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页:故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时政

  • 第11页
    专题-新老人新职业

  • 第12页
    专题-新老人新职业

  • 第13页
    专题-新老人新职业

  • 第14页
    专题-新老人新职业

  • 第15页
    专题-新老人新职业

  • 第16页
    专题-新老人新职业

  • 第17页
    专题-新老人新职业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热点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热点

  • 第22页
    热点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文化

  • 第40页
    文化

  • 第41页
    文化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2年9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廖秀桂:咖啡人生分外“香醇”
 

称取足量咖啡豆,细细研磨、放入滤杯、注水闷蒸、加水萃取……在位于普洱市思茅区南岛河村的小凹子咖啡庄园里,80岁的庄园负责人廖秀桂正有条不紊地冲制咖啡。苦味醇厚、香味扑鼻、回味甘甜,一杯杯浓郁可口的咖啡,浓缩了廖秀桂扎根云南50余年,为农业发展、群众致富辛勤付出的岁月。

临危受命的科技人才

1988年,雀巢公司计划进入中国市场,在广东省建咖啡加工厂。为解决原料远距离运输新鲜度降低、成本增加的问题,公司决定就近生产原料,着手寻找中国最适合种植咖啡的地方。

北回归线附近被称为“世界咖啡种植黄金带”,该地带正好经过云南。经过多方考察、洽谈,雀巢公司决定在思茅地区(今普洱市)启动该项目。当地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准备将村民组织起来,建立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雀巢公司派出的专家也远道而来,开展技术指导。没想到,项目刚起步就碰了壁。村民们祖祖辈辈种庄稼,突然来了个“洋专家”,让大伙不种玉米改种咖啡,还讲着满口科学理论和技术标准,一时让人难以接受。眼看项目遇阻,当地政府决定把新鲜事物先进行内部消化再推进,便成立了生产办公室,四处寻找科技人才,后来将人选目标锁定廖秀桂。

大学毕业后,廖秀桂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家乡海南省,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橡胶地里一待就是24年,对热带作物种植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1989年,47岁的廖秀桂作为科技人才被引入思茅地区发展咖啡产业。“当时,我就带着几个人漫山遍野跑,教群众怎么选地、怎么育种、怎么栽培、怎么管理,后来又教他们怎么生产、加工。”廖秀桂说。

将这个过程形容成“摸着石头过河”毫不为过。普洱市多山地,气候环境复杂。廖秀桂每到一处都仔细测量、计算,根据当地的海拔、面积、气候等情况,确定咖啡树的种植数量。由他创编手绘的《云南省湿热半湿热咖啡生产实用种植手册》,成为当地村民最早的咖啡种植指南。在廖秀桂等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卡蒂姆系列咖啡豆试种成功,普洱咖啡迈出规模化种植的步伐。

咖农信任的本土专家

站在小凹子咖啡庄园的露台远眺,目之所及皆是高低错落的树林。“别看现在山清水秀,以前可是一片荒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廖秀桂回忆说。1997年退休后,廖秀桂在普洱市思茅区南岛河村租下一片荒地,依照多年探索出的理念种植咖啡树,因地势低洼取名“小凹子”。

“山顶戴帽、山脚穿鞋、身上披着花衣裳。”廖秀桂用一句话形容自己退休20余年来所做的事,尽管过程并不如他所描绘的那般诗情画意。自种下第一粒咖啡种子起,廖秀桂一直坚持生态、绿色、安全的种植理念。在种植咖啡树的同时,他还种下中药材、花卉、热带果树以及苦楝树、荔枝树、银桦树等荫蔽树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苦楝树不仅生长快、树冠大,还能散发出一种可以驱虫的特殊气味。”廖秀桂始终坚持不用除虫剂、除草剂,除生物、物理防虫措施外,有时他会带人在地里抓虫子,保护土壤里的微生物群不被破坏,逐步改良土壤。

与茶树越老越吃香不同,咖啡树的生长规律是3年收获,5~10年丰产,10年后产量开始下降。但小凹子咖啡庄园的咖啡树在丰产期每年亩产量可达200~250公斤,超过20年的老树依然能保持150公斤的亩产量。“生物多样性恢复了,环境改造好了,咖啡的产量和质量也提高了。”令廖秀桂自豪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他的种植技术得到印证。近年来,廖秀桂逐步引进多个国际认可度较高的咖啡树品种。“现在基地里有45个品种的咖啡树,是作为种质资源引进的。”廖秀桂说,庄园里的咖啡只做单品,之所以种植多个品种,是为了给咖农提供更多选择。

如今,步入耄耋之年的廖秀桂依然是当地咖农最信任的专家,他也总是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种植经验。在他的引领下,南岛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咖啡树,实现增收致富。

紧跟时代的“网红爷爷”

近段时间,小凹子咖啡庄园每天都要接待一两百名顾客,不少人通过社交媒体知晓“小凹子”,慕名前来品尝“网红爷爷”亲手制作的咖啡。从2018年起,廖秀桂与时俱进转变思路,把咖啡种植、深加工和文化旅游相结合,先后建立咖啡生产区、接待厅、教学培训教室等,实现一、二、三产业初步融合。

“客人可以采摘咖啡豆,然后脱皮、干燥、烘焙、研磨、冲泡、品尝,体验从‘种子’到‘杯子’的全过程。”廖秀桂从未放弃“创新”二字,在产品研发上,他将卡蒂姆咖啡豆一个品种做出9种口味,把过去用来堆肥的咖啡果皮做成可口的果皮茶;在销售渠道上,他推出“按需下单”模式,根据顾客口味制作咖啡豆并邮寄到家;在发展思路上,他计划开辟“花式咖啡”经营线,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近一两年,我基本没休息过。我对孩子们说,来者皆是客,要真诚、热情对待。”已是满头白发的廖秀桂一忙起来就不知道累,给客人讲起咖啡的故事更是滔滔不绝。在廖秀桂的带动下,他家三代人都从事咖啡产业,孙子廖世豪大学毕业后回到庄园,参与策划多个精品文旅活动,他和爷爷有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擦亮“普洱咖啡”这张名片,让中国咖啡香飘世界。

本刊记者 马 萧 杨锡畅/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