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页:故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专题—党徽闪亮夕阳红

  • 第10页
    专题—党徽闪亮夕阳红

  • 第11页
    专题—党徽闪亮夕阳红

  • 第12页
    专题—党徽闪亮夕阳红

  • 第13页
    专题—党徽闪亮夕阳红

  • 第14页
    专题—党徽闪亮夕阳红

  • 第15页
    专题—党徽闪亮夕阳红

  • 第16页
    热点

  • 第17页
    热点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热点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故事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养生

  • 第29页
    养生

  • 第30页
    养生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文化

  • 第41页
    文化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交流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服务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2年7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桂英:花灯“守艺人”的七十载坚守
 

“这演的是《白牡丹卖药》,这演的是《雷打张继保》……”李桂英一边翻看剧照,一边讲述她与玉溪花灯的故事。说到兴起时,她神采奕奕,满目阳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溪花灯戏是云南花灯中最有影响的地域性支派之一。今年84岁的李桂英,70多年来一直活跃于民间花灯舞台,塑造了许多观众耳熟能详的舞台形象。2007年,李桂英获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初登台 为戏“发癫”入梨园

李桂英自幼家贫,6岁时,随父母定居现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街道。逢年过节,会有花灯表演队来村里演出。平日里连生病都要下地干活的父母,这时候也会难得休息一天,带着李桂英早早地等候在戏台边。

幕布拉开,锣鼓齐鸣。乐手拨三弦、拉二胡,长衫罗裙、珠翠满头的演员踏着轻快的舞步引吭高歌,手中的花巾彩扇灵巧翻飞,博得满堂喝彩。李桂英虽听不懂唱段、看不懂剧情,却被台上演员的精美扮相深深吸引。“当花灯演员真美、真风光。”这是李桂英对玉溪花灯的初印象。趁家中无人,李桂英偷偷撕下门框上的对联纸把脸颊和嘴唇抹红,身披床单,模仿花灯演员“咿咿呀呀”念念有词。邻居听到动静跑来看,大吃一惊,急忙跑去告诉李桂英的父母:“你家女儿‘发癫’了。”

因长期做农活耽误了读书,李桂英11岁才上学,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常被同学嘲笑。一气之下,李桂英跑回家中,打定主意学唱玉溪花灯。正巧,村里的文艺宣传队要招人,李桂英报了名。面试时,宣传队队长觉得李桂英看起来“愣头愣脑”,本想拒绝,她赶紧表明自己热爱花灯,并唱了几句自学的唱段。宣传队队长觉得李桂英很有天分,于是把她留下,一边打杂一边学艺。从此,李桂英正式踏上学艺之路。

1958年,李桂英加入玉溪县(今玉溪市)花灯代表队,师从著名花灯艺人熊介臣学习表演。数十年间,李桂英跟随班队辗转各地演出,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在声腔、表演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由她参演的《花园晒鞋》《玉约瓶》《闹菜园》等多部玉溪花灯深受群众喜爱。

再登台 彩排茶室展风采

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李桂英一度因故暂别花灯,重返舞台成为她最大的梦想。

1981年,李桂英的丈夫李玉宏退休,领到2500余元补贴。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少的收入,李桂英计划用这笔钱重新翻修家里破旧的房子。谁知,李玉宏为圆妻子重返舞台的梦想,竟自作主张将钱全部用来购买花灯演出服装和道具。看着一屋子的服装和道具,李桂英又气又喜,决定物尽其用。夫妻俩召集村里20多名花灯爱好者成立花灯表演队,在村里开起彩排茶室,每天演出2场。

彩排茶室是滇剧由流动演出阶段转为剧场演出阶段的产物,据有关资料记载,云南最早的彩排茶室是创设于辛亥革命前夕的丹桂茶园。20世纪30年代起,部分滇剧艺人开始“蹲茶馆”,昆明涌现出大量彩排茶室,随后在全省各地风靡。喝茶看戏,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李桂英的彩排茶室布置简单,舞台上只有一块幕布,观众席用砖块和木板搭建。虽然环境简陋,但观众看戏的热情高涨,场场爆满,不少观众没地方坐,甚至被挤到台上拉二胡的乐师旁边。

李桂英的表演风格极具个人特色,她演的剧目大多没有剧本,全靠临场发挥,凭借自己对角色和故事的理解,与剧中人物同悲同喜,赋予角色独特的情感和形象。李桂英的动情表演,常常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有一次,一名每天准时来看戏的观众好几天都没出现,李桂英觉得有些奇怪。再见时问起缘由,那名观众说:“我被你唱‘病’了。”原来,李桂英的生动表演让他入戏太深,悲从中来,痛哭不止,一连病了好几天。

又登台 情牵戏迷圆心愿

成名多年,李桂英拥有了一批忠实“粉丝”,丁玉仙就是其中之一。当年,24岁的丁玉仙是彩排茶室的常客,尤其爱看李桂英演《孟姜女》,连看一个星期都不会腻。花灯表演队的演员鲁世贵留意到丁玉仙,邀请她加入表演队。丁玉仙有些表演功底,得到李桂英的肯定,被她收为关门弟子。“李老师教我特别认真细致,从袖头怎么抖、出门怎么迈步,到眼神怎么表达情绪,每个动作她都亲自示范。”丁玉仙说。

经营20余年的彩排茶室因故关闭后,年迈的李桂英决定彻底告别舞台。2018年,丁玉仙与村民闲聊时得知,周边村寨还有很多李桂英的忠实观众。一位耄耋老人拉着丁玉仙的手说:“我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再看看李桂英唱花灯。”得知此事后,80岁高龄的李桂英考虑再三,决定再登台,她说:“这是观众对我、对花灯的情谊,不能辜负。”

表演地点定在桂井村北元寺,李桂英召集以前在彩排茶室演出的原班人马,免费为观众表演,只象征性收取1元钱门票作为水电费。因场地空间有限,台上多站几个人就很拥挤,观众席没有顶棚,只要下雨就无法演出。后台仅有几张桌椅,供演员化妆、换装。表演结束后,演员还得自己做饭吃。尽管环境简陋、表演辛苦,但只要看到台下观众期待的眼神,李桂英等演员就精神百倍。

玉溪花灯唱腔如同说话,唱词可以随口编,易学易唱。近年来,李桂英围绕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孝老爱亲等主题编排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花灯表演形式传唱党的政策、文明风尚,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传统花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刊记者 曾永会 /文

玉溪市红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