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页: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时政

  • 第11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12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13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14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15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16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17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18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19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热点

  • 第22页
    热点

  • 第23页
    热点

  • 第24页
    热点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故事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文化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文化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2年10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俸爱国家庭:劳模家风代代传
 
俸爱国(第二排中)一家欢聚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勐镇闷乐村幽静安谧、瓜果飘香,这个位于县城旁边的小寨子,处处呈现出傣族特有的民族文化风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俸爱国一家就住在这里。如今,这个拥有47口人的大家庭,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五世同堂”幸福之家。

“只要肯吃苦,就会有收获”

今年89岁的俸爱国,精神矍铄,说起往事思路清晰。

1934年9月7日,俸爱国出生在勐勐镇千福村一个贫困的傣族农民家庭,后来全家迁至闷乐村。

俸爱国2岁时,一场“天花”夺去了母亲的生命,从此她与父亲相依为命。她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经常食不果腹。俸爱国记不清有多少次,父亲捡来被虫子吃过的芒果充饥。

自童年开始,忙碌就成了俸爱国的生活主线。7岁,开始帮家里干家务活;8岁,下田栽秧。在艰苦的年月里,她始终坚信:“只要肯吃苦,就会有收获。如果闲着,一样都没有。”

1953年,在亲友撮合下,19岁的俸爱国与俸老五结婚。后来,勤劳能干的俸爱国被选任基层妇女干部。俸爱国担任村妇女主任时,丈夫俸老五是生产队副队长。1973年,俸爱国被选为生产队队长。

她和丈夫忙于村里的事,家务事就只能交给年长的4个女儿。虽然村级事务繁杂,但俸爱国对儿女的管教不曾放松。“母亲常教导我们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要偷懒,多做一点儿,不要怕吃苦。”俸爱国的四女儿俸江兰说。

俸爱国还将吃苦耐劳的精神带到了生产队。她带领群众开展科学试验,进行水稻良种试验推广。1978年,全队人均收入236元,闷乐村成为全县上交公粮最多的村之一。“当时全村只有40户农户,年上交粮食最多时达25万斤。”

“学好文化,好日子在后头”

从村妇女主任到生产队队长,俸爱国一边组织生产,一边组织妇女移风易俗。当时要求半年完成“改裙装为裤装”,她第一个穿裤装上街。

没上过学的俸爱国,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她在村里宣传妇幼卫生保健知识、婚姻法,还组织青年、妇女上夜校、学文化、学技能。即便自家经济困难,她还是咬牙卖猪卖鸡让6个孩子都去上学。俸爱国告诉大家:“我们没有文化,人家说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学好文化,好日子在后头。”

闷乐村的外来上门女婿较多,俸爱国常常对他们进行尊老爱幼教育,告诫他们:“你们来到我们这里,就要听我们的管,要照顾好老人。”在她的带领下,村里商定村规,结婚后与父母同吃、同住的社员,满6年才能分家。同时,她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教育村民要和平共处。

为让村民和睦相处,村里的大小事,俸爱国都积极想办法处理。从记事起,俸爱国的6个孩子总是见到村民们来家里调解矛盾。“家里常年是吵吵闹闹的声音,谁家牛又到另一家田里吃农作物了,谁家土地又被某某家占了,父母天天调解这些家长里短的事。”担心母亲太累,俸江兰曾劝俸爱国辞掉队长一职,但俸爱国说:“不要怕,遇到天大的事我们也要顶住。”

“和儿女们生活在一起很幸福”

1961年,俸爱国的父亲逝世,继母因没有小孩,想改嫁。俸爱国对继母说:“不要担心以后,您就是我的家人,我会好好侍奉您。”后来,继母和俸爱国一起生活了30多年,直至去世。

俸爱国的丈夫大她15岁,夫妻俩相敬如宾,工作生活中常常相互打气。四女儿俸江兰说:“父母一辈子没有拌过嘴,母亲也常要求我们几个孩子不要吵嘴、打架,有什么困难共同克服,有意见多沟通,不要计较谁做多少、吃多少、穿多少。”

如今,俸爱国住在三女儿家,隔壁相邻的是二女儿家。她笑着告诉记者:“和儿女们生活在一起很幸福。”如今,俸爱国68岁的大女儿已当上曾祖母,最小的重孙也已4岁。逢年过节,在外工作生活的儿孙都会回到双江团聚。一家五世同堂,其乐融融。

“1979年7月,奶奶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79年12月,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还去了北京,见到了国家领导人呢!”俸爱国的孙女俸仕美双手捧着祖母的奖章自豪地介绍着。祖母的故事她已经听了30多年,至今依旧百听不厌。她说:“我们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向祖奶奶学习。”

四女儿俸江兰与俸爱国一样能吃苦,每天起早贪黑,靠着榨菜籽油过上了较为富足的生活。从大家庭到整个闷乐村,不管谁家遇到困难,她都会伸出援手。俸爱国颇为自豪地说:“老四家随时都有村民送去的菠萝等水果,有时虽然不知道是谁送的,但大家都知道一定是她帮助过的人。”

10多年前,俸爱国因中风导致行走不便,今年初又做了白内障手术,但她一如既往地关心时事和家乡发展。采访中,她多次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的事。她说:“各级领导干部有本事,说干就干,说了就做到。在他们的带领下,老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本刊记者 杨锡畅 吴 丽/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