟身体不好,弟媳去世得早,代菊英又把弟弟的三个孩子接到家里住,供他们上学,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对于妻子的决定和做法,李文才始终全力支持。

随着李家的年轻一辈逐渐长大成人,他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感激李文才对家庭的付出。“外公过去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所在地参与过农场建设,我要带他再到那里走一走、看一看。”2013年,90岁的李文才在外孙王雅川的带领下,从长水机场坐飞机到广州、深圳游玩。“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和谐号动车和地铁,现代科技如此发达,让我感慨万千。”李文才不禁回想起当年随部队行军,从广东一步步走到云南,长途跋涉多么艰辛。如今,坐飞机两个小时就能抵达。

以身作则传承好家风

虽然今年已是99岁高龄,但李文才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时刻关心国家大事。

“自离休至今,父亲始终保持着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儿子李玉昌介绍说,每次州干休所党支部组织开展理论学习,父亲都会按时参加。领取的学习文件和材料,李文才不仅要通读,还要抄写,并与同为共产党员的李玉昌共同研究探讨。“因为父亲看得多、悟得透,楚雄州委老干部局、楚雄州延安精神研究会等单位经常邀请他撰写理论文章,抒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李玉昌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晚辈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熏陶,家中先后有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多人获得相关单位“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表彰。

在日常生活中,李文才要求家人合理安排开支,克勤克俭,不乱花一分钱。他本人也以身作则,对于能够再利用的家具和物件,都会努力修复,尽量使其继续发挥作用。但在公益事业方面,李文才却毫不吝啬。他和家人为贫困地区、抗洪、抗震、抗疫累计捐款4.6万余元,力所能及地帮助贫困群众,不遗余力地回馈社会。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